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有声之夜——喜马拉雅年度发布会暨峰爆榜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盛典公布了音频世界的八大收听趋势,共推出“年度风云主播奖、2023百大播客奖、年度影响力人物奖”等11项大奖。在本次盛典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杨立华教授荣登2023“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评为2023“年度影响力学者”。
杨立华教授在北大校园执教二十五年,课堂座无虚席。从《论语》到《中国哲学史》,从《〈四书〉精读》到《〈庄子〉精读》,他于文本解读处不乏妙见,于思想阐发时更是出口成章。众多学子与追随者尊称其为“杨子”,学生眼中的“杨子”,既有儒家温润文雅、沉稳坚实的气质,又兼具潇洒和豁达。
今年9月,杨立华教授在喜马开设了《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课程,初衷是读经典。在当下,他希望能够尽其所能地讲授出《论语》中的道理与精神,凸显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同时代性,真正将《论语》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和精神源泉之一。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恒常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去读孔子、孟子,其实不是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哲学家的思考。”杨教授说,经典的阅读要求专深的阅读,可以凝聚精神,把经典转化为当下的思想,并从中汲取持恒的力量。
杨立华 口述
整理自文章《杨立华:对抗人生无意义》《彼此点亮,还原一个“向真而活”的孔子》
朴朴实实深入到生活中去
1988年,我考进浙江大学能源系,读热能工程专业。不过,我对实验室完全提不起兴趣,对锅炉感到十分绝望,无法想象自己站在工厂里,也就感到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虽然念了工科,但我的语文一直比较好,在80年代末的大学校园,我尝试过写诗、写小说,一度想从事文学创作,甚至梦想过,未来能不能一边做电厂工程师,一边写小说。对文科的爱好,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选择。
大学一年级,杨立华在杭州(1988)
我是在大学二年级,人生最困顿的时候,读到了《庄子》,彻底被迷住了,觉得人生忽然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后来,也就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一路做哲学研究。
研究生三年级,杨立华在北大西门(1995)
1997年初冬的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讲授中国哲学史。至今,我仍然记得课程结束时的情景:在略嫌昏暗的教室里,窗外是冬日黄昏的暮色,眼前生动的一张张脸孔上,某种被点亮的东西,也永久地点亮了我。
今天年轻人的压力,特别是生活节奏的压力,不是我们此前时代的人能够想象的。我年轻的时候,最起码有不被找到的权利,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话,下班就是下班了。在今天,你去哪里都能被别人找到,用庄子的话来说,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嘴上说着“躺平”,背地里其实很努力。累了,说两句丧气话,找个地方哭一场,跟几个朋友喝个烂醉,第二天醒来继续出发,人活着的本质也还是奋斗。
今天我们特别喜欢讲“内卷”,其实竞争从来如此。我上学的时候也很卷,当年考大学,本科(包括大专在内)录取率只有21%,那时候就在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今天更严重。
仅就高等教育来说,至少高考、考研,都还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向着可能的社会流动所倾斜。这意味着,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条路如果阻断了,也许名校里到处只剩权贵子弟。所以从另一层面来讲,我们应该珍惜还有内卷机会的时代。
当然,现在这个时代,和我年轻时很不一样了。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急遽变化,一夜之间,个体的命运可能就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在今天,大部分人是被选择的。即便能选择,也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匹配,仍然不见得会走向理想的道路。没有哪种生活是真正理想的,生活处处有不得已,这个不得已非常坚硬。
所以我说,年轻时,鼓舞我们的常常是浪漫主义的想象,这个想象很好,但最终还是要落地。
人生意义感的缺失,似乎是现在年轻人普遍遇到的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就陷入到虚无当中,越想越虚无。
我觉得个体越来越强的无意义感,实际上是因为个体被无节制地放大,当你的自我被虚构得越大,获得意义的可能就越低,其实人是非常渺小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人怎么获得具体的意义?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一个方面你要让自己的有限生命,从属于一个更持久的事业或者传统,你本人就获得了非常具体的意义,要看到前面无数代人,前面的世纪。
另外一个更直接的回答,人生意义不是想出来的,人生意义是活出来的。天天在那儿想着人生意义问题的人,普遍无意义感都非常强。
我做哲学,也常和学生们说,哲学思考代替不了生活。要朴朴实实地深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把生活理解为,一个铁匠把炉火生得通红,不停地锤打,才能为人生意义赋予形状。
《论语》是我的“回心之轴”
为什么要讲《论语》呢?首先是这部经典对我个人的影响。我非常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一部经典,它在我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深刻地塑造和改变了我。
《论语》中有一章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甚至从根本上塑造了我的人生态度,就是《里仁》篇的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得不说,当我在今天回过头去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发现最初的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的。就是说一个人一旦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你给他什么样的日子,他一定都过不好。这句话应该是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读到的,从那时起它就影响了我。
何晏《论语集解》手稿 (局部)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浸后,《论语》带给我的一个收获就是,每当我遇到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论语》。在某种意义上,《论语》是我的“回心之轴”。“回心之轴”是日本学者竹内好的一个说法,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有他的回心之轴。对我来说,《论语》就是我最根本的回心之轴。
我多年来一直强调经典之为经典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它的恒常性。什么叫恒常,恒常就是在时间上的普遍性。《论语》作为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里面所涉及的道理、它的层面,都是有普遍性的,它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引领意义的。
所以,我认为伟大经典是每一个时代的同时代者。不管什么样的时代,不论这个时代发展到什么样子,你都要接受这样的伟大经典,同时深入到时代化的伟大经典对你的指引当中。
学习最根本的方式是重复
杨立华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哲学课
今年是我在北京大学执教的第二十五年,我讲四书精读这门课也已经有十年以上了,其实我每学期都会开四书精读课,而四书精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论语》的精读。
于我而言,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研读《论语》,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这样的阅读,真正地接受这样阅读的引领,从而使个人精神的成长与传统文化当中最伟大的经典、最伟大的精神高度之间建立起具体而真切的关联。所以我在很多年前提出一个词,叫“点亮”。讲授经典的过程是一个被经典照亮的过程,也是师生在课堂上彼此点亮对方精神火焰的过程。
最后一点学习的提醒,后学历教育之所以往往是收效甚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忘掉了学习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重复。我们今天有非常多的人以为重复是浪费时间,大谬。曾经带给我们有效成长的学习方式,就是重复。凡是你读一遍就扔在一边了的,凡是你读一遍就以为自己会了的,凡是你听听课过过耳朵就觉得自己懂了的,其实对你都没有什么意义,你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虚度自己的光阴罢了。
· 相关推荐 ·
北大杨立华教授讲《论语》
变动不居的时代
从《论语》中获得安顿自我的力量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
北大原汁原味硬核《庄子》精读课
以最庄重的态度还原作为哲学家的庄子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