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飞鹏
物联网智库 原创
在2023年的尾声,阿里再一次爆出重磅消息。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阿里云正在IoT业务线砍掉硬件集成业务并缩减相关人员,裁员比例超50%,该部门剩下的人员将被打散并至其他业务。共同调整的,还有为政企客户定制行业解决方案的项目制业务,混合云事业部部分团队裁员比例达到30%。
此举被认为是阿里云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重点业务的表现。因为在裁撤IoT跟混合云业务的同时,阿里云同步在扩大公共云事业部和 AI 部门的招聘。
这一举措,也可以看作是吴泳铭刚刚上任时就提出的“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重心转移的落地表现之一。
2023年9月12日,刚刚就任阿里集团及阿里云CEO的吴泳铭就发布了一份名为《用户为先,AI驱动 以创业心态创造更大价值》的内部全员信。其中提到,未来的阿里将确立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阿里巴巴整个集团将围绕这两大重心进行业务梳理,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性投入:
  1. 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
  2. AI驱动的科技业务;
  3. 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此次变动,对于阿里云乃至阿里巴巴集团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于整个IoT行业又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昔日的微软,今日的阿里

吴泳铭接任成为阿里第三任CEO,并且履职不久就提出了“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转向口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洋彼岸的另一家巨无霸企业——微软。
今天阿里的状况,也像极了2014年年初第二任CEO鲍尔默和第三任CEO萨提亚交接阶段的微软。当时的微软,尽管在鲍尔默手上实现了利润增长,但市值却急剧下降,被后进科技企业一个个超越,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对其都充满悲观。认为它尽管是一家赚钱的企业,但却是一家没有前途和希望的企业。
如今的阿里,仅市值上一度被后进选手拼多多压过,就可见其当前的境遇。
两家企业的际遇也多少有点类似。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而后成为市场霸主。渐渐,初心不再,注意力从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对科技创新的推动,转移到了对竞争对手的针对和对各种所谓趋势的跟风上。疯狂介入各种新赛道,用一桩桩收购将自己变成无所不包的巨无霸,但在核心能力增长上却收效甚微。
最后,尽管还赚钱,但是市值却持续下跌。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们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一心想着用科技惠民的弄潮儿,而是一个专横、跋扈,同时又昏招迭出的市场霸凌者。
微软的这一形象,被萨提亚·纳德拉成功扭转。其上任伊始,就在文化层面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向,在业务层面提出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口号。今日吴泳铭的表态和做法,与10年前的萨提亚又是何其相似。
然而,战略调整只是变革的第一步,战略最终能否被贯彻和落实才是关键。
当时的萨提亚,也是大刀阔斧地裁撤那些自己不擅长、无法带来收益的业务,比如久攻不下的移动手机业务。转而将精力转向云计算和新终端等业务领域。最重要的是,他一改微软过去的“竞争”文化,积极改善友商关系,与苹果、谷歌等过去的死敌和解,走出了一条合作与竞争并存的道路。
今天的阿里,或许也需要一场类似的转变。
我们看阿里过去几年的路径,除了在马云力排众议的坚持下打造出来的云业务可以算得上是成功开辟的第二曲线外,其他业务鲜有亮点。因为其所有业务都是围绕竞争对手去的,当一家企业的眼里只有竞争和收购时,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其创新动力的不足。因为前期的成功积累了资金实力,后边在确定业务方向时便开始保守和偷懒,人云亦云,看到小对手的新业务就收购,看到大对手的新业务就注资打擂台。
这样的行为,除了引发一场场无效的消耗战之外,对于自身和行业的贡献微乎其微。
随着业务分支越来越多,阿里面临的真实市场环境是,它在不同的业务领域都至少有一个强劲的专业化对手。而在具体业务的竞争中,阿里的反应都不如他的对手敏捷。因为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要执行的是同样的任务,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部运行机制,庞大的规模和体量势必会造成流程的复杂与臃肿,反馈到业务层面就是面对市场变化时的笨拙与迟缓。
阿里今年的大拆分,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走出这一困境的不得已之举。

分手,对于阿里和IoT都有好处

回到物联网业务上。阿里云的IoT部门成立于2017年4月,而其入局IoT也谈不上是什么先见之举。一方面,亚马逊和微软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就成立了物联网平台,为国内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参考方向。另一方面,2017年,国家先后出台多项重大物联网发展政策也让国内市场的物联网投融资快速升温。
顺势而为的阿里云IoT部门曾被寄予厚望。这一点,从翌年云栖大会上,时任阿里云总裁的胡晓明的演讲中就可见一斑,他提到 “IoT是阿里巴巴集团继电商、金融、物流和云计算后新的主赛道”,并表示 “阿里云计划在未来 5 年内连接100亿台设备”。
起初,阿里云IoT的业务定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搭建者”,表示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诸如阿里云Link物联网平台、AI技术、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物联网操作系统AliOS Thing等。
但是,随着2020年天猫精灵加入云事业部,并与IoT越走越近,阿里云IoT业务的方向似乎也开始跑偏了,逐步染指硬件领域。
我们都知道,物联网是一个产业链长、生态丰富、应用碎片化的产业。尽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时,体量大,而且增长前景好。但是到具体的市场特征上,却存在相关应用涉及到多种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和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任何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难以实现大规模标准化、行业发展破碎化、竞争效率较低等问题。
此外,物联网行业不同于2C行业,不论入局哪一个垂直领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Know-How,这些行业Know-How是无法通过捷径实现规模化的。
2B行业不同于2C行业的另一大特征是,客户都注重成本转化,每一分投入都需要相应的利润回报才行。而且每个企业都可以看作自己领域的专家,如果要真正开垦业务,必须能够带给对方可见的收益才行。
所以,表面庞大、增量可观的物联网市场,其实障碍重重,尤其对于阿里这种习惯用规模效应在短期内撬动巨大利润的企业而言,这样一条赛道,无疑像是行走在越南雨林中的美国大兵,多少有点有劲没处使的无力感。
起码就短期而言,物联网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仍旧依赖于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生态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其在特定技术和市场细分领域的专长,具备适应行业变化和长期发展的能力。这些企业通常对市场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而物联网行业市场分割特性导致每一块业务的利润有限,也刚好能够支撑这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张。
而对于阿里这样的大厂而言,可能需要另辟蹊径来入局物联网行业,以实现真正助力行业发展的同时,让自己获益。
目前的物联网市场,就像巴西的千湖沙漠一样,远远望去,一片翠绿,碧水汪汪。但实际上却是无数个湖泊组成的,体型小的鱼类可以在任何一潭水中恣意遨游,幸福生活。而如果有一只蓝鲸将其错看成大海,无意中跃入其中,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生存,也会破坏其他小生物原有的生存环境。
因此,笔者认为,阿里云此次对IoT业务的裁撤和调整,对阿里自身和IoT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对于阿里云而言,它能够收缩战线,将资源重新用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保持自己公有云行业地位的同时,还有望开展更多业务模式创新,重新成为一线领先企业。
对于IoT行业而言,阿里这类大厂的“撤退”,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深耕行业的各玩家的一种肯定,一方面意味着它们辛苦耕耘积累的经验可以成为有效护城河,另一方面,也少了对巨头企业随时可能染指自己业务的提心吊胆。
巧的是,几乎就在阿里云内部传出IoT裁撤消息的同时,被誉为“全球IoT云平台第一股”的涂鸦智能却出现早盘股价大涨5.37%的情况。希望这是一种好的迹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家发挥各自所长,挣取自己该得的那份利润。

写在最后

目前来看,吴泳铭掌舵下的阿里,正在开启一场类似于微软10年前一样的变革。对阿里而言,这场变革既是一个重生和再造的机会,也是一次巨大且艰难的挑战。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使命,却又是想要成为百年企业的阿里不得不迈出的关键一步。期待在吴泳铭的带领下,阿里能够开辟出一趟属于自己的新航程。
参考文献:
《晚点独家丨阿里云再调整:削减定制项目和硬件集成业务》,晚点 LatePost

《阿里新CEO发布全员信:用户为先、AI驱动!4年内让85后90后成主力管理者》,澎湃新闻

《阿里发力物联网,到底意味着什么》,物联江湖

《阿里云的物联网之路》,CSDN

《2017物联网蓬勃发展,看各领域巨头如何抢先机占山头》,镁客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