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那就是今年我们的汽车销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不过也要看到,在销量新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和销售价格却在快速下滑。
数据上看这点非常明显,今年前10 个月,CPI占比里面汽车价格同比下降3.8%。
如果观察2020-22年的话,我们会看到这个跌幅是1%。再往前看的话,可以看到2015-19年这四年的跌幅,也不过只有1.7%。
可以看出相比2015-2019年,还有2020-2022年的话,年化的汽车价格降幅是越来越大。
这里如果对比今年前10个月汽车价格 PPI指数,也就是汽车出厂价格指数的话,会发现同比降幅也仅有1.1%。
这等于说销售价格下跌的速度,已经要比出厂价格下跌的速度快了。所以每一家车企的毛利,都是投资者最担心的事情。
01
汽车行业的利润变化,不过是我们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利润变化趋势的缩影。
过去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都是在制造业行业,对这件事感受还是非常深的。
如果说某个品类利润水平还不错的话,大概率我们国家的企业会大干快上,直接把这个行业干到产能过剩。
由于市场对整个行业的产品需求是一定的,决定整个行业或者说产业利润率的就是供给。
之前利润水平比较高是因为或者短期供给端产能还没上来,或者存在技术壁垒导致供给缺口客观存在。
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一旦供给端的缺口被填满,甚至供给端的产能开始过剩了。
那么产品价格很快就会杀到白菜价,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也会变得越来越薄。
以前不是有人曾经感慨过一件事嘛,说很多制造业品类在中国没有造出来的时候,价格和利润往往不错。
只要中国这边突破技术壁垒,产能跟上来了,这之后整个行业都会变成白菜价。
这件事发生背后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别人在针对你,其实就是供需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起到了作用。
如果我们把地球村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在全球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端产能在我们国家大幅扩产。
我们假设全球需求是100,之前或者因为技术没有突破,或者因为产能暂时没有跟上导致全球产能是80。
由于供需之间的缺口存在,会导致这个行业存在相对比较高的利润和溢价的成分。
在供给端看到利润在叠加技术突破,产能大幅扩张到120甚至150之后,之前因为供需缺口存在带来的超额利润和溢价很快就都没了。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汽车行业利润问题,和产能过剩本身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现在我们看到之所以汽车的销售价格比出厂价格跌的快,造成汽车行业的利润收窄,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之后需求端在收缩。
汽车行业经历了多少年的扩产,除了少部分热销车型现在基本处在一个过剩,或者说供需动态平衡的状态。
最近一年多时间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大家的买车需求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供给端本来就处在过剩状态,之前需求没收缩的时候,基本的动态平衡还能维持。
现在需求端也开始收缩了,那么供给端的过剩也就更加严重了,销售价格可不是就要往下走了嘛。
我们看到最近一年多时间,之前特别保值的保时捷大幅下跌。之前提车需要加价的阿尔法开始不加价甚至打折,其实都是这个原因。
其实出现类似情况的不止是车,我们看到之前保值的劳力士手表,杜卡迪摩托车,乃至古董字画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本质上这都是经济增速放缓以后,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不明朗,减少支出和需求导致的结果。
后续这种情况出现改善,也需要经济增速的恢复,带动人们对未来信心和预期的恢复,从而提升需求才能看到变化的出现。
02
如果单纯从中国市场看的话,那么可能因为我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所以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会更激烈。
而且这个竞争持续往往很难结束,大家都会不断的持续投资扩产,希望通过规模优势压倒竞争对手。
最终就是一旦突破技术壁垒,规模就会上得很快,从之前的需求大于供给,直接干到产能过剩。
这里面领先者往往只有两三年的先发优势,之后很快就会一拥而入的竞争者拉回到利润越来越薄,增收不增利的泥潭里。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很多企业营收和规模是起来了,但是利润水平整体却越来越低。
市场份额确实通过价格战逐步占领了,但是占领以后却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所以如果从投资的角度看,最适合的方式就是一波流完事,而不是规划什么长期价值或者发展。
先拿到前面两三年的先发优势红利,之后再拿到后面两三年商业化变现红利,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虽然后期企业的规模和营收都会越来越大,但是整体利润也会越来越薄。
从商业或者投资角度看,在这之后的阶段基本上都是没什么意思的垃圾时间了。
因为生产规模虽然变大了,但是利润的护城河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等于说整个行业到了后期都是在泥潭厮杀,只为获得一点点微薄里的利润。
其实通常在商业化变现的时候,如果市场给了你高估值,这时候从发展的角度可以做两个选择。
一个是趁着高估值变现,把钱拿到手里。另一个就是趁着高估值高溢价大规模融资,冲一把国际市场。
而且国际化也不能从购买力不足的亚非拉搞,而是要利用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和手里的钱,猛攻竞争烈度更低的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如果这波操作能够成功,那么就可以从竞争的泥潭里面脱离,进入到一个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利润水平相对正常的新市场。
就算这波没有成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重新回到战壕里厮杀。等企业的利润和增长被杀下来之后,市值也会被打到泥潭。
反正拉长时间看,对企业来说结果都是一样,所以真不如趁着高估值时候多融资冲一把,最差的结果拉长看也就是回归常态罢了。
当然了,这样的循环往复对于多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受的状态。
因为企业的规模和市占率上去以后,利润却没有跟着上去,估值还要被杀下来,这基本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噩梦。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看到,多数单纯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公司,过了那段高估值的高速发展期以后,都会遇到一个深度的均值回归。
这类公司持续投资扩大规模,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价格越来越便宜了。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却是真真正正的噩梦。因为很多公司均值回归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之前的估值了。
尾声:
如果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可能我们国家多数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都会面对产能过剩带来的通缩压力。
这个逻辑很简单,现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在步入老龄化。这意味着整个地球上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拉长时间看整体消费需求是下滑的。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那不是非洲啥的地方生育率高,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嘛。
但你要知道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才是合格的消费者,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只能说他有消费意愿,但是并不能贡献有效的消费需求。
他只是有消费意愿但是买不起等于零,你也不能或者说不会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免费送给有消费意愿但是买不起的人群不是。
需求端在收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供给端产能还在增长。美国国内在通胀削减法案支持下,大幅提高了资本开支建设产能。
另外就是东南亚、印度和墨西哥,也在美国订单转移的背景下,出现了产能的持续提升。
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看成是一个整体,你会发现目前的状况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需求还在缓慢又持续的收缩。
再加上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逐步落地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未来需求降低的同时,产能大幅过剩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可能目前最好的选择是结合我们内卷的制造业和供应链,趁着海外供应还没起来出海去打国外的市场。
现在很多人天天都在担心通胀,但后续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会面对一个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的通缩时代。
在这个年代,没有品牌附加值的制造业工厂会活的比较艰辛,因为需求收缩产能又过剩。
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会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给本来已经过剩的制造业产能屁股上踹一脚。
目前来看的话,新时代可能也只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依然还有比较大的增量是存在的。
毕竟人工智能如果归纳演绎能力很好的话,在各个领域应用可以替代很大一批人的工作。
机器人也是同理,如果技术成熟这玩意不用交医保社保,只要投资一次就可以长期使用,这部分替代的增量部分是很大的。
这道理有点像2010年之后电商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地以后,开始攻城略地侵蚀传统零售的市场。
不过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如果说能够突破,能够侵蚀和替代的大概率是很多基础的就业岗位市场,而不是创造性岗位市场。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