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经历了不堪回首的一年,但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支付选项的地位却在水涨船高。
人民币的全球性货币地位仍然面临着中国自身资本管制的巨大绊脚石。即便如此,未来一旦中国因为与西方的冲突受到制裁,只要外界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的意愿是在增强的,起码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国经济。即使假设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形势弱于预期,这种意愿也可能为人民币提供结构性支撑。
总体数据令人惊讶。中国央行和商务部的官方数据显示,自2020年年中以来,中国商品贸易跨境人民币月度结算金额增长了一倍多,目前相当于中国主要商品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高于2019年的约13%,回到了2015年底的水平,当时,人民币意外贬值以及资本管制收紧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受挫。
根据国际金融信息系统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系统(简称Swift)的数据,10月份,全球有3.6%的国际支付使用的是人民币。这一数字高于1月份的不到2%,略低于9月份3.7%的历史新高。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一些人民币交易不会通过Swift进行,尤其是涉及被美国制裁实体的交易。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俄罗斯效应。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和西方国家实施制裁之后,俄罗斯取代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并成为中国汽车的一个主要市场。目前,大部分中俄双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的数据,到2022年底,俄罗斯对中国的近三分之二进口额已使用人民币开列付款通知。中国的许多其他国际贸易伙伴将会注意到这一点,尤其是那些不太可能在任何假想的冲突中站在西方一边的发展中国家。
几点重要警示。制裁仍将对贸易以外的资金流动造成巨大破坏,并可能打击中国部署美元储备的能力。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为3.6%,与美元47%和欧元23%的占比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资本管制会限制人民币作为投资工具的吸引力,这将继续阻碍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此外,欧洲国家仍是中国的重要市场:如果发生危机,许多美国同盟军可能会加入美国的制裁行列,拒绝接受人民币。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上升是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尤其是考虑到在西方针对对华关系“去风险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正在进行再规划。东南亚等地正日益成为重要枢纽,在那里中国商品组装成最终产品,然后再运往美国。未来不难想象,出口到这些地方的中国零部件以人民币计价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而一些此类中间国家也会因此选择持有更多的人民币储备。
目前中国经济举步维艰,但仍是出口大国。政治因素导致的全球贸易分裂也开始向支付系统转移。这可能在未来几年对亚洲和更远的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