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zimuliaofang)
全文2071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
2015年11月,江西上饶市发生一件大案。
全国8省抽掉3000余警力,围捕当地2个村庄,抓获153名“富婆”。
这些“富婆”,有60多岁的大爷,也有未成年小孩,他们都从事着同样的行当——
“重金求子”。
这就是最早期的“杀猪盘”,繁荣时还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大家应该有记忆,那时候街头巷尾的电线杆、公告栏上张贴着大量广告。
“30岁,肤白貌美,身高1.65米,夫香港富豪,意外车祸致残,失去生育能力,为让家族有后,经协商,特寻异地品正健康男士,圆我母亲梦,通话满意,飞你处见面,速汇定金50万,有孕重酬100万……”
为什么我还能如数还原,是因为这广告太具诱惑力,是个男的都扛不住,尽管大部分人都知道是假的,但依然有人不信邪。
那个年代,被骗得倾家荡产的并不在少数。
之所以今天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有一个地方的“重金求子”的新闻,几乎刷榜全球热点。这个地方就是韩国。
只不过韩国“重金求子”并非诈骗,而是实打实给优惠福利。
12月18日,韩国仁川市市长刘正福发布了“1亿+idream”政策,即在仁川市出生的所有新生儿,都能获得一亿韩元福利补贴。
掏出计算器,大概值人民币54.7万元……
在韩国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需要花费2.6亿韩元(约人民币140万元),也就是说,政府愿意包揽养娃成本的1/3,可谓下了血本。
没办法,今年第三季度,韩国总和生育率仅为0.7,同比下跌0.1,创下历史新低,位于全球236个国家中排名垫底。
如果不做改善,第四季度大概率会跌到0.6,韩国人口危机将进一步加剧。
韩国这些年,出台了不计其数的刺激生育的努力,但终究毫无例外走向失败。
为什么呢?
对此,我还专门找了一个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朋友做了解,她的解释是:
太晚了……
90年代,韩国步入发达国家序列,但因为地理环境特殊,百姓生活大量依赖进口,物价极贵。
同时产业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被财阀控制,导致老百姓的上升通道,严重狭窄。
生活成本高+上升通道窄,韩国社会层面出现了人类最早意义上的“内卷”。
韩国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被迫参与到茫茫内卷大军中,卷教育、卷技能、卷工作、卷婚姻……每天学习14小时,每周工作52小时。
久而久之,韩国人的浅层意识被彻底改变,“缩预期固化”,不婚不育主义盛行,甚至在网络上形成了共识——
自己过好这一生,别再为难孩子了。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韩国却很自信,严重误判形势,迟迟不推出相关政策,当真正发现问题的时候,却还在通过挤牙膏的方式缓慢落地,导致人们对生娃的预期越来越弱,到最后,干脆算了。
在刺激生娃方面,欧洲却比较成功。
这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各国提前预判,意识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及早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生育保障措施,而且还凭借自身条件,虹吸了大量的外籍优质移民,让整体的生育率达到正向增长。
刺激生育最给力的国家,当属捷克:
1、产假可以选1-3年,1年工资发100%,3年发60%,国家补贴
2、每生一个孩子,退休年龄提前3年
3、家里是全职妈妈的,孩子到18岁有补贴,高额递减。
4、家庭收入有孩子的增加退税
5、学费全免,留学生本科5000欧/年
通过韩国和欧洲的对比,基本可以得到一个道理:
刺激人口措施的力度很重要,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机更重要。
我们当然不能以五十步笑百步,当下何不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而且韩国是进入发达国家序列才出现人口滑坡,而我们,未富先老。
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自1950年以来的首次,年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大关。人口总和生育率1.1,全球垫底,敲响警钟。
好像上面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去年年底,17部门联合发了个刺激生娃的文件,挺隆重的,涉及的方面非常多,给各地方也下了指标:
发挥一切想象力,把生育率提上来。
说实话,刺激生娃这方面抄捷克作业就行了,能抄一条是一条。然而结果,却让人“欣喜”……
比如去年到今年,很多城市推出,生三娃可以买两套房、三套房……娃越多买房资格越多,自信都快从秃脑门儿上溢出来了。
四川卫健委更离谱,年初发布政策,简明扼要:
生孩子不是必须要结婚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女方的,而且,生几个也没人管。
意思是,“不结婚也能生娃”。
???之间跳过中间环节,一步就位,妥妥“去父留子”。
这政策推行下来,估计一夜之间多几百万光棍儿。
奥对了,前段时间有读者跟我后台诉苦,说他们的城市(河南某城)之前公布政策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5000元的育儿补贴。
结果,他去领三娃补贴的时候,窗口说:
「无法申请」。
具体原因不给解释,也许是财政没钱了,也许就是不想给,朋友说,可能当地吓了一跳,心想,还真有人敢生三娃的。。。
可能只有广西靠谱一些。
11月的时候,广西把“试管婴儿”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项目,纳入医保。给很多想生但不能生的家庭,省了不少钱。
过去拼经济,现在拼人才,未来拼人口。
一些到现在还不出刺激生育政策,人口净流入量为负的城市,再过10年,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当然也同理于当地房价。
为了防止读者朋友们走丢,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矩阵号“经济生活杂谈”
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