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明媚而炽热的阳光

不断流动的热血
高速运转的离心机
仿佛正一同谱写着
生命的歌谣
将给一位白血病患者
带来重获新生的希望
……
他是全国第15907例
深圳市第636例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2022级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赵庆如
2023年8月26日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血液顺着针管缓缓流动
经过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剩余的部分又从另一端
输回体内
共近6.5小时的血液采集
分离出23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
即使很勇敢
针头插进去的一瞬
赵庆如还是不自觉地回了下头
他也还是个大男孩
6个多小时采集后
他绷紧的左手已近乎失去了知觉
采集结束后
门外已等候多时的送血员
接过血袋
立即赶往机场
继续完成这场由南向北的
生命接力赛
赵庆如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18岁,给自己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献血13次、5200毫升背后的善心
赵庆如来自河南新乡。他曾在18岁生日这天,给自己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以前,我经常在回家路上看到街边的献血车,有很多人都在排队献血。但那时我对献血的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也曾有过犹豫。”赵庆如说,18岁生日这天中午,他下定了决心。“我想给自己做一回主!”还没来得及跟家人商量,他便毅然踏上了献血车,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
“我一回到家就告诉了妈妈,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赵庆如笑着说,“我告诉她,我今天去献血了,很可能会帮助到一个人。”
逐渐地,无偿献血这件事对赵庆如带来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他每半年就去献一次血,特别是在他每年生日前后都会去献一次血。直至今日,赵庆如共完成了13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5200毫升。
赵庆如的献血证书
2016年,在第四次去献血的时候,赵庆如向护士咨询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宜。
“当时护士与我反复确认了四次捐献意向。”赵庆如说,“因为信息录入看似是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旦决定捐献,就相当于给一个在死亡边缘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赵庆如表示,很多患者在移植前已进入无菌舱生活,为后续的移植做准备,其自身的造血机能已被完全清除,如果无法顺利完成移植,这很可能意味着患者就要“等死”了。
对此,赵庆如义无反顾,签署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留下了这份对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一场由南向北的重生接力
6.5小时,他的承诺兑现了
今年6月的一天,赵庆如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要联系他,“我当时心里就在想,会不会是配型成功了。”果不其然,红十字会告知赵庆如,有一位患者与他初步配型成功,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暑假期间,赵庆如回到了老家,在红十字会的组织协调下进行了抽血化验,送去进行高分辨配型。最终在8月初的时候,刚刚开学回到校园的赵庆如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红十字会联系到深圳市血液中心,他将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赵庆如说,从得知配型成功那一刻起,自己的心情一直很激动,也很紧张。“能够拯救一位患者的生命,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我内心也很忐忑,生怕这个过程中有任何差错而影响这位病人的治疗。”
8月22日,赵庆如住进了医院,开始了采集前的一系列准备,体检、填表、活化、打动员剂……因为赵庆如的体重偏大,动员剂的计量也需要加大,他在四天半里共打了7针动员剂,加之其动员的效果没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他在捐献采集当天又补了一针动员剂,前后共打了8针。
注射动员剂后,赵庆如的身体随之出现了酸胀、疲惫等反应。“越往后几天,我身体的酸痛感愈发明显,不过这对身体没有什么实质伤害,我的主管医生建议我多去爬爬山、散散步,多运动运动就能缓解了。”
8月26日早上8:26,赵庆如正式开始了采样。由于患者的体重偏大,这也意味着赵庆如的采样量和采样时间也会增加,加上动员效果不好,他的整个采集过程长达6.5小时。“正常来说平均采集时间是2-4小时,我也算是打破这儿的记录啦。”赵庆如笑着说。采集期间,他的左臂一直紧绷着,一旦放松或弯曲,血液的流速就会受到影响,离心机也会随之报警,同时也要防止针头和血管粘连。赵庆如在采集中途还发生了静脉痉挛,被针头扎破了血管,需要重新扎针。
下午15:08,采集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在场人员紧张的心终于放下,赵庆如总算松了口气,缓缓松开了紧绷6个多小时的左手。“护士给我拔出针头的那一刻,我几乎感受不到左手的存在了。”早早就在外等候的送血员接过血袋,准备即刻送往北京,“要是再晚一点,可就连飞机都赶不上啦。”
“我知道,你一定会去的!”
或许,这就是一种爱吧
当被问及家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的看法时,赵庆如坦言,自己的父母一开始也充满了担心和疑虑。“我是非常相信科学的,也非常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赵庆如表示,自己也曾有过一些担心,比如血液抽出的时候加入了抗凝剂后又被输回体内,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后来我从主管医生那里学到,抗凝剂的成分也是仿照人体内本身的成分,是相对安全的。”赵庆如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并没有什么伤害,就是经过长时间的血液采集后会感到手臂酸痛等轻微不适,过几天便能逐渐恢复。
说到这里,赵庆如的思绪回到了18岁初次献血那天。“当我回到家告诉妈妈自己去献血了之后,她沉默了一会儿,笑着说道:‘我知道,你一定会去的’。”
今年六月,当赵庆如得知自己初步配型成功的时候,赵庆如父亲的反应,居然与当年母亲的话不谋而合:“我知道,你一定会去的。”
“我爸其实也很担心我的身体,但他们知道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只要在确保身体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他们总体上还是支持的。”赵庆如笑着说,他原本打算让父亲多去做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他们知道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会去的。”
尽管嘴上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身在老家的父母还是时刻心系远在南国的赵庆如。赵庆如说,在自己恢复期间,父亲给打了很多次电话关心他的身体。
“我觉得父母的心情是复杂但不矛盾,虽然担心我的身体,但是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充分信任着我的。我想,这就是一种爱吧。”
相信科学,更要相信自己!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向前冲
赵庆如读着患者家属写的感谢信
“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帮助到这位患者,希望对方能早日康复,远离病痛的折磨。”捐献后,赵庆如收到了一封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尽管他们素未谋面,但从这一天起,他们却“血脉相连”,赵庆如的血液将在一个获得新生的身体中流淌。
血液的流动,正如生命的轮回。那鲜红色的生命之花,饱含着捐献者满满的祝愿与爱心,承载着受捐者与病魔抗争的毅力,将在他们未来的生命道路上尽情绽放。
作为深圳市第636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赵庆如深深地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捐献中去,向社会传递更多的善意,也会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情。
赵庆如还提到,自己的导师谭春燕教授得知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也非常支持和关心他,给了他很多鼓励。赵庆如说:“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医院,相信专业的医护人员,更要相信我们自己,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如果真的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我莫大的荣幸。身为一名党员,我也应带头走在前面,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向前冲。”
赵庆如
用自己的一分热、一分光

使一条鲜活的生命
重燃了希望,获得了重生
你的青春,因热血与奉献
更加动人,更加多彩!
来源|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文|叶思佳
图|赵庆如 黄尹思
部分信息来源|深圳市血液中心
排版|吴新姿
编辑|江盛盈
责编|赵姝婧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往期精选
他传承“紫冬”精神,相伴学生成长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再添“芯”动能!清华团队发布最新Science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假期结束,清华送你一份成长书单!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