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均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以上,今年以来已组织大型现场招聘会等847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今天上午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工作情况的报告。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就业人口1132万人,年均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以上,2018年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保持在5%以下。
针对重点就业群体,本市精准提供分类就业援助。例如,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30场,1.1万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8万余个。毕业生离校后,本市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服务,根据毕业生专业特点和就业意愿,“一对一”岗位推荐和指导,确保毕业生应就业尽就业。此外,鼓励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及登记失业青年,企业可获得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鼓励各类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给予见习补贴。而高校毕业生到本市边远山区基层单位就业,则可按规定获得学费补偿。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自2021年至2023年7月,全市通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累计新增参保创业单位15.62万户,带动就业岗位77.79万个。本市还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对遇到暂时困难的创业担保贷款人可申请展期还款。
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就业服务指导员、就业服务专员、企业联络员“三员”队伍,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和重点群体,了解需求、发现问题,提供精准、精细服务。今年以来,本市全面恢复现场职业招聘洽谈活动等综合服务活动,先后组织“就业在北京”2023年大型现场招聘会等847场,满足各类群体的求职就业需求。并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规模达3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本市率先建立全国性跨区域平台企业集体协商模式,通过骑手恳谈会、网约司机专项协议等多种方式保障劳动者权益,集体协商内容和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完善“工会+仲裁”“工会+法院”多元调解和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80%的案件在仲裁阶段得到化解,劳动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本市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不过,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也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本市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行业技能人才较为紧缺,生活性服务业劳动力还有缺口。今年本市高校毕业生有28.5万人,同比增长6.3%,一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缺乏针对性,部分校园招聘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存在劳动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安全风险高、休息休假权利保障不足、职业发展渠道不畅等问题。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提出,建议打造一站式、交互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跨业务、跨部门的实时数据共享机制。增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和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引导就地就近便捷调处纠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