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上世纪90年代末,“三会”制度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诞生,成为上海基层民主自治的一张“名片”。2017年,“三会”制度被写入《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成为上海解决基层治理“难点、堵点、痛点”的重要法宝。行至当下,“三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且在五里桥街道这一首创地“开花结果”。

在20世纪末,局门路361弄曾是一条过往行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弄”。短短百米的弄堂里堆满了建筑和生活垃圾,路面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这让周边居民一度叫苦不迭。为解决“一条泥泞弄堂”的改造,桑城居民区率先尝试了“事前决策听证会”“事中矛盾协调会”“事后政务评议会”的民主运行机制,“三会”制度应运而生。由此,这条弄堂小路也成为了“三会”制度的缘起地、五里基层民主的萌发地。

为集中展示“三会”制度的缘起和发展脉络,今年,五里桥街道在“三会”制度发源所在的桑城居民区,进行“三会弄”“三会源”的翻新改造。经过近三个月的精心打造,目前,曾经的“垃圾弄”再次焕发新生机,全新的“三会源”“三会弄”正式亮相。

在局门路361弄门口,“三会弄”三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已经全面修缮,如今焕然一新。步入“三会弄”,红色的砖墙和青石板路让人感到既干净又温馨,在一旁的墙面上还悬挂了由著名连环画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代表性传承人桑麟康带来的主题绘画,这些连环画小巧精致,耐人寻味,既有当年“垃圾弄”整治的故事,也有居民开会协调整治的场景,还有大家动手一起打扫卫生等,一幕幕历史场景仿佛再现,勾起居民们的回忆。

“阿拉这条弄堂是公弄,前后有4个小区,管理起来真的是蛮复杂。”说起局门路361弄的这条弄堂,很多居民都打开了话匣子,“当年多亏了居委会魏书记,前前后后不知道开了多少会,这条弄堂原本环境脏乱差,进进出出不方便,一到下雨,更是一塌糊涂。”

当天下午4点多,正好周边学校放学,“三会弄”也变得热闹起来,家长和学生们步入“三会弄”,周边居民看到焕然一新的“三会弄”,纷纷打卡拍照。除了连环画吸引人,在“三会弄”的墙面上,还有三样实物展示,一个是当年打扫“三会弄”的扫帚,还有一面“流动红旗”,都是当年参与社区整治派上大用处的“功臣”,此外还有小区“加梯”模型,也成为了“三会”制度的最佳实践。

桑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仁告诉记者,“从1999年‘三会’制度创立到垃圾弄整治,再到小区综合整治,都离不开居民们的自治管理,在社区管理层面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三会’制度的核心所在。”在“三会弄”的青石地面上,用水泥浇筑压模工艺嵌入了“三会”地刻大事记,生动记录了这些年来“三会”制度走过的非凡历程。而在转角处,曾经居民们开会的“三会源”,也已经修缮一新。“三会源”面积不大,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在“三会源”内,全面展示了五里桥街道首创的“三会”制度在社区治理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内容创新等形式,获得越来越多社区居民认可,参与度也在不断上升,也成为黄浦区的一处“零距离家园”实体化阵地。 
据悉,为了让“三会”制度复制推广到更多社区,今年,上海社区云小程序上线了“云三会”功能模块,“云三会”在五里桥街道各居民区铺开,实现了全覆盖应用。

记者 / 高磊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高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