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刷到一个词叫做“配得感”,这个词很戳我。
▲网络上常见的释义是:你得相信自己配得上那些好的事情,越觉得自己“配”,就越容易得到。
想了下,我这一路走来,许多时候都在和这三个字胶着,在妄自菲薄与自我膨胀之间游走,在A面和B面之间纠结,很久之后才发现,按照自己的心来就好。
或许和大多数东亚女孩一样,我的成长期,经常被一种“不配得感”支配
每有好事发生,或者被人欣赏、善待等等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惶恐,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啊。就手足无措的,把挺开心的事,弄得很别扭。
后来我开始抵抗这种心理,学会告诉自己“你值得”。
你看你是这么好,值得用更好的东西,遇到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那会儿还没有那么多鸡汤书,这种自励,更多的出自自我保护本能。
但有时候劲儿努大发了,没让自己支棱起来,反而找不到北了。像是在跟谁赌气,实则是堵上自己的路,毕竟这种自我鼓励,并不是真的有底气,它更像是长期“配得感”缺失导致的某种畸变。
跟现在给大多数人的观感还挺不一样的,我十七八岁时,是亲戚朋友眼中典型的“叛逆少女”。
秉着“偏科严重,还不如把自己擅长的喜欢的路走到底”的想法,我做了一件让周围人几乎无法理解的事,退学,在我爸的支持下,去念作家班。
这个决定确实让我见了更大的天地,拥有更多的可能,我学到不少东西,也发表过文章,但另一方面是,很现实的是,虽然圆满了一个小阶段的梦想,却没有足够“证明自己”的东西,以至于就算在看似更稳定的家乡,也难找到一份和文化稍稍沾点边的工作。
我常常是被一拨人夸赞,再被另一拨人拒绝。我不得不面对我的现实。
张爱玲在《私语》里写她有个阶段:“仰脸向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因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我不是未成年人,但也被这世界裁判着,我都能听到那隐隐的宣判,在说:“你不行。”我想争辩说:“我行。我怎么就不行了?”
同学给我写信,说来北京吧,做些“配得上你”经历的事。
我对“配的上”的想象很有限,但总是幻想某种奇迹发生:忽然因为某部作品获得极大声名,被这世界看见。这种想象会让我振奋一下,但很快就会转化为另一种压力,下笔时总像赌徒奋然下注,敲了两行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就会很颓然,很失望,对自己很鄙夷。
看我这样飘忽,我爸说,你还是找个班上吧。
他说的那个班,是到一份内部杂志做临时工,负责校对,出刊时捆扎邮寄杂志等等。我一开始不愿意,毕竟它好像离“配得上”很遥远。我对它抱着某种浓郁的成见,这不就是我最初逃避的那种生活吗?这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东邪西毒》,张国荣演的欧阳锋教育张学友演的洪七:
“你这种年轻人我见的多了,懂一点武功就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其实走江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武功,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吧,又不齿于打劫,更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卖艺,你怎么生活?武功高强也得吃饭啊。
没错,人总得吃饭,最关键的是,不能因为会一点东西,就“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了,不能让“配得感”反而变成一种限定。
我决定去做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开始时多少是有点走投无路的,去了没几天,居然很开心。
我想,倒不是我这么容易就转了性子,也似乎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本质上就是个喜欢循规蹈矩的人,我依然愿意按照本心生活,但是,要在不失控的情况下。
我开始为抓出几个错字,校出几句病句感到由衷高兴,那是长期的失败感里,获得一点小而确定的成功感。
这种成功感也许并不高级,类似于洒扫耕种中获得的那些,但它是健康生活必须的元素……我像是跳到另一面来看自己,原来我的生活可以有很多面。
我没有在那份工作里待很久,种种机缘,我去了更大的平台,一去二十余年,做记者,做编辑,写作,出一本本书。也结婚生子、买房、理财,偶尔做做发财梦。
我不再是那个看起来刺头刺脑的“叛逆少女”,以至于这些年来我经常听到的是评价,从正面说就是:“你是我见过的作家里最正常的”,言下之意,对“不魔疯不成活”的其他作家不以为然。也有的,对我这种生活状态不怎么赞成,记得有位前辈忽然给我发来一个邮件,就一句话:“你为什么不去北京呢?
我理解他问的,不是我为什么不去北京,而是曾经“叛逆”如我,为什么选择了甘愿和光同尘,过着当下的生活?
我想了很久,是因为我享受我每个阶段拥有的生活。
不一定要在流动的盛宴上,才能感觉生活的五光十色,但不同的状态,其实就是某种自我塑造。
是的,总有些东西试图塑造我们,时间、他人的观念、社会的标准,有时候,这些东西会潜入我们内心,让我们以为,那些就是我们想要的,从而掉入“虚假的配得感”的误区。
尼采能告诫人类:要成为你自己。
听上去非常诱惑,但是,这个“你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还是长期的“不配得感”产生的反弹?当我们想抵抗那种自我贬抑时,会不会又刻意打造一种虚幻的幸福成功模板,依然被身外的东西牵制。
我想丢开那些模板,向心而行,过一种更加自由灵动的生活。我也在这种跳跃中,理解了更多人的人生。

我与身边的友人交谈,发现,那些能够非常自信清醒地说出自己正在过着喜欢的自由人生的人,没有谁会把生活框死在一个绝对的成功幸福模板里。
比如在爱情里,有的人无论到哪个岁数都在追求绝对的激情,需要在浓烈的爱里才能迸发活力,虽说也会做出一些容易被打成“恋爱脑”的行为,偶尔不计较回报的付出也会被“诟病”不值得。
但如果她依旧活在健康的关系里,并没有丧失付出爱与感知爱的能力,跟着心走,值不值或许也只有她自己说了才算不是?
当然也有人最舒服的状态就是能有个随时伴着自己的“搭子”,他们或许并不是人人艳羡的绝美爱情,可能也不存在特别剧烈的大张大合的感情冲突。看似永远平淡如水,但彼此的默契却没有旁人可以替代。
你能说哪段才是标准的爱吗?或者说爱需要符合什么规范吗?或许都不需要,因为只有自己的感觉才是最终的标准。
或者再比如事业。其实我的身边从来不缺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子,她们追求专业的话语权,在办公室里雷厉风行,头衔也好、薪资也好,越来越丰厚的成果全都会成为自己的冠冕,达到目标时的成功感,你拿啥跟她换都不行。
但也有人就爱天南地北去,从事随心所欲的创造,有时候消失好几年才出现,你说她学历不低家境也好,为啥不去谋份稳定的光鲜工作反而活得像个“流浪汉”,她最多也只会笑笑就过了。
因为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旁的他人的,或许在某段时间内存在过“局部最优解”,但把目光拉长远,我们似乎并不是只活这一个结果,就如村上春树说的: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会看到属于自己的一万种可能。
如果是你,你会看到什么呢?COACH 最新发布的“一路生万巷”短片里,就做了许多有趣的假设。
同样一张脸,穿梭在平行时空里——
或许上一秒还是刚深夜下班回到自己温暖的小窝吃上一口热乎泡面的打工人,下一秒看见和亲人朋友围坐在热腾腾火锅边喜笑颜开的自己。
拥有独立不需要依赖他人的人生,与随时互相取暖的家人,哪一个于你更加重要呢?
或许像以往固定的时间节点走进理发店修剪头发多余的长度,会不会想起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或许今天自己会来烫一个超级适合年末派对的奇异发型。
遵循习惯会让内心安定吗?还是标新立异才更能激起生命的热情?

画上精致的妆容回着消息跨步走进办公室的飒爽职场人,有没有可能碰上为了赶小说稿抓狂的那个“自己”……
带着自己家小朋友下楼遛弯,会不会在公寓转角碰到那个宠物大过天的“自己”……
是过 A 面人生,不骄不躁按部就班恪守秩序,经营健康的生活节奏?还是选 B 面人生,追寻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似乎哪一个选择都不会是最标准的答案,但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有一个声音。
那就勇敢去做选择吧,为了爱,为了梦想,为了生命的奇遇都可以,这个选择或许不是“最优解”,但一定是最忠诚于自己的答案。
这或许也是我喜欢COACH的有原因。
比起堆砌或是证明到底值不值得匹不匹配,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样与灵活,你想要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今日,以怎样的心情点缀当下,它似乎都能恰到好处融入其中。
它会是精致职场女性称心如意的体面搭档,也会是能随时装下奇思妙想的玩味存在,它是都市人简约却有格调风格伴侣,也可以玩味有趣,不拘泥于有限的想象。
似乎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COACH 都会是生活中更自在也更自由的选择。
点击下方小程序向心而行,随心而选,怎么选都是配得上的答案,我们终会柳暗花明,一路生万巷。
推荐:香江忆旧录||情缘流转,港风美人周海媚陨落背后的故事……
上文:名利场||年末红毯越来越卷,明星还能靠什么出圈?
作者:闫红
责任编辑:阿碗
出品:蓝小姐和黄小姐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