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今日:【行研君财经早餐】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消息,清华“铊中毒”受害者朱令去世了。
此前报道,朱令于今年4月份查出脑瘤,被宣判“可能活不过10月了”,家人决定不再做伤害性的治疗。
11月24日,朱令撑过了50岁生日。
而在这个寒冷的12月,朱令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尽管朱令案的真凶到现在仍未归案。
朱令在病房
朱令出生于1973年,是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学生。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肚子痛、掉头发,入院未愈。
1995年3月26日,朱令再次病重被送入协和医院,昏迷长达5个月。
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朱令的多名同学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出求救电子邮件,收到了两三千条回复,其中约1/3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
后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确认,朱令曾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
朱令父母怀疑有人蓄意投毒,由清华大学向警方报案。
朱令早期照片
与朱令同宿舍的女生孙某当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
警方曾对孙某展开调查,但由于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朱令宿舍的物品被破坏,使得证据缺失,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006年,孙某发表声明,坚决否认自己投毒,并称自己并非唯一能接触到铊盐的学生。
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由于铊中毒损伤的不可逆转性,朱令的智力、视觉、肌体和语言功能都没有得到恢复,留下永久的严重后遗症,朱令的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必须由年迈的父母照料生活起居。
此后,朱令成了一个符号,她的事件偶见媒体报道。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发生后,朱令案再次出现在舆论场,网友们抱着极大好奇和愤怒追讨真相,也试图帮助朱令。
朱令父亲吴承之表示:“两次被投毒,她不单能活下来,还活了30年,这些都是奇迹。”
再提及当年,朱令父母的表情中没有愤怒、沉重或任何与悲伤相关的情绪,“已经是这个结果,还有什么办法?”吴承之淡淡地说。
母亲朱明新则表示,自己有两个心愿,真凶归案和朱令康复。对于前者,她不抱希望了。至于后者,眼看着朱令一次次病危,她只希望“能少一点儿痛苦送走她”。
“没感觉(正义缺席),很正常吧,医院也尽力抢救了,会安葬在北京。”
2013年5月份,北京警方曾回应该案:
因从朱令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北京市公安局接报后经过侦查发现,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了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北京警方感谢社会各界对“朱令令案”关注。警方对这起案件未能侦破深感遗憾,对朱令令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家人承受的痛苦深表理解和同情。
为什么朱令值得关注?
借用她的清华校友张黎利的话说,“因为它触动了太多人的良知。只要朱令活着,本身就是在抗争,也在提醒大家,不要遗忘。我们每年还能祝她生日快乐,就非常有意义。”

劳荣枝被执行死刑,为什么争议还在继续

劳荣枝在最终被执行死刑的情况下,争议却还在继续。对事或对人的判断经纬分明地分成了两类。
有的人咬定劳荣枝没有杀人,只是一个被利用被胁迫的从犯甚至是受害者,因为非要拿出劳荣枝参与杀人的证据,其实是拿不出来的。
之所以拿不出来,就目前披露出来的公开信息看,这个案子的特殊性在于,两人的小团伙作案,且被害人均已死亡的情况下,绝对真相只存于在法子英和劳荣枝两者之间。
法子英又早已伏法,为了尽最大可能活下来,劳荣枝理论上捏造事实减轻罪责的空间很大。
所以,反对的人认为,为劳荣枝罪行开脱,是在侮辱法律和受害者。
这种巨大的反差,显示了公众对于这一案件复杂的情感以及对法律公正的坚定信仰。
作为一个与此案毫无关联的旁观者,可以通过公开的事实来进行逻辑判断,根据逻辑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立场是建立在的逻辑判断和道德标准上的。
可是从法律层面上讲,逻辑判断既不能作为犯罪依据,更不能作为定罪标准,这事实上就是倾向于支持劳荣枝轻罪甚至无罪的另一方,最有力的申辩理由。
法律的正义不仅仅在于惩罚,更体现在对每一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尊重。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宝贵的生命。
朱令一案和劳荣枝的死,成了法治的正反两面,就像严重撕裂的社会认知。
END
行研君
你们怎么看?底下留言区见~
点击微信小程序👉"报告搜一搜";免费下载各行业研究报告pdf和word、可视数据、学习资料。提供研究报告、市场研究报告、行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
点击这里,800000+份报告免费下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