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之子》
临近年末,各类手机应用的年度报告相继出炉,记录了这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报告截图,共同接力完成这场新旧交替的仪式。每到这个时候,也总有一种刺耳的声音,指责这种分享行为是“跟风”。
长期以来,“跟风”都是个略带贬义的词。热衷于“跟风”的人会被批评或轻视为盲目的、不懂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常常因此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对于生活风潮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为自己失败的探索结果悔恨,并且萌生“跟风羞耻”。
回过头来细想,“跟风”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是时候,该为“跟风”正名了。

01.
“跟风”是一种主动选择

其实,“跟风”并不羞耻,而是自然的社会现象。每一种“跟风”背后,都折射出时代的脉动和社会心理的变化。近些年,流行语评选盛行。进入年度榜单的流行语,总结了我们每一年跟过的风。
今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小红书也发布了《2023年度生活趋势观察报告》。其中,“显眼包”与“多巴胺”双双上榜。“显眼包”意指做事特立独行、搞笑出糗的人,“多巴胺”则将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外化成一种明艳多彩的生活美学。
我们不再畏惧丢脸和尴尬,对低调和伪装也开始感到厌倦,转而把快乐自在奉为生活的第一要义。这何尝不是后疫情时代,我们渴望打破框架、释放自我的表现。深层的心理动因,可以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文明世界生活的代价,就是压抑自己的欲望。但精神能量是会流动的,压力越大,就必须寻找出口。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沉闷的职场氛围、紧张的生活秩序中,我们设法通过“显眼包”和“多巴胺”,为自己争取一丝喘息的空间。
《重启人生》
由此可见,没有什么风潮是无缘无故刮起来的,它们只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立于风潮中心的人,也不是盲目从众,而是主动做出契合自身的选择。2023年MBTI人格测试再度翻红,也许离不开具有内倾型人格的“i人”的助力。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中,“内向”被认为是一种有缺陷的性格,“内向者”是不擅沟通、缺乏自信、害怕社交的代名词。相较而言,“外向”性格更符合社会期待,有时候大众会因此要求“内向者”向“外向者”靠拢。
这在心理学者王芳看来是单一标准的暴政,而MBTI人格测试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认识和接纳了多样性。原本遭到贬抑的“内向者”群体,现在大方借助MBTI自报家门,寻求社交中的理解和豁免。与此同时,也得以减少纠结和内耗,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我们主动选择“跟风”还有另一重因素,那就是相互联结成共同体的需求。人类学者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中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个体逐渐从原有的社会网络中脱嵌。人们一边追求自我发展、个人幸福和安全感,一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此种状况下,“跟风”便成了重建人与人之间纽带的有效尝试。在小红书搜索citywalk关键词,出现了大量的citywalk活动招募。互联网云端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在线上相识、线下相知,极大地拓展了生活半径。
《鱼之子》
这是新时代特有的社会网络形态,由人们自主选择、自主搭建、自主组织,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许多人对今年的上海万圣节记忆犹新,年轻人们在线下聚集在一起,共同盘活了互联网“梗”文化,几乎成了今年最为多元和生动的表达。

02.
在“跟风”中创造生活

我们之所以热衷于“跟风”,也和人的欲望产生机制有关。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发现,大多数欲望是“模仿”的结果,人不是天生想要什么,而是跟别人学来的,各种各样看似发自本心的追求,其实都是社会性的模仿。
在《模仿欲望》一书中,柏柳康则进一步提出,人不一定具有开启欲望的能力,所追求的目标是现有的欲望系统的产物,当没有别的人来引领欲望时,便很难渴求系统之外的东西。
也就是说,“跟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样态。如果我们只能看到生活的主流叙事:上名校、考研考公、进大厂、买房买车......那很可能会被同样的欲望困住,像轨道上刹车失灵的列车,无法逃脱,只能埋着头向前冲,不论终点究竟通往哪里。
《重启人生》
反之,如果可供我们模仿的生活样本足够多,就可以从中自由从容地挑选和尝试,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citywalk的兴起,为很多人开启了了解城市、深入社区、连接自然的新视角,很多“跟风”的人发现,自己从前并非不喜欢这种探索城市的方式,而是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做。
小红书上“听劝”笔记的流行,也是寻找欲望引领者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每条“听劝”提问下,都聚集了不同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论是“旅游听劝”还是“改妆听劝”,都跳出了常规的推荐,展示了不同的模式,供人学习和模仿。
小的生活方式需要示范,大的人生选择同样需要。当一种不断向上、要求“更多”的人生模版越来越让人不堪重负,我们渴望知道,生活到底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那些裸辞开启第二人生的人、大龄留学的人、返乡创业的人、“做二休五”零工维生的人......伴随着他们的故事被讲述和分享,我们的欲望宇宙也变得丰富。
在这个速朽的时代里,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并不存在永远有效的生活法则。而且,世界越来越复杂,每个人的视角都有所局限,“权威”或“前辈”所指的方向,依然迷雾重重。我们因此更依赖于通过更多的人去理解世界。
《0.5的男人》
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写过,“唯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访问陌生的土地,而是拥有其他人的眼睛,通过另外一个人、一百个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察他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一百个宇宙,每个人都是一百个宇宙。”
我们需要从更多人的生活里去学习和吸收能够丰腴自己的部分,模仿,也被模仿,不再被趋同的欲望束缚,找到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追求的东西。“每个人的小日子,就是生活的大趋势”,在“跟风”中,我们创造自己的生活。

03.
在小红书,造自己的风

让更多人的生活被看到,放大每一种可能性,或许是小红书成为一个越来越有生命力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原因。
在上海街头做行为艺术的“显眼包”艺术家@张大强的白日梦,在小红书上分享他的作品,吸引了几万人关注。秋天时,他带着透明的垃圾桶,在街头收集“秋天”;冬至,他举着一颗巨大的饺子出门;他还会头顶一朵云,在城市闪现......
小红书博主@张大强的白日梦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小红书让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有机会去展现出来,大家可以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国内的,国外的,每个角落里面,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你有机会看到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无形之中也给到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世界真的是多角度、多维度,你只能走出去,才会知道,哪个世界会拥抱你,你属于哪个世界。”
小红书去中心化,但又并不完全依靠算法和效率的内容分发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造自己的风。
小红书也是个罕有的“真人味儿”十足的线上社区。大家没有包袱,不摆架子,真实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听劝”的流行,就与小红书的这种社区氛围息息相关。
2021年,小艾同学在小红书发布了一张没有任何后期修饰的自拍,请网友为他的形象提出改造建议。出乎意料的是,他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真诚对待。有个阿姨给出了无比详尽的穿搭建议,包括穿什么裤子、选什么颜色、在哪里购买、需要花多少钱,像生活中的亲友一般亲近。
还有一位博主,不仅持续关注他的改造动向,还时常提供鼓励和鞭策。她成为了小艾同学在最难熬的时候,坚持下去的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形式如何,都是以真心换真心。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小艾同学放心地听取网友的建议,再用实际的改变反馈给网友们。
然后,奇遇出现了。2022年的冬天,小艾同学收到了一位摄影师的邮件。对方被他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努力打动,想要为他拍摄写真。两个人以此为契机,发现了彼此身上越来越多的相似点,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最近又携手走入了婚姻。
小红书博主@小艾同学。
小艾同学被称为“小红书上最听劝的人”。他的故事里,充满了普通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今年的年度盘点里,很多趋势跟小红书有关。它们不是在小红书先火起来再引爆全网,就是通过小红书拓展出新的意涵。原因并不难理解,小红书上聚集的,是一群认真过每一天的人,而真实的生活本身,拥有无穷力量。
刘擎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过度反省人生是过不下去的,你去把自己跟一个更大的背景,甚至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它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直接的作用,但是你是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就是你的精神性,是我们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不需要成为一个“普遍的大写的”人,当个体被聚集、被看到,就能共同推动生活的趋势。我们在小红书“跟风”,又在“跟风”中造风,一起开拓生活的边界和可能。
参考资料:
《模仿欲望:塑造人性、商业和社会的力量》丨柏柳康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丨阎云翔
《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丨看理想
撰文:紫怡、晴天不霹雳
监制:荞木
封面来源:《鱼之子》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