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是一个经常引发讨论的话题。12月22日,《自然》(Nature)杂志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项今年的研究,显示在生命科学领域论文的引用中存在强烈的性别偏见,女性作者的论文获得的引用明显少于男性。近年来的多项研究也解释了这种偏见背后的原因。
《英文系主任》(The Chair,2021)剧照。

编译丨刘亚光
这篇名为《性别同质性:群体内引用偏好和性别劣势》Gender homophily: In-group citation preferences and the gender disadvantage的论文作者包括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周斯凡、麦吉尔大学助理教授Sen Chai等在内的三位学者。研究通过对2017年至2022年生命科学领域多篇论文的分析,发现女性学者获得的论文引用显著少于男性学者,这种现象在生命科学的不同子领域都适用,甚至也包括那些性别相对公平的研究领域。
这项研究认为,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样的。在男性相对占据主导的研究环境中,研究人员的导师、合著者等社交网络会共同分享彼此的性别认同。
该研究的作者表示,这种不平衡的部分原因是某些研究领域的性别专业化。但还有另一个因素在起作用——研究人员的导师、合著者和会议伙伴可能会分享他们的性别认同。除了一些研究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男性主导现象之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科研引用中存在的“性别同质性”,即科学家更倾向于引用同性别同行的作品。男性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在男性研究者的后续论文中获得了更多的引用,女性研究者亦然。论文也指出,这种偏见在更为年轻的研究者中表现的较弱。
研究者们据此提出,出于缓解科研界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考虑,我们常常提倡为女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便利,逐步增加科学领域女性从业者的数量,但实现不同性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社会网络的整合同样关键,这或许将避免男性和女性学者彼此成为科研中的“孤岛”。
有关科研论文发表中的性别偏见,近年来还有一些曾被报道的类似研究。比如,2012年科琳·莫斯-拉库辛等人的研究显示,在履历大体相似的情况下,女性入选实验室的机会较少。2017年,托马斯·史密斯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在同一研究领域,女性研究人员需要表现出两倍以上的“学术生产力”(主要是总引用影响因子),才会被视为和男性具有同等资格的学者。在同样学术产出的情况下,男性晋升正教授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对性别偏见的研究本身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萨里大学学者福马诺维奇(Magdalena Formanowicz)等人发表于2018年的一项针对性别和种族偏见论文研究表明,作为科研界经常关注的两类偏见,性别偏见研究相对种族偏见研究获得的关注和资助都较少。
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些违背人们的常识:在生活的大多数场景中,不同性别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至少在表象上是更为常见的,这会让人们认为生活中实际上的性别不平等并没有那么严重,而有关性别偏见的话语更是夸大其词。研究者们希望作为具有批判精神的科研人员能够继续对性别偏见抱以足够的重视。尽管性别不平等常常与阶层、种族的不平等形成交叉,但它依旧是理解这种综合性不平等的重要维度。
参考链接:
1.Citations show gender bias — and the reasons are surpris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474-9
2.Research on gender bias receives less attention than research on other types of bias
https://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18/05/17/research-on-gender-bias-receives-less-attention-than-research-on-other-types-of-bias/
3.Bias against research on gender bia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8-2667-0
本文为编译。编译:刘亚光;编辑:西西;校对:吴兴发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时间的刻度: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
2023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78本入围书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