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电影 // 放映 // 课程
2023年12月15日-12月16日,第29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纪录片学术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专业性、学术性”为导向,以“和而不同、交流互鉴”为宗旨,汇聚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影视机构的代表,纪录片业界精英、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纪录片发展、创新规律及合作模式,共享本年度纪录片、纪实栏目创作的丰硕成果。
论坛为期两天,共 6个议题:分别为“责任·使命:国家符号与影像书写”、“网络·新生:纪实影像与创新表达”、“当下·未来:地球生命与人文精神”、“中国·世界: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以及聚焦“青年制作人”的“青年影像,从扎实的影像逻辑开启”与“视觉语言与国际传播”。
论坛一
责任·使命:国家符号与影像书写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导演夏蒙表示,纪录片可以通过讲述这些小故事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兴趣。并非只有宏大叙事才是国家叙事,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常常可以改变一个族群或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张军锋指出,文献纪录片的使命是让历史告诉未来,通过了解党史的重要事件和危机处理,提供现实问题解决的智慧。他呼吁利用短视频和微记录的传播优势,并注意通过学习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来解决这些问题。
圆桌论坛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同道担任主持人,与四位省级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负责人围绕着“责任·使命:国家符号与影像书写”这一主题进行对谈。
01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科教频道总监余季波介绍了他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他指出城门象征了重庆在历史上被迫打开的经历,但如今重庆通过自力更生、学习和开放包容的努力,展现了自己的乐观和顽强精神,现已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他将《城门几丈高》中的城门符号解读为一种精神象征,展示了重庆的发展和成长。
02
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总监周学明介绍他们制作的纪录片《潮涌长三角》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背景,通过展示人物故事和符号等元素,呈现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和变化,以便让观众对长三角一体化留下深刻的记忆点。
03
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编辑曹海滨提到几个与国家符号和影像书写密切相关的纪录片。他认为《昆曲600年》和《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国家符号和影像书写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同时也呼吁纪录片人在这一领域多下功夫、挖掘更多的中国符号。
04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强调在谈论国家符号时应同时关注有形具象的符号和无形抽象的符号。纪录片中心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现国家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国家符号。纪录片要讲述人的故事,展现中国人的形象和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论坛二
网络·新生:纪实影像与创新表达
在主旨发言环节,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在发言中提到虚拟制作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应用和潜力,以及优酷在虚拟制作方面的计划,介绍将利用AI动画技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名人和历史场景的纪录片《中国史》。她还提到优酷在未来科幻纪实领域的合作计划,以及面向不同细分用户需求的纪实内容。
爱奇艺纪录片总监宁玉琪表示爱奇艺通过用户付费模式为纪录片投资和创作提供稳定的基础和持续性。纪录片的长尾效应和与大众话题的共鸣是投资生产内容的核心原因。创新和质量对于吸引用户和长期共情具有重要意义。
圆桌论坛环节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曦担任主持人,与四位纪录片资深从业者围绕着“网络·新生:纪实影像与创新表达”这一主题进行对谈。
01
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认为,新媒体纪录片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他指出,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追求的是用户价值,并强调年轻用户对于B站纪录片的重要性。
02
央视网《习近平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制片人时晨表示,《习近平的故事》系列作品是他们团队在时政领域的创作延伸,重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和论述。他们以总书记的从政履历和足迹为基础,回访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创作,展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成果。
03
南方周末报社《它的海》导演赵明表示,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注重选题的思辨性和建设性。他以《它的海》为例,介绍他们通过跟拍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近一年半的时间,把海豚的生命故事呈现在短片中。赵明希望通过短片触动人心,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04
广西广播电视台编委会主任编审蒋延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不论是长视频、长纪录片还是系列纪录片,都不应该自废武功。他认识到短视频的盛行和独特功能,但同时指出长片具有历史厚重感、广度和深度,特别适合做文献纪录片。
论坛三
当下·未来:地球生命与人文精神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纪录中心导演史慧以《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为例,用金丝猴家庭的故事来传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她强调人的视角在选题和表达方式上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隐性传播。
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刘卫斌在演讲中提到:纪录片作品要有国际视野,并通过国际表达让世界了解中国,采用国际通行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方式,通过动物的生动故事展现中国生态的变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圆桌论坛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担任主持人,与五位一线的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围绕着“当下·未来:地球生命与人文精神”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01
五洲传播中心总编室主任、影视制作中心主任王媛媛表示,五洲传播中心致力于与全球各个媒体合作,关注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为核心主题。她认为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共鸣和相互了解,增进友好关系。
02
SMG纪录片中心王硕工作室负责人王硕表示,上海SMG纪录片中心是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下设的一个工作室,目前致力于推出纪录片系列《国家公园》。她指出,女性导演对自然天然关注和亲近,将自然视为母亲的怀抱,感受到自然的疗愈作用。
03
南方周末报社《它的海》导演赵明表示,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注重选题的思辨性和建设性。他以《它的海》为例,介绍他们通过跟拍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近一年半的时间,把海豚的生命故事呈现在短片中。赵明希望通过短片触动人心,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04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导演姜蕾表示,农影团队在过去30多年中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影视创作,关注农村乡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他们通过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每个国家公园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人的生活方式和因为国家公园建立而带来的变化。姜蕾强调自然和人文精神的关联,以及在关注自然的同时关注生活在国家公园内的人们如何应对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05
广东广播电视台惠州记者站站长、汕尾融媒体中心负责人陈乾章表示,他的团队是从事农业科技影视创作起家的,如今转型到记者站,并介绍了他们拍摄的纪录片《海龟去哪儿:西去迷踪》。他认为拍摄纪录片和新闻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从生活和纪实出发,对海龟的关爱和保护,实际对人类对其造成的损害的反思。
06
深圳市方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郭倩表示,她的团队“方向生态”致力于通过纪录片和其他形式的传媒来呈现自然生态和倡导自然保护。她介绍了团队的背景和起源,其中南兆旭老师对他们的启发非常深远。他们的团队关注深圳的自然生态,认为深圳作为一个先行示范的城市,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例。
论坛四
中国·世界: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
在主旨发言环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原副台长、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陈辉表示,在短视频时代的国际传播中,可以通过大众叙事和民间记忆两个支点来思考策略。在互联网时代,民间的头部账号和网红大V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他们传达主流意识和自然中国的形象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的记忆和生活,讲述民生便利和社会稳定、富足的故事。
北京东方之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兵分享了自己在国际纪录片制作和传播方面的实践经验。他指出中国纪录片前进的方向应该是将国家记忆与个人故事相结合,以个人化的方式表达中国故事。他认为中国纪录片人需要及时了解不同平台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区域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精细化的创作。最后,他呼吁在长纪录片中采用新的形式表达,并在传播中要了解年轻人的兴趣点和审美需求。
圆桌论坛环节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何苏六担任主持人。与六位一线的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围绕着“中国·世界: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这一主题展开对谈。
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总导演李晶思代表主创团队分享了他们制作的纪录片《山河破碎20载(系列片)》的创作过程和心得。她深感真实讲述国际故事和以当地人的视角来传达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能够在国际传播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和表达中国的观点。
02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总制片人朱晓茜认为中国形象被西方媒体塑造,因此我们需要走出去,有效地传播真实的故事;谈到对受众的关注,要研究他们的特点,根据国际受众和平台的需求展示内容;谈到陌生感和时代感,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结合线上和线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多种形式进行立体传播。
0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制片人杨钊解释了他们组建工作室的初衷,即在国际科技报道领域填补国内的空白。他谈到他们的工作室不受传统节目形态的限制,涵盖了长篇和短篇、访谈节目和新闻节目等多种形式,但主题都是关注科技传播。他表示真正属于中国的故事是自然而然传达出去的,而不是人为强加的宣传。
04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导演裴天懿介绍了他所在的凤凰传媒《冷暖人生》节目。她强调纪录片人对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的关注,在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优势;以缅北电诈事件为例,通过个体化的视角和人文化的表达,呈现了更多维度的信息,对于社会进程和舆论影响产生了影响。
05
浙江广电集团之江纪录频道党建节目部主任焦征远分享了对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纪录片《绽放》的制作心得,他谈到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际大事和国际赛事的传播中起到关键的信息保障作用。
06
哔哩哔哩高级顾问张力指出传播应是互相的,不仅要将故事讲给别人听,也要倾听和了解别人的故事。他强调传播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要注重内容的吸引力和共鸣性。
”青年人制作“学术论坛——
视觉语言与国际传播
“青年人制作”学术论坛第一场中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哗哩哗哩高级顾问、中国传煤大学校外博导、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朱贤亮担任主持人。与三位纪录片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青年影像,从扎实的影像逻辑开启”这一主题展开对谈。
国家一级导演、哔哩哔哩顾问、中视协纪学会副主任、中国科影协常务理事张力在讲述中提到,B站的"探照灯计划"是对纪录片发展的前瞻性规划,能吸引更多年轻创作者参与。他认为UP主做的片子比专业团队的片子更受欢迎,因为UP主更了解用户需求。他强调了包容年轻人的多元化和毛边存在的重要性并认为可以给年轻人提供环境和信任。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曦认为年轻人能够很好的以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并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她强调用眼、用脑、用心来进行创作,要有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要不断学习、阅读,提高自己的观片量和阅读量。
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秦秀宁在分享中强调了片场模式、导演思维、实践、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加入实际工作中,理解和遵守行业标准。
”青年人制作“学术论坛——
青年影像,从扎实的影像逻辑开启
“青年人制作”学术论坛第二场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担任主持人。与四位纪录片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视觉语言与国际传播”这一主题展开对谈。
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法国卡布尔电影节中国日负责人佟爱明在讲述中介绍了卡布尔电影节在法国的举办情况,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和增加国际影视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她希望在电影节配套活动中能够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画展和演出等,进一步推广中国文化。
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通过展示三段影片来说明影像语言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强调影像作为一种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需要修炼影像思维,要有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高级编辑、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总经理曹海滨通过分享他与国际开展合作拍摄的经验,强调了视听语言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同视听语言的多样性和影像质感的重要性,以及将本土故事国际化的意义。
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林明在分享中提到了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强调了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他同时指出,在国际传播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本土化需求。
最后,作为主持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在总结中强调了采用发达的影像语言来传达本土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新闻等其他领域的影响。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