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幸的她,该怎么解决孩子的“卷不动”、老公的暴脾气,和弥漫在生活中的紧张压力?
夜半时,我接到了我姐的来电,她让我接待一位客户,是她很好的朋友。
收到张姐联系方式后,我们约得很急,第二天在咖啡馆见面。
张姐是一个干练职场女性的形象,眼角的皱纹显示出她的智慧,或者说承担了超出这个年龄的压力。
她非常热情,见到我很激动。
“你姐跟我介绍了你的经历,你非常优秀,很开心见到你!”
我和张姐简单客套了几句,我们进入了正题。
“张姐,您今天主要想和我说什么?”
她欲言又止,不再是刚才那么激动的样子。
她平静的目光看向窗外,萧萧寒风中,树枝被迫左右晃动,她不自觉地抱紧自己的双臂,在这么温暖的环境中似乎有些冷。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
张姐缓缓开口:“我啊,十年前就结婚了,因为生孩子晚,现在我同龄人的孩子大多都上初中了,我家孩子才小学三年级。
我老公之前的工作还不错,但是最近三年,他发展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哎,总之一地鸡毛。
我自己一直在外贸工作,昨天听我们同事在聊天,我就像被当头一棒打醒了。
他们说到了高考的压力,孩子想要考上大学难,考上好大学更难,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优秀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正在给孩子研究其他的路。
我自己的情况不也是如此吗?
我家能提供给孩子的没有多少,最多也就是普普通通。我家孩子从各方面来看,也是普普通通。
我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帮助孩子?”
从张姐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婚姻并不幸福。
忙碌的工作、脾气暴躁的老公,还有一个几乎卷不动的孩子。
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块海绵,它完完整整,外表光鲜。
但是生活中的问题就像是吸入海绵的水,正一点点从海绵中渗出来,它们存在着,并迟早会暴露出来。 
张姐的生活就是如此,生活中的问题正四面八方涌向她,将她淹没。
而她的背后,没有人可以依靠。
不过,幸福的婚姻又有多少呢?
我想,如果你正在经历一场不那么幸福的婚姻,不妨去想想,应该怎么去扭转这种家庭局面。
我从业这么多年,虽然遇到过不少条件优秀的家庭,不过更多的是像张姐这样的普通客户。
很多客户最初都有误判:什么移民、留学,都是他们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但其实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儿,普通人,也有很多条更便捷的路在前方等着他。
关键是你有没有抬头看看这个世界,发现前方的这条路。
中产圈最火爆的事
这两年来,在中产家长圈子里最火爆的事无异于“拿香港身份”。
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各项吸引人才措施共收到约12万宗申请,超过7.5万宗获批,其中超过3.8万名申请人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
拿到一个香港身份,对我们个人发展好处多多。比如拥有香港身份,创业补贴多,可以享受低税率等。
但是,大部分人去香港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
香港的教育,不论是本土教育资源还是对外教育政策,对咱们内地人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香港实行英语、普通话、粤语并行的“两文三语”模式,教育系统与国际标准接轨,孩子能从小具有国际视野。
8所公立大学,有5所处在世界百强院校中。 
而香港高考,DSE,是目前唯一可以用中文答题的国际考试,内地132所高校、国外300所大学都认可。相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内地高考,竞争压力小,考试难度低。 
图:广东教育考试院
还有一种考试是港澳台华侨生联考,比国内分数线低100到200分就读清北,75%上内地985/211名校。
图:广东教育考试院
总归一句话。
进可冲美加英澳海外名校,退可轻松考内地985/211院校。
香港教育的优势,是摆在明面上的。
与其在内地卷学校,拼钱袋子。
不如换条赛道,给自己规划一个香港身份,让孩子凭借香港身份轻松上名校。
香港优才计划
那天,我和张姐详谈了一下午,结合他们家的情况,以及她的时间比较充沛,她最适合采用香港优才计划来拿香港身份。
香港优才计划是香港面向全球的一项人才吸纳计划。 
因为这两年门槛降低,通过率高,再加上不要求必须在港工作,没有强制要求在港居住时长,所以这也是目前选择最多的一种方式。
香港优才计划有两种计分制度,分别是“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评分制”。
大多数申请人都选择的是综合计分制。
①综合计分制的分数最高分245分,达到80分即有申请资格,共设有6项得分范畴,如下图:
② 成就计分制是为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准备,比如获得奥运奖牌、诺贝尔奖或者国际奖项等,符合即得245分,不符合即0分。 
香港优才怎样申请通过率高?
第一:分数在125分以上
在很多申请人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这时就会倾向于选择高分的申请人,所以申请人的分数在125分以上申请优势会更大。
第二:从事香港紧缺行业
人才清单涵盖九个行业领域,由原有13项增加至51项专业工种,从事如图的行业或者职业的申请人也是很受入境处青睐的:
第三:有名校Or名企背景 
在综合计分制中,最高分245分,学历最高70分+工作经验最高75分,两项最高分加起来就145分了,占了半壁江山。
所以在整个优才评分模型中,学历和工作背景才是重要指标,其他只是辅助项,来完善你这个人的“立体形象”。
身份虽好 也得避坑
拥有香港身份,意味着能享受到诸多福利,比如孩子可以在港接受15年免费教育,入读香港的大学,学费非常便宜。
而且在香港生活、工作,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以及税收优惠。
但是,香港身份也并非十全十美,有些事情必须提前知道。
01 参加华侨生联考,必须放弃内地户籍。
在获得永居身份后,可以选择是否继续持有内地户口,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不注销内地户口,孩子就不能参加华侨生联考。
这也就意味着不能通过中国教育部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单独设立的考试,以低分入读内地大学。
过获得永居身份的孩子仍然可以通过DSE考试,申请270多所海外大学及132所内地学校。
内地132所认可DSE成绩的高等院校
2、如果考虑清楚了,就要注意申请关键节点。 
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通常需要7年,这7年不包括申请和等待时间。
要想孩子能参加华侨生联合考试,那最晚也要在孩子念高三之前转成永居身份。
所以从结果往前倒推,尽量在小孩四年级前,家长就得开始申请香港身份。 
最终,张姐经过全面了解后,决定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来获得香港身份的叠加buff。优先考虑参加DSE考试,保留内地户籍。
她说,她心里很清楚,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父母的提前筹划能给孩子的未来提供巨大的助力。
中产家庭的N种解题方式
张姐的事情办得很顺利,她整个人的状态也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人的焦虑和恐惧,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自从拿到香港身份后,她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感减轻了很多。她终于有功夫刷刷剧了,就连她老公都不知不觉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之前那么暴躁。
正是因为张姐的转变和对我由衷的感谢,我今天想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下香港身份规划这件事。
有很多人想改变“不断内卷”的现状,其实,几万块就可以规划你和孩子的未来。
存款不足十万,绝对不是限制你们家庭发展的天花板,而是拥有很多解题方式的。 
刚才我们详细介绍了香港优才计划,那拿香港身份还有哪些比较适合中产圈的途径呢?
一、香港留学移民 
俗话说得好:鸡娃不如鸡自己。 
只要在香港修读一年全日制课程,留学期间就能申请学生签证在港居留。
毕业后再申请香港IANG签证,一样的满7年转申请香港永居。
不同的学校及专业会有不同的申请条件及要求,具体可添加我的微信给到升学规划方案。
优点:
申请人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一同去香港,连续住满7年后全家人可申请香港永居。
对学历及工作经验的要求最低,适合大多数家庭做规划申请。
缺点:
需要实地赴港就读且完成学业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续签。
选择香港留学这条路的家长不在少数,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我的客户T女士就实现了从全职宝妈到香港硕士的蜕变。
她是92年全职宝妈,毕业于广西某二级学院。
她一直在家全职带俩娃,小儿子出生后,了解到香港身份带来的教育便利,和我沟通后,决定赴港读研。
2023年2月提交申请,3月被香港都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录取。 
二、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简称“高才通”,该计划旨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来港工作或定居,该计划审批速度快,可一人申请全家赴港。
这条路线可以理解为“优才计划”的绿色通道,优中选优。
目标人群为两类:高收入人士或者世界顶级大学毕业的本科生。
以下是申请“高才通计划”的条件(符合以下三项其中一项即可):
A类:在申请前12个月,申请人全年税前收入达到250万港币以上(或等值外币)。
B类:申请人获得全球百强名校的学士学位,并在申请前5年内累计至少3年工作经验,该类别申请不受限额。
C类:申请人在申请前5年内获得全球百强名校本科学位,每年名额为10000个,早申请早享受。 
优点:
审批迅速,处理时效在3-6周、不需要先在香港找到工作、审批标准明确。
缺点:
目前“高才通”只接受本科百强名校学位,研究生或博士学位不符合申请条件。
申请人只有一次获批的机会。
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有个香港身份叠加,在我看来是好事,毕竟特殊福利看得见。何况这两年是政策红利期,申请下来做个备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身为父母,我们都想竭尽全力,在竞争白热化的社会里,为孩子寻找出路,让他们日后的路能走得轻松一些。
如果你对香港身份规划感兴趣,欢迎来找我免费咨询。
如果还没有想好是否要为家庭配置香港身份,也欢迎你来链接我,我为您准备了2w字的香港身份规划资料,非常详尽,以备您随时查看。
未雨绸缪总是好的,你说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通过哪种方式获得香港临时身份,都仅仅是开始。
后面要持续地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永久居民。
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正因为很多人低估了这一点,而不得不选择中途放弃。
我希望我的朋友们、客户们,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在我们遇到小曲折的时候能坚持下来。
请你始终相信:
美好的生活,属于你。
未来的世界,属于我们的孩子,这些意气风发的少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