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麦兜
来源 |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转眼又近一年尾声,哪些刹那会让你感慨时光飞逝?
前两天网上冲浪,就看到有网友搬家,无意间发现了几张压箱底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海报。2006年的电影,掐指一算,居然离现在都有17年了。
说到这部电影,剧情、服化道、主创……当年可真是贡献了不少热门话题。
但在电影幕后,其实还有件轶事鲜为人知——作为男主角的周润发,曾在片场后台,为女主角巩俐拍摄过一张特殊的照片。
5年后发哥把这张难得一见的照片捐给嫣然天使基金,最终以318万元高价成交拍卖。
这并非他玩票性质的一次试水,他是真喜欢摄影,年轻时就到了发烧友级别。
发哥曾自语:去演戏拍电影的时候,有经纪人、助理前呼后拥,看起来多风光啊。结果吭哧吭哧还得背着大画幅相机累得像狗一样,这么辛苦为啥还要去拍摄?是因为这种乐趣真是完全不同。拍电影是为了养家糊口,拍照片才是真正开心,自己独享的。
被称为明朝第一才子的张岱,晚年在著作《陶庵梦忆》里,写过两句极有名的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他说自己的朋友为了兴趣爱好一度要乞讨为生,可恰恰是这种人才可以交朋友。
为何?人有了癖好,才有真性情和深情,有赤子之心、善良和情趣。这恰恰印证了木心说的那句: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能成为人生的某种寄托。
困时韬光养晦沉得住气,风光时平视自我脚踏实地。也正因为有这种植根于心底的充实笃定,一个人才更能够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搁现在看,玩摄影大都被认为是个相当烧钱的爱好。可周润发的家庭条件却与“富足”背道而驰:
出生在香港南丫岛的一个农村家庭,一家四个兄弟姐妹,周润发排行老三。父亲是收入微薄的船员,常年出海打鱼漂泊在外,母亲作为家庭主妇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原本就像丧偶式家庭,加上父亲嗜赌,曾输光薪水,最惨的一次只带回家一桶油。
周润发10岁时,母亲不得已带着兄妹借住外婆家,靠打零工帮佣度日。
而发哥为了帮妈妈减轻负担,不仅早早辍学,70年代初就开始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诸如商行侍役、电子厂童工、酒店服务生、邮差、照相器材售货员等他都干过……
发哥孝顺,即便母亲白发苍苍,依然牵手带她逛街
也正是从做照相器材售货员开始,他接触并喜欢上了胶卷古董相机,迷上了摄影。
众所周知,1973年发哥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参加了报纸上登载的香港TVB演员训练班招募意外获得赏识,不仅培训1年后就顺利当上演员,之后用了短短4年就成为领衔主演。
但他并没有因此膨胀,工作之外仍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还有就是继续醉心摄影。有了拍戏收入,他还在家专门置办了一间冲洗照片的私人暗房。
有网友曾考古发哥1985年接受郑则仕和何守信采访他的一段。当时采访地点就在他家的暗房里。
咱可爱的发哥还特意把自己所有的摄影作品拿出来,挂在墙上做采访背景。
但这一切只在圈内小范围知道,直到1997年。
那年迎接香港回归举办影展,同是摄影爱好者的发哥姐姐周聪玲,
偷偷拿着发哥拍的三张照片用化名来报名参展,结果其中一幅以西红柿为全景的照片《晶莹》,在盲选中一举夺得了三等奖。
发哥的摄影取材很广泛:静物、人像、风景……但尤以盆景和花卉擅长。有人说他的风格和经历,很像美国传奇女摄影师伊莫金·坎宁安。
1883年出生的她,在那个时代可谓惊世骇俗。从18岁开始通过函授课程接触摄影,专攻人像和花卉。早在1925年,她拍摄的作品《木兰花》就以25万美元高价拍卖。
当时女性解放运动尚未兴起,她就创办了自己第一家摄影工作室;并作为唯一的女性成员,发起了致力于将摄影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著名f/64摄影群体。可她作为高材生,在华盛顿大学读书时念的却是化学专业。
获奖后的周润发,也受邀去过大学讲座。
早在2002年,受北京电影学院主讲大画幅摄影(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冯建国教授之邀,他就专门来到北京与学生交流摄影心得。 
正是因为酷爱,发哥的斜杠才华不逊于专业选手。
在拍《寒战2》时,导演就特地给他安排了一场戏,当时他饰演的大律师简奥伟为了证明香港警队里出了叛徒,亲自将一张照片洗出来。
两分钟的镜头,发哥向观众娴熟展现了古典而精湛、曾一度失传的铂金转印技术(一幅铂金印相作品,据说可以保存500—1000年不褪色,非常适宜制作收藏级作品)。
说到癖好,还有一人不得不提,便是张爱玲。
以写作成名的她,平生第一笔稿费,并非来自文章。
她在自传体散文《童言无忌》一文中写道:
“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下图便是她16岁时创作的处女作《某同学之甜梦》。
美丽的姑娘在睡梦中进入另一个世界:她有了大把大把的钱,兴冲冲地去理了一个时髦短发,又化上精致的妆容,穿起婀娜多姿的旗袍,在各种琳琅满目的高跟鞋堆里挑啊挑。
想想,那姑娘可不就是爱美的张爱玲自己吗?
张爱玲从很小开始就接触西洋艺术,学钢琴、阅读古典名著,还进入西洋学校念书学英文。但画画却从没进行过系统训练,全凭天赋与后天自修。
8岁随父亲张志沂从津门塘沽回到沪上后,她便写信给天津的一个玩伴,描写自己的新家,还专门画了配图便于直观感受。
童年时代的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同年,她着手构思乌托邦题材小说《快乐村》,同样试着画了一些插画,把理想中的“桃花源”里各种设施,诸如餐厅、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都尽数呈现。
待到中学时,她几乎把所有能用上、不能用上的时光都痴迷地投资给了画画。
一位中学老师曾回忆道:“她在教室里总是坐在末排,不听讲,手里的铅笔则不停地在纸上划着,仿佛是很用心地记笔记的样子,可是在画教师的速写。”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中学毕业时她给全班创意制作的一本同学录。
因为觉得同学们千篇一律的留言簿太单调枯燥,她灵机一动找全班35人要了照片。最终有33人给了她照片,她根据自己日常对同学的印象,以图文并茂形式制作了一本英文“漫画集”,并起名叫《算命者的预言》。
比如她给自己的配文“在看水晶球的预言者”,就很呼应主题。
爱画画的同学叶剑萍,她称之为“世界著名摄影师,彩色电影的设计者”。
对服装特别有想法的蒋梅灵,被她说成“时装店老板”。
不仅绘声绘色,张爱玲还特别幽默。
同学黄凤美信仰天主教,她押韵的写道:“信仰天主教,并向鸟儿传教”。
在人群中相当闪耀的黄德仪,则配上华服如在舞池,旁白:“百万富翁的妻子,社交明星”。
相比之下,女同学王明珍就有点惨了,乍一看像撑着阳伞的白雪公主。再定睛一看,旁边的不是7个小矮人,而是3个毛孩子。张爱玲戏称她是:“女墨索里尼,家庭中的独裁者”。
张爱玲的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
同学袁紫禾是“第一个飞上月球的人”。
抱着狮子的女同学叶莲芬,给她设计了一段惊险旅程:搭乘的一艘船遇险,滞留荒岛,她奇迹般存活下来,变成了用爱和公正统治丛林的公主……
这些画无一不透露着张爱玲广博的知识、敏锐的人性洞察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还有就是,她真会画啊!
目前,坊间收集到的张爱玲画作,据说有70多幅,大多以传统白描方式呈现。虽然只有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黑白点线面,却完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效果。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这幅插画,张爱玲就把小说里饮食男女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左图是白玫瑰孟烟鹂,右图是红玫瑰娇蕊
《心经》里的许小寒与许峰仪,同样简洁而有故事张力。
张爱玲画的不是书中某个场景,而是借面容复杂的许峰仪,与许小寒充满诱惑的婀娜身姿,表示他内心的矛盾。
还有《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
有人说作为孤傲清高的旁观者,张爱玲鲜少对笔下的人物心慈手软,但却似乎把温暖给了她。
1984年,29岁的周润发和26的港姐缪骞人,还联袂主演过许鞍华导演的港版《倾城之恋》,可惜大多人都感觉这版白流苏不如原著那般轻灵秀气,很难让周润发那样的范柳原牵肠挂肚,不如后来陈数版印象深刻
在张爱玲的笔下,她不卑微地奢望爱情,也不接受命运安排,有动人身姿更有天生傲骨,即便是离异女子,在那个时代也能把生命绽放出花一样的姿态。
书里,张爱玲仅用三言两语,就把男女那点心思呈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插画,更是简练精准的让人拍案叫绝。
“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瞧瞧,是不是与万种风情的画中人遥相辉映?
还有《琉璃瓦》里的琤琤。
"三朝回门,琤琤卸下了青狐大衣,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皮,而且眼泡微微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妙目。"
以及《花凋》里的郑先生和郑夫人。
有人说郑先生是连演四十年的一出闹剧,郑夫人则是一出冗长的单调的悲剧……她美丽,但却苍白,似乎不管是什么,都无法激起她生命中的浪花。她总是仰着脸,摇摇摆摆在屋里走过来,走过去,凄冷地磕着瓜子。
张爱玲不仅刻画自己笔下的小说人物生动,还相当时髦。
你看《金锁记》里的芝寿,在她和长白的婚礼那段中,张爱玲写道:“行的是半新式的婚礼,红色盖头是蠲免了,新娘戴着蓝眼镜,粉红喜纱,穿着粉红彩绣裙袄。”
你看,是不是配图与原文如出一辙?
她于1944年4月到10月在《杂志》扉页发表的插画,在那个时代,不是时髦,而是前卫。
至于创作这些插画,她的初衷简单又充满能量:“在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她并不停留在对时尚浮华的热爱与空洞肤浅的表面,而是基于博学与独立的思考层面。
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张爱玲还发表过一篇《中国人的生活与时尚》作品,亲手绘制多幅插图,向外国人介绍大变革时代,中国人生活习俗与服饰演变。
恰恰与她渴望通过力所能及的力量,去表达、影响、改变身边女性的生活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想来,低调的她,如果不写小说专注绘画,大概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吧。
她用文字聊绘画,同样诙谐又精辟。
比如评论保罗·塞尚的名画《有裂缝的房子》,她这样解读道:
“这是中午的太阳下的一座白房子,有一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房子像在那里笑,一震一震,笑得要倒了。通到屋子的小路,已经看不大见了,四下里生着高高下下的草,在日光中极淡极淡,一片模糊……
而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她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先生告诉我们,画师画这张图的时候,曾经费尽心机搜罗了全世界各种罕异可爱的东西放在这女人面前,引她现出这样的笑容。
我不喜欢这解释。绿毛龟、木乃伊的脚、机器玩具,倒不见得使人笑这样的笑。使人笑这样的笑,很难吧?可也说不定很容易。一个女人蓦地想到恋人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使他显得异常稚气,可爱又可怜,她突然充满了宽容,无限制地生长到自身之外去,荫庇了他的过去与将来,眼睛里就许有这样的苍茫的微笑。”
和张爱玲一样跨界爱绘画的名人,一时半会还真说不完。
比如写《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雨果。人家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业余画家,生前留下过多达3500张画稿。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14岁就开始习画,曾师从雕塑大师罗丹,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纯个人喜好的作品。
这些画大都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按本人意愿不出售,被收藏在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中,远离商业。
至于同行泰戈尔就更有意思了,和纪伯伦不同,他63岁才开始画画。
没有受过任何系统训练的他,基本就是在那“瞎画”,但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阔的想象力,也能创作出2000多幅非常奇妙另类的“臆想世界”。
你还很难想象,丘吉尔竟然也是个“画家”。在忙碌的主业之外,他选择“户外写生”来沉静内心。
他笔下的风景静谧优美。
他笔下的人物更充满优雅与深邃。
穿越到当代,还有周慧敏,她的油画《新疆老翁》曾获得过“视艺新纪元奖”。
《望过去,看将来》入围首届“中国水彩人物画展”。
日常画萌宠也有各种惊喜。就比如这只小猫,表情之外,你感觉它看见了什么?
名人明星的隐藏技能,最神奇的莫过于大美人海蒂·拉玛。
漂亮的不像实力派——她是好莱坞知名影星,也是神奇的发明小能手,被后人称为wifi之母。
85岁去世的她,在2014年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而我们伟大的爱因斯坦,则是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从5岁就开始练琴的他,受过系统训练,尤其钟爱莫扎特的曲子。此后,音乐陪伴他度过了70多年漫长人生路。
这个爱好,也在爱因斯坦的至交——卓别林的传记中被证实。
说到这儿,你在忙碌工作之外,也曾有业余爱好吗?
无论有没有实现,留言区不妨说出来吧。
*作者:麦兜,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一枚爱读书爱影视爱旅行的女生,希望能用文字给你带来快乐与力量。

人无癖不可与交
你也“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