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爱情正在退出我的生活。
感受源于年末一个有点好笑的热词:“性缩力”
“性缩力” = “性张力”的反义词。指的是爱情题材的影视剧里,角色之间毫无浪漫氛围,“磕不到”。空有爱的脚本,看不到爱的发生。
退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爱的想象和期待,本身就在变得萎缩、干瘪。
冲动让位于疲惫,勇气让位于现实考量。
爱的优先级,被一次又一次后置。
曾经我们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千禧年前,我们总是饶有兴致地谈论爱情。
故事里再多的鸡飞狗跳,也不过是爱情的佐料。
而如今,我们只会把爱当成厄运本身。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一不小心栽了跟头,必得恶狠狠地丢下一句:
“谁动感情谁完蛋。”
爱情真的已经不再必要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近期听到最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来自导演冯小刚:
“人不再需要爱情,是一句气话”。
这场对话发生在上周,在新世相 Live 和电影主创一起办了一场《非诚勿扰》重映见面会。导演冯小刚和影评人谭飞围坐下来,围绕“15 年后,我们的爱情变了没?”这一主题聊了聊。
所以爱情变了吗?或许于某些人而言,变了,变得失去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
但我依然希望你能听听他们的回答。比起笃定的答案,他们更多的是给出一种期盼:
“我们总还是希望鼓励大家能够相信爱情。”

以下是对话现场的精华版文字。关于爱情,关于孤独,在这个年末,或许你会有新的答案。
各位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电影《非诚勿扰 1 》的重映礼,我是主持人张伟。
现场很多人是 15 年前就看过这个电影的老观众,也有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很高兴 15 年后还有新的观众能够去跟《非诚勿扰》相逢。
想问下冯导,和 15 年前相比,现在的人生状态有什么变化?
这个变化肯定是有,我女儿今天也在现场,15 年前,她才 2 岁,现在她马上上大学了。
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微信,没有智能手机,现在甚至出现了 ChatGPT 这样的人工智能,这是一个物理时间上的变化。
谭飞老师你呢?
15 年前,我小孩 4 岁,现在他在上海交大读大二。
今天他跟我发了一个段子说,他们有一条水道通向华东师大,他想报划船班,划过去,看能不能谈到女朋友。我说结果呢?他说结果保安不让我上岸。
那在你们的观察和感受里,爱情这件事有发生变化吗?
我觉得从爱情上来说,可能再往后 500 年也是一样的。
人需要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给自己找一个伴侣,相伴走过自己的人生, 15 年前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的。
爱情有一些东西是恒定的。
比如说吃醋,我觉得吃醋是爱情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本能,当然可能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原来表白是用短信,或者在 KTV 唱歌定情。现在 KTV 好多都关了。
现在网上关于爱情的讨论确实跟之前不太一样了。
同事给我看了一个几万人参与的调研,数据显示很多人确实不太想谈恋爱了,他们觉得爱情不再是必需品,女性比男性更认可,人这辈子不一定需要爱情。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句气话。
有的人说不需要婚姻,这我倒相信。爱情不是说你需不需要,你这一刻可以说不需要爱情,但假使你走出这个电影院,摔一跟头,碰见谁把你扶起来,这一瞬间爱情可能就存在了。
当你意识到这是爱情的时候,你已经在里面了。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你说我把烟戒了,我再也不喝酒了,这些或许能做到,但是你说绝对拒绝爱情,我觉得不太可能。    
我特别同意小刚导演说的。爱情是一个没法拒绝的东西,因为它就存在空气中、水中、食物中,在你面对的那个女生的发梢,或者是那个男生的浓眉中,它在一切的生活里。
现在很多年轻人说这句话,隐含的是他不愿意麻烦,我觉得其实可以放松一点。
其实就是一缘分。
爱情它就是会猝不及防地出现,然后你就会深陷其中,觉得它胜过一切的美好和甜蜜。
当然,后边俩人互相审美疲劳了,这很可能,但也有能一直相伴到老的。
我之前拍过一部电影叫《只有芸知道》,讲的就是我的同事,他永远看着他太太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也非常美好。
我们总还是希望鼓励大家能够相信爱情。
刚才我们提到 ChatGPT,《非诚勿扰 3 》里面其实也有讲跟 AI 谈恋爱,先问谭飞老师,您觉得这个东西叫爱情吗?
我觉得可能和跟真人谈恋爱很像,但又不完全相同。
从目前很多年轻人的体验来说,他们真的觉得这样很省事,不用一起吃饭,不用出去玩,都不用了,我们就对着它谈情说爱就行了。
但是我觉得人类还是需要社交的,当你把一切的东西都只幻化成两个人面对面,爱情也会索然寡味。
其实人生的冷暖,爱情的冷暖跟地理环境的冷暖都是一样的,你得出去走走
所以单纯谈 AI 能否跟人谈恋爱,我无法预测这个答案,就像谁也无法在春天预约一场大雪,但是我想 AI 永远无法取代真人。
其实我是反对把这个东西往进一步推的。
我同意马斯克说的,就算我们能够做出让人永生的技术来,这也未必好,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规律。
而且,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它不仅能马上和你对答如流,还能做到比你有知识,还能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自我创造,这太吓人了。
现在技术带给人很多自我娱乐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会更不容易孤独还是更容易孤独?
我觉得更容易孤独。
当你天天在算法中,在信息茧房中,你一方面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陷入深深的孤独。
大家老说一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刚才小刚导演也讲了,可能人类想控制住科学技术,但有一天你控制不住怎么办?
反正在爱情这个领域,我希望技术来得越晚越好。
前两部《非诚勿扰》有很强的时代烙印,甚至是参与塑造了很多人的爱情理念。
时隔这么多年,第三部在此时上映的契机是什么?
疫情三年,大家的学业、生意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那时候都很难想象这么多人能坐在一起看电影。
现在,老百姓处在一个要重新走出来,重新让日子过起来的时间点上。所以,我想拍一个在跨年看的电影。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每个人的本能都会有一种对美好的期许,大家看一个浪漫轻喜剧,能快乐一下,咧嘴笑一笑,这就是一个出口。
我觉得这个电影还有点人缘。
拍前两部的时候,整个摄制组包括演员的拍摄体验是有度假感的。
我们是在欢声笑语、在美丽风景里拍完的,所以大家都觉得如果能再聚在一起,观众看着也高兴,我们也快乐。
拍完前两部的这些年里,葛优和舒淇分别不止一次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再拍一部。
当然时间隔得有点长,葛大爷也上了年纪了。
但是我必须得说,葛大爷还是葛大爷,我看完之后觉得他非常有魅力。
拍戏之前葛大爷一直在说,我这岁数谈不了恋爱了。
其实他挺有思想压力的,但是随着熟悉的老朋友一个个走进摄影棚,大家一见面,慢慢就好了。
我跟葛大爷说,你别紧张,不让你抱着舒淇,也没有亲亲热热的戏,咱们就是一个喜剧。
你也可以把它当成年逾 70 的秦奋的一个梦,一个美梦。
您怎么看待秦奋这个角色在爱情里面的状态和表现呢?
咱们年龄大点的观众可能还记得,这个人设最早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李冬宝,一直到《甲方乙方》的姚远,《不见不散》的刘元,《非诚勿扰》的秦奋,《私人订制》的杨重。
葛优这个人设,就是有时候会说人不爱听的话,一针见血的话,嘴有时候有点损,肉麻的话不好意思说,得借着玩笑说出来。
但是他内心实际是温暖的,说他是个暖男绝对是没错的这都是这个人物可爱的地方。
可能是一个真小人,但绝不是伪君子。他是特别真实的活着的一个人。
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很多人确实觉得,葛优这样子的男朋友真好,还掀起了一波“葛优式男友”的热潮。
因为葛优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亲切感,观众有时候会自我代入。
像舒淇这么好看的女孩,对方又是长得很普通的一个男的,他怎么能够收获这样的爱情,我们创作者怎么让观众相信最终他能赢得舒淇的爱情?
生活中不见得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电影里发生了,就是靠他的不着调,他的幽默感。
他有一些小缺点,但是他很真实。
导演觉得这三部电影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第一部,像是橙色的橙。是温暖的开始,一个暖心明媚的爱情的梦。
第二部,就是真诚的诚。他们在试婚里感受生活的矛盾,但最终彼此坦诚相待,以诚爱人。
第三部,像是“山一程水一程”的程。风景是一程,告别也是一程,相爱是一程,独处也是一程。
但一程一程就是一生。

【写在最后】

再过 3 天(12月30日),《非诚勿扰 3》就要上映了。一个有趣的发现,电影的英文译名是:
If You Are the One.
或许年轻人不是不想爱,只是太清楚“the one”有多难求。
爱是一门玄学,谁也不能指望着玄学过日子。但我想,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在爱里放轻松一点。
你不需要一上来就奔着“the one”而来,也不需要为此隔绝所有爱的可能,更不是要等待爱来解决一切问题。
就算栽跟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比想象中开阔,你要出去走走。
没准一场爱的发生,真的只是始于出去走走。
这么冷的冬天,能有个人抱一下,也是好的。
撰稿:周七
责编:  梁珂
 晚祷时刻:
“你要坚信上天会厚待
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
 祝你拥有 the one,
 要是没有,你就是自己的 the on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