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演艺大世界”命名五周年之际,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在上海大剧院举办“新时代剧院管理发展大会”,首次公布《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研究成果,宣布在上海首推现代剧院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模式,并发布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这份“上海样本”将助力打造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以“上海样本”提升现代剧院管理
剧院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对外交流重要窗口,亦是展现城市形象的一张金名片。从1998年上海大剧院作为中国首家国际性高等级综合剧院正式开幕,开启了中国剧场现代化运营管理的先河,到2007年,国家大剧院正式对外开放,再到2025年上海将迎来全新的世界级文化地标——上海大歌剧院的盛大开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催生了公共文化活动的繁荣,全国各地剧院建设蓬勃发展。
但是随着全国各地剧场数量不断增长,提升剧院运营管理水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分析后指出,问题主要在几方面:剧院的利用率低,“空巢化”的表现在于晚上演出白天空置,双休日人多工作日人少;剧院建管分离严重;运营收支失衡;高素质人才匮乏。
作为全国演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通过近一年的走访调研和归纳总结,借鉴世界和全国代表性剧院以及艺术中心所属剧院管理经验,进行了《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研究。
研究总结了全国代表性剧院的管理经验,也借鉴了百老汇、伦敦西区的国际剧院管理经验,提出高层次剧院的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以期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剧院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效能。这也将为我国剧院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更新提供参考,进一步发挥上海演艺行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国演艺行业呈现“上海样本”。
这份“上海样本”含金量有多足?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诚直言,“上海在剧院管理方面一直积极发挥着创新、引领作用,这份报告是又一次创新尝试,我要多带几份回去好好学习。”
以“上海实践”让剧院向上发展
随着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战略目标的制定,近年来,上海的专业剧场获得长足发展,硬件和软件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形成了以“演艺大世界”为代表的演艺集聚区,名家名团汇聚、首演首秀频繁,为上海成为“亚洲演艺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原本以“以演出为中心”剧院,必须肩负起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责任,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生产。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下属的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在现代剧院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以行政管理促进“场团融合”,以平台建设创新跨界合作,以品牌建设发挥行业专业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管理经验成为国内剧院管理的重要标杆。
就在今年夏天,由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上海民族乐团和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联合出品的驻场演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开启了第四轮30场演出。作为上海城市现象级、划时代的原创音乐品牌,《海上生民乐》自2021年首演以来,就通过不断刷新的纪录给予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惊喜和启示。“好的项目,就要不断打磨、不断上演,才能积累口碑,从而让更多人看到它。直到现在,还经常有观众来问,《海上生民乐》什么时候再演。”
另一方面,《海上生民乐》也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高度融合。“《海上生民乐》的观众,与平时来听音乐会的观众不同,他们看完演出还要参观音乐厅,买文创产品,喝下午茶,一场演出就带动了整个文娱消费。”
而此次以《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为基础,结合艺术中心所属的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的管理经验而发布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剧院综合评价的目的、原则、实施办法及评价指标参考。该评价体系拟定于明年在大剧院艺术中心所属剧院先行实施。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副总裁、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洁表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是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的应用和延伸,将为剧院管理这个新型的精细化的服务门类找到一个向上生长的发展方向。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