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
-----------------------
编辑|Moon
来源|青投创新
作为坚定看好中国现代化与中国企业创新的普通投资者,我们与封凯栋教授的内心是相通的。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对中国自主创新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与提炼,我们读后感到与之高度共振,从投资未来的角度提出一些感想,供批评指正。
(封凯栋 著)
01

投资视角的核心结论

我们对未来二十年投资指引的核心研判是:未来中国自主创新企业将登顶全世界主要工业门类的领导者地位。
在《潮起》中,华为、奇瑞、比亚迪、吉利汽车已经用实践证明了中国自主创新企业的成功。
近五年来,以宁德时代、隆基股份为代表的企业,在新能源产业占领世界级领导地位;接下来,一批类似于汇川技术的大中型企业将继续冲击全球产业王者,挑战并逐步取代现有的欧美工业领导企业的位置。同时,各行各业还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艰难成长,角逐细分领域产业王者地位。
这对我们的投资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未来二十年投资超额收益率的问题。
文化指引:投资者/行业建设者要建立对中国自主创新企业的“四个自信”。
受《潮起》启发,我们要对中国自主创新科技型企业,建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组织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所谓道路自信,就是相信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可以成功的,独立自主地构建全球化的创新链、价值链,不受欧美左右。中国自主创新企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杰出代表!
所谓制度自信,就是中国人的组织自信,形成系统有效率且不断熵减的组织,标杆就是华为。
所谓理论自信,就是中国自主创新企业的一系列发展战略策略,是能够指导企业登顶全球产业王者地位的,不必唯欧美理论是瞻。
所谓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沉的自信,坚信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到来,相信中国人的坚韧、勤奋和聪明才智必然可以创造出登顶全球产业王者的业绩,文化力量是最深层的力量,相信大道。
这是一条艰难、长期、曲折的道路,险象环生,可能会失败,但一定是光明的道路!
投资个体的共性画像:中国自主创新企业成为全球产业王者的六个特征。
我们认为,未来成为全球产业王者的中国自主创新企业,总体上具备六个特征,一般来讲是缺一不可的:
(1)顺应国家战略引导,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2)长期战略承诺,需要“傻子/疯子式”的“敢做梦”“能圆梦”的企业家;
(3)能驾驭资本和社会资源、充分吸收市场经济的成果,避免被资本牵制;
(4)打造自主学习型组织,打造熵减式组织;
(5)工程师主导而非金融和财务主导,自主创新企业是技术学习活动的集成者、主导者,而不是被集成者、被主导者、被计划者;不能被金融家主导。
(6)合适的激励机制。
每一条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投资者的任务就是较早找到具有产业王者气象的“种子”企业,并陪同一起成长。
02

未来二十年

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现实发展路径

1、过去三十年回顾:“市场换技术”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主流价值网络束缚”,无法挣脱。
《潮起》中讲到,“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当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中国外汇短缺、其他技术引进战略存在潜在缺点,以及中国社会自身意识形态转变,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的决策者在引进外国技术方面方式方法的转变。
决策者试图寻找一种更有效、成本更低,而且看起来“打包度”更高的获取先进技术的方式——与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
政策初衷是好的:“既要又要且要。”既要解决外汇短缺,引进外国公司生产投资,又要有助于国有企业改革,还要解决本土技术代差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利益立场差距巨大。跨国企业不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未必是全面要学习的对象。几乎没有跨国公司有意愿向中国本土企业转让技术,那只是政策制定者的美好愿望。
在实践过程中,跨国公司只是把合资企业当作其全球性生产网络的一部分。在合资公司中,研发被我们的外方合作伙伴用各种直接和隐形的手段予以割裂。构建本土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实质上被极大地边缘化了。
在“市场换技术”政策中,中方工程技术人员实质上进入了另外一套由跨国公司主导的“隐性的”、被条块分割的计划体系,这是合资生产模式的代价。
市场换技术企业的财务能力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它们的组织价值观已经被现有模式俘获,被跨国公司的价值网络“锁定”和“束缚”,难以轻易改变方向。
我们不是苛求“市场换技术”企业,毕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经验。
2、基于现实的成功逻辑(一):从边缘地带寻求突破战略,进入“主流价值网络”不屑于进入的或者性价比很低的价值区域。
中国自主创新企业最开始都处于边缘市场地位。虽然在资源、政策、资本、人才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不具备在主流市场与跨国公司正面竞争的实力,但是它们拥有最宝贵的“战略自主性”,不受制于人。
只能从市场的边缘地带艰难发展,进入主流企业不屑于进入的价值区域,赢得生存空间。类似于共产党采取的“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就像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所表达的那样,要跳出“主流价值网络”的束缚,进入边缘地带。
在政策和市场边缘地带成长的自主创新企业,即使在各种资源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全力以赴地动员资源,不断挑战人力物力的约束,为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铺平道路。
3、基于现实的成功逻辑(二):战略自主推动组织自主。
非常认可《潮起》书中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探索前沿技术的成功实践从来就不是自然而然自发的升级过程,相反,它是在组织动员和绝不妥协的战略意图下进行的。组织和学习模式是企业战略意志的体现。
任正非为了坚持研发,借了1亿的高利贷,并且和五个创始人发生严重冲突,导致其他五位创始人全部离开华为。当时,任正非还说了句颇为悲壮的话:“如果这次研发失败了,我就从办公楼上跳下去。”
自主创新企业构建了开发性组织,投入战略性资源,坚持长期的技术学习、积累经验并形成能力。从学习到形成能力再到形成市场绩效是有时间延滞效应的,需要强大的战略定力和耐心。
自主创新企业经历了组织发展和能力建设过程,能力建设是组织性的,没有捷径可走。买图纸是一次性的。
认可《潮起》的观点:不能用简单的工程技术人才红利或人海战术来解释中国自主创新企业崛起的根源,而是一套支撑工程技术人员的产品研发能力成长的企业组织系统。企业要持之以恒地投入战略性资源,并且需要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良好的组织动员,使得广泛的组织成员能长期积极地投入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和创造性的开发活动中去。企业要坚持实现对技术的良好整合,要发展出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使得不同工程技术团队的开发流程和经验积累实现标准化,使不同团队的技术学习能够被高效整合到企业组织中。
多说一句,联想集团的崛起与没落,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版本的“市场换技术”的企业历程。
4、基于现实的成功逻辑(三):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独立自主。
《潮起》中说,自主创新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在困境时追求自立自强精神的产物。本土创新企业依托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长期积累的经验,坚定投身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志,也是新中国坚持在政治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社会文化的体现。由于“市场换技术”无法很好地覆盖中国当时所有的经济参与者,这种自主精神和相应的工业记忆、工业能力积累势必会在计划外崛起。
进入新时期以来,自主创新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曾经长期领先世界,在近代却落后了,仁人志士一直主动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这都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驱动下的主动行为。企业界同样秉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艰难探索,独立自主地找到了中国企业发展之路。
5、基于现实的成功逻辑(四):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商业长征。
《潮起》中讲到,市场机制并不自然而然地驱动创新的发生,创新的连续性发生和发展需要社会发展出一套有“组织性”的创新系统。在后发国家中,这套系统的形成需要在先行者的引领下,逐步发展出超越市场的组织性力量。
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价值在于推动本土工业创新活动的“再组织化”,驱动产业集体行动,通过政治性和战略性任务以及必要的政策性资本投入,以“看得见的手”来形成本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从而聚焦技术薄弱环节并为其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一整套协作机制及能力,正是有效的产业创新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国本土大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生态。
新时代中国自主创新企业,要主动嵌入和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之路。这是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自主创新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问题,甚至挫折。比如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对发展本土产品技术平台的热情可能会减弱,不再那么珍视推动自身能力快速成长的机遇,奋斗精神大幅衰减,比如工业技术进步不仅周期更长,也更难被观察和度量。
6、反思与证伪:增强对“伪自主创新”企业的识别力和判断力。
自主创新的崛起是一个漫长、困难甚至充满了心酸与失败的过程。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办法来实现。
自主创新企业是否坚持将自主研发产品和关键技术作为长期生存的根本战略?在股票、房地产热潮和各种此起彼伏的热点中,能不能不去泡沫中投机?
打着自主创新的名义的骗子极多,要学会辨别,一个基本的辨别方法是,企业是不是追逐投机赚快钱?如果是,这些企业都不是自主创新企业。
另一个辨别方法是,企业是否有如下行为:不停地追逐市场热点,迎合短期资本口味,不真正进行研发,在时间上和深度上不能形成壁垒,无法成为“自主创新盆景”。
03

展望

未来20年,是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时代,是科技全面爆发的二十年,必将崛起一批世界级的中国科技企业;
未来20年,是商业价值和文化精神全面重构的二十年,必将有一批持有新价值观和新理念的世界级的中国企业成长起来;
未来20年,我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创新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将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形成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潮起。
欢迎全国各地以及境外科技、消费、地产、医疗、农业、能源、环保、教育、文化、投行、基金、券商、信托、银行、保险、租赁、投资等产业及金融精英,寻找优质项目、资金及获得全球顶级金融圈层请联系Cathy,或者在菜单中点击【合作】——>【青投服务】,留下您的需求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青投创新,新型科创产业服务平台,以科技、人才、资本为核心,通过内容出版、数据支持、产业咨询、科技转化等业务,为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及加速赋能服务,助力国家科技兴国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