年轻人创业不能一窝蜂,舆论围观也别带着偏见和滤镜,要尊重常识,客观而全面地呈现事实。
 |  与归
近日,“失业女生摆摊一天卖5块崩溃痛哭”的话题登上热搜。媒体采访到了当事人,据其回忆,崩溃痛哭发生在摆摊的第二天,那天早上5点就起床开始准备出摊材料,但因突发状况,只卖出了1个饭团。这个小波澜过后,她及时调整好了心态,目前已出摊11天,收入1500元,“状态还不错”。
坦白说,“一天卖5块”虽然是事实,但只看标题也并不能完全感知女孩摆摊的全貌——当天存在一个“突发情况”。而透过采访可以看到,女孩摆摊的收入大概在一天100多元的水平,这应符合大多数人对摆摊这一职业的想象。
前段时间,“夫妻摊位日入九千”“女孩摆摊还清百万”之类的“摆摊致富”剧本一时流行,留言区满是质疑、吐槽和嘲讽,而面对“崩溃痛哭”的女孩,留言区则展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画风:“加油,挫折总有的”“哪有这么容易?还是老老实实找班上吧”……真实的细节,还是更容易取信于人。
这里也有必要补充下,那些所谓的“摆摊致富”,后经媒体调查发现,不少为夸张或虚构。如“还清百万债务”的当事人回应称,作为供应商的出货收入才是大头,摆摊只挣了二十多万。类似的还有“摆摊卖烤肠月入过万”,其实多是卖烤炉和烤肠的供应商在炒作。
当“摆摊”成为一个热词,那么摆摊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需要做哪些准备、一天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营业收入和成本、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难道不是这个如此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应该呈现给择业者的吗?然而,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或者是最具话题性的那一角。
片面的感知,有时候比“不知道”更可怕。如果受众接收到的只是一个行当最美好的一面,看到的只是极少数“不可复制”的案例,就很容易产生错误认知,陷入盲从,进而遭受挫败和损失。
而且,这些摆摊热搜背后,主角大都是年轻人。的确,年轻人是最具活力的群体,焕发着激情和理想,也是相对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但是这种更大、更多的可能性,也需要社会回以更大、更多的关怀和引导。而这样的互动,首先应以真实和真诚为前提。
年轻人创业不能一窝蜂,舆论围观也别带着偏见和滤镜,要尊重常识,客观而全面地呈现事实。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如果事实都摆不正、拎不清,也就无道理可言了。只有尊重常识的舆论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也才能让更多的人认清现实,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无谓的试错。
有些所谓的“网络新闻”,看似在赞扬年轻人,却遭遇了年轻人的质疑和反感,问题也不只是在于它们不够“真”;社会真正应该提供的,不是“教年轻人做事”,或者“你看别人多么努力、多么能挣钱”的鞭策,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友好的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好好生活”和“生活很好”,都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摆摊一天卖5块“,让人们看到了摆摊的不易,也提醒年轻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顺境还是逆境,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行得稳、走得远。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实习生|赵一兆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