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两年,朔尔茨交出了一份相当差的政绩单,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失业人数飙升、去工业化危机接踵而来。
德国经济研究所表示,在2023年,德国将成为欧盟乃至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出现衰退的国家。
朔尔茨政府也没有给人留下太多正面的印象,反而因为各种迷之操作,导致两头不讨好,口碑日渐衰落。
德国新闻电视台的一项民调显示,66%的受访者认为朔尔茨政府无力应对国内当前的危机,甚至在朔尔茨任期还有一半的情况下,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支持提前举行选举。
在最新民调中,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支持率位居第一,说明百姓已经受够了红绿灯政府的折腾,都怀念起默克尔,期待联盟党能再次出现一位「默大妈」力挽狂澜。
对于默克尔,有人称赞她是「欧洲良心」,也有笑称「欧洲保姆」,甚至是野心勃勃的「黑寡妇」。
但没法否认,默克尔在位十六年来,德国走出了内忧外患中,克服多次经济和政治危机,从「欧洲病夫」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被誉为「欧洲的经济引擎」,手段非常厉害。
默克尔年轻时期的跳槽经历也很传奇,她原本只是一名东德的科研人员,在柏林墙倒塌前夕,很快意识到东德的科研水平远比不上西德,如果两德统一,她很容易泯于众人。
于是她果断辞去科研所的工作,投奔了东德民主觉醒党,走上从政之路。
初入政坛的默克尔,很善于抓住每一个从身边经过的机会,奋力攀爬,在东德政坛崭露头角。
当两德统一后,她顺利击败竞争对手,成为德国联邦议会里罕见的一位女议员。
女议员+东德,这种新奇搭配成功引起德国总理科尔的注意,他在面见默克尔两次后,任命她为妇女青年部部长一职。
这个决定看似草率,其实经过了科尔的深思熟虑——
提拔东德出身的女议员,既可以在原东德民众心里留下一个好印象,加快东西部融合的节奏,还可以突出他开放包容、知人善任的执政形象,顺便跟默克尔结个善缘,简直一举多得。
虽然这个职位没有实权,但好歹在内阁挂了号,算是政府高层,因此默克尔欣然接受,在这个位子上努力耕耘。
就这样,默克尔从妇女青年部部长,一路升到环境部部长和基民盟副主席。
1998年,经由科尔推举,她又顺利当上了基民盟总书记。
就在她准备更进一步施展拳脚的时候,基民盟遭到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基民盟在1998年的大选中输给社民党,科尔把总理一职拱手让给了施罗德。
次年,基民盟又挨了一枪,科尔在任时期收受政治献金的「黑金案」被曝光,全德震惊。
基民盟的威望一下跌到谷底,内部也开始四分五裂,变得一团糟。
作为基民盟的二把手,默克尔难逃干系,更何况在这个历来都是「男人帮」的政党里,很多人看不惯她,认为她是靠科尔的私人关系上位,私底下戏称她是「科尔的小姑娘」。
正当所有人都等着默克尔狼狈下台时,她开始了「神操作」:
先是主动联系《法兰克福汇报》,将一篇措辞谨慎的文章发了过去,题为《科尔是党的害群之马》,公开批评科尔,还呼吁党员与他划清界限。
文章是这么写的:「科尔的确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已是过去式,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新一代要创造出新一代的东西,基民盟必须尽快走出科尔的阴影……」
所有人都没想到科尔一手提携起来的默克尔,竟然会给恩师来个背刺,这件事至今让许多人无法释怀,这也是默克尔「黑寡妇」的称号由来。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默克尔与恩师策划的一起苦肉计,既挽救了政党,也给她的上位造势。
不管真相如何,最终默克尔顺利坐上了基民盟主席的头把交椅,并在2005年的选举中击败施罗德,当选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总理。
刚上任,默克尔首先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
由于国内需求不振、建筑持续下滑,2005年德国GDP仅增长0.9%,低于欧元区的1.3%平均水平,而且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高达12.6%。
这时期的德国,也被英国嘲笑为「欧洲病夫」。
面对艰难开局,默克尔迅速在德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一方面继续向高福利体制开刀:削减企业医保缴费、下调个人所得税、放松对解雇的法律保护、加强对民众的技能培训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随后几年,欧洲各国沉迷在高福利的陷阱中,导致劳动力成本蹭蹭上涨,而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却在逐年下降,大幅拔高了德国的商业竞争力,国内经济如愿开上了高速公路。
默克尔任内的经济成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从2005年到2021年,德国人均GDP增长率达到18.3%,位居七大工业国之首。
尤其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德国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整个德国的失业率屡创新低。
德国主流媒体也称之为「黄金十年」。
默克尔十六年的执政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同样经历了几次重大危机。
首先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欧洲很快沦陷。
和绝大多数国家全力救助金融行业的做法不同,默克尔认为稳定实体经济才最重要。
于是她果断出手,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主要用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给企业大幅减税和优惠补贴等方面,总共投入500亿欧元。
另外德国也加强了金融监管,对银行业进行整顿。
多管齐下,德国率先从经济危机的泥沼里脱身,在欧洲各国GDP负增长的时候,还能保持经济的正向增长。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还没结束,2009年的希腊债务暴雷,让「欧债危机」很快在南欧地区蔓延,连法国都无法幸免。
那时的欧元区人心惶惶,都觉得要分崩离析,快搞不下去了。
而默克尔成了他们的唯一指望,大家都指望着德国施展援助,拉欧元区兄弟一把。
压力来到了默克尔这边。
唇亡齿寒,救是一定要救的,但不能随便施以「撒币式」援助,因为治标不治本。
后来,默克尔强调德国的钱不养闲人,要求所有被援助的国家,必须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一起降低社会福利。
尽管大家对默克尔的铁腕要求腹诽不已,最终也只能听从,尤其深陷其中的「欧猪四国」,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
从2013年开始,各国实行的紧缩与改革政策初显成效,欧元区经济逐渐恢复,总算挺过了「至暗时刻」。
尽管有一些媒体认为,默克尔的紧缩财政政策,不能真正解决欧元区的经济问题,反而引起各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排斥情绪。
为了安抚欧洲民众,2020年默克尔亲自说服了德国的反对势力,与马克龙联名提出一项「欧洲复兴计划」,以欧盟名义向全世界举债。
欧委会把筹到的钱分给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总金额高达7500亿欧元。
大多数德国民众认为,如果默克尔还在任,那面对由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经济下行,德国情况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毕竟在对外关系上,默克尔与一边倒的朔尔茨不同,她可以顶住强势大帝和美利坚的霸权威慑,在欧盟、俄罗斯与美国之间谨慎周旋,不轻易站队,尽量维持「和而不同」的局面。
她主导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线,让德国成为了欧洲的天然气分销商,保障了欧洲的能源独立性,不再被美国单方面裹挟。。
而在处理中德关系上,默克尔一向秉承实用主义和经济利益优先的原则,在欧洲反华浪潮中保持清醒,积极推进中欧投资协定。
因为她清楚知道,只要搞好了中德关系,对德国的发展大有裨益,由此开启了「中德合作黄金十年」。
可以说,正是有了默克尔这根定海神针,欧盟才能在风雨飘摇中稳定下来,得到一个喘息机会。
默克尔的声誉是从什么时候衰退的?可以追溯到2015年的叙利亚难民危机。
事实上,面对此次的难民潮,德国一开始是想躺平的。
最初,德国是保持躺平态度来对待难民潮,毕竟身处欧洲内陆中部,不是难民的第一入境国,严格来说不会受到多少波及。
默克尔表面上对欧盟的难民分配方案表示支持,但在行动上保持观望,非常符合她一直以来贯彻的「价值观外交」宗旨。
为什么后来德国变得如此积极,默克尔甚至喊出「我们能做到」那句口号?
还是因为民意汹涌。
民意是德国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人道主义价值观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红线。
2015年7月15日,在德国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巴勒斯坦难民少女向默克尔提出避难请求时,默克尔虽然心有不忍,却只能冷漠回应:
「我理解你,但是我必须说,政治有时是残酷的……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可有成千上万的人,要是我们说声‘你们都过来吧’,到时候我们可控制不了局面。」
难民少女的可怜处境,对比总理的铁血无情,直接触动了德国百姓的广泛同情心。
9月2日,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一张叙利亚幼童偷渡时不幸溺亡,遗体被冲上海滩的摆拍照片,德国民意被彻底点燃。
当同情汇聚成一股无法抵抗的汹涌民意时,默克尔政府终于放弃了「第一责任国原则」,主动接收在匈牙利境内滞留的叙利亚难民,并且不设上限。
于是,在匈牙利和奥地利边境附近的数十万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德国。
到2016年下半年,德国一共接收了80万难民,堪称德国历史之最。
默克尔还颁布政策,给予难民们优厚待遇——每个难民只要完成身份登记手续,就可以免费获得住所,每月还能领取300欧元。
德国本意是好的,但结局事与愿违。
大多数难民与德国文化格格不入,它们拒绝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让原本心怀善念的居民大感后悔。
从2015年开始,发生在德国的恐怖袭击接二连三,犯罪率大幅飙升10%,且九成案件都与难民有关。
到这时,人们开始埋怨默克尔的难民政策,让德国走上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却选择性遗忘了当初他们是如何众志成城逼迫默克尔政府的。
一向坚持「人民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原则的默克尔,总算体会到被民意胁迫的无奈,她每天都要面对群众谩骂和极右翼人士的围攻。
2018年秋季,默克尔宣布不再担任基民盟主席,也不再竞选下一届总理候选人。
在2021年德国举行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之前,默克尔直接宣布:无论大选结果如何,她都将就此退出政坛,退休养老。
急流勇退是最好选择,如果默克尔继续争下去,这辈子英明很容易毁于一旦。
正如她曾经在演讲中所讲的:「我一直希望能体面地做好分内的工作,也能体面地卸任。」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现任政府的卖力帮衬,反而把默克尔的形象衬托得如同英国女王一般的存在。
默克尔时期遗留下来的的宝贵政治遗产,全部被继任者败得一干二净。
先是中欧投资协定被按下暂定键,然后北溪2号被炸了,俄乌战争将欧盟闹得天翻地覆,现在连德国的汽车支柱产业都有点岌岌可危了,整个欧盟市场也越来越沦为外来商品的倾销地。
所以严格来说,不是在默克尔下台之后,德国就死了,而是默克尔下台后,欧盟已经死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大量制造业永久性迁出欧盟,德国将成为一个逐渐去工业化的国家。
全世界都能从欧盟身上沾到一部分利益,只有欧盟和乌克兰受损的世界达成了。
【部分参考资料】
1、蒲琳:《执政16年,“欧洲铁娘子”默克尔》
2、斯蒂凡·柯内琉斯:《默克尔传: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她的权力世界》
3、赵原:《默克尔传:力量蕴藏在沉静之中》
4、《德国通史》钱乘旦,江苏人民出版社
5、玛丽弗尔布鲁克:《德国史1918-2008》
6、李颖婷,廖淑萍:《默克尔时代的德国经济与中德经贸合作展望》
7、胡海娜:《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政策的挑战》
8、郑春荣:《德国在欧洲难民危机中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
9、丁纯:《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改革》
10、新民周刊:《德国红绿灯联合政府中,绿党像在走钢丝》
11、北京青年报:《欧盟和德国民众开始想念默克尔》
12、关海霞:《欧债危机和德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分析》
13、王晓文:《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印太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
14、熊炜:《德国对华政策转变与默克尔的“外交遗产”》
—— END ——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