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让我们一同探讨未来数年的宏观趋势,以及中国企业在这个新常态下的应对之策。
话题涵盖宏观经济、全球贸易、地产市场、投资信心、货币政策等多个方面,让我们一步步深入了解。
一、喜忧参半的宏观信号 最近的宏观信号令人喜忧参半,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的因素:
1. 全球贸易结构碎片化:自2019年以来,全球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贸易伙伴关系也随之变动。
疫情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分割化的趋势,中美、中欧、中日韩的贸易依存度下降,贸易伙伴地位也发生变化。这种经济碎片化可能是长期趋势,这是一个不利的信号。
2. 地产市场与消费信心: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依然未解决,政府试图刺激消费以促进内需,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提振效果有限。
私营企业和个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足,消费信心低迷,消费的温和反弹仍面临挑战。
3. 地方政府债务与投资:地方政府背负巨额隐性债务,投资动力不足。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构成障碍。
4. 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民营企业面临资产外流和投资信心不足,这对制造业投资产生制约。
5. 超发的货币与失效的货币政策:货币超发未能刺激市场,储蓄率居高不下,失去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如中美元首的旧金山会晤、去库存周期的接近尾声、超大市场效应的发挥以及宏观政策思路的突破。这些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仍然面临挑战。
二、2024年,全球经济的滞涨和中国经济的筑底修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4年的经济形势持谨慎态度。
全球经济处于滞涨状态,通货膨胀率高位运行,存在金融危机和滞胀的风险。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也有所降低,主要因为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前景相对乐观,经济增长韧性强。欧洲地区面临能源危机和俄乌战争的影响,经济增长前景较为悲观。
总体来看,2024年全球经济将维持滞胀状态,通货膨胀率高企,金融危机和滞胀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增长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三、2024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 中国经济在2024年将依赖三大动能来推动增长:
1. 消费温和反弹:消费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政府将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房价预期稳定来提振居民的消费意愿。
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将有所回暖,但消费仍受制于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
2. 投资:尽管政府采取了放松财政政策的措施,但投资体系仍面临挑战。制造业投资可能会得到提振,但投资复苏仍不确定。基础设施和地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有望提升。
3. 出口:出口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但预计增长将有限。新三大件取代了老三大件,产生出口的持平效应,但整体增长有限。
综合考虑,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在4.3%-4.5%之间,略高于前几年的平均水平。虽然存在一些积极因素,但结构性障碍仍需较长时间解决。2026年前后,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常态,实现更稳定的增长。
四、经济增长的新前景:
探讨中国企业的未来 在宏观层面,我们曾经详细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结构性转型过程中的长期趋势。如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五个周期性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1.全球贸易的结构性重构期:从地球村到黑暗森林 首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美国GDP在第三季度增长了4.9%,较第二季度的2.2%有了显著提升,这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反弹。
这不仅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消费刺激政策有关,也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关。
美国制造业投资一路上升,特别是到了2023年6月,美国制造业投资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伴随着美国的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制造业迎来了高速增长。
虽然在疫情期间,中国在美国出口市场的份额有所上升,但从2019年到2023年的长期趋势来看,墨西哥、加拿大、德国等国家成为了美国出口增长的真正推动力量,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贸易伙伴。
这意味着全球贸易结构,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结构,正在发生变革,贸易伙伴正在转向美加墨自贸区、美国东盟自贸区和美欧经济联盟,形成了一个相对排斥中国的全球贸易结构。
此外,欧洲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随着芯片法案和制造业补贴政策的推出,欧洲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
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第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存。
第二,全球供应链解耦与“短链化”。
第三,发达经济体实体化,全球产能过剩。
此外,中国电子产业,尤其是芯片和计算机产业,在过去由于依赖中国强大的经济体而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出口的主力。
然而,随着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压制,中国在这些领域面临激烈竞争,出口受到了影响。这一趋势将持续,贸易结构的全面改变将使全球化更加复杂,对出口体系构成巨大制约。
2.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期:从低成本资源赋能到高成本创新引领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型,从过去的低成本资源依赖逐渐转向高成本创新引领。
这一资源结构的变革将深刻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方式,并对企业的经营和增长模式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超过了发达国家和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其次,电费、天然气价格、油价和土地成本都在上涨。
以前,中国依靠低成本资源,但现在美国的电费价格只有中国的60%,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1/5,油价是中国的2/3,土地成本也是中国的2/3。
这意味着各种资源的价格急剧上升,难以依赖同质化资源的成本优势或规模优势来保持竞争力。
中国已经拥有一些新的资源优势首先,数据是中国的一项竞争力强大的资产,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如消费数据和工业生产数据,将成为异质性资源。其次,中国的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5年,中国人才竞争力排名约为40位,但到了2022年,跃升至第8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催生了以异质资源为创新核心的模式。
通过投入数据、人才、技术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异质资源,中国产生了新的增长动力和模式。
在宏观经济增长结构方面,中国需要采取以下关键策略:
第一,追求平衡增长。不仅要追求GDP增长,还要注重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追求环境保护和幸福感的提升,尽管这些平衡会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增长速度。
第二,实现公平有效的增长。经济增长应该是高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需要更具竞争力和 公平有效的市场投入模式。
政府需要调整债务结构、房地产主导的拉动经济模式以及其他政策来实现更安全、公平和有效率的增长。
3. 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革期:从初次消费到理性消费 当消费者第一次购买产品时,品牌知名度和厂商营销策略往往会左右其决策。消费者在产品评价前通常是非理性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需求的理解越来越专业化,趋向于更理性,整个市场的需求也变得更理性化和专业化,这将推动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从总体上看,消费市场从过去的两极化逐渐向两端分化,中间市场面临挑战,市场结构从橄榄型转向葫芦型。
国内市场的大多数企业需要在向上提升专业功能和向下提供性价比、便捷性以及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极致化方面做出选择。
4. 中国各产业供给结构的重构:竞争的复杂化与超越限制 中国的许多产业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出现了一些关键现象:
① 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采取了价格战等策略。
例如,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家装行业的平均每平米报价已从1000多元降至600多元。这种恶性竞争现象主要源于集中度的提高、巨大的沉没成本和全球产能配置的问题。这导致了许多企业为了生存而采取价格战等策略。
② 破坏性创新的兴起。一些新兴公司正在一些产业规则中成为颠覆者,通过破坏性创新成功颠覆了原有产业的领导者。
这种破坏性创新的兴起主要由消费需求的升级、数字技术的革命、过剩的产业链供应和新的商业竞争理念推动。
③ 场景覆盖和降维打击。很多企业涉足多个产业,如贝壳收购爱空间对家装行业的整合。这种参与对产业进行了降维打击,其他企业要么与平台合作,要么被平台替代。
5. 中国市场的技术变革期
第三次数智技术革命 数智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产业,通过改变产业来改变整个产业组织形态。
这使产业中的信息更加对称,产生了去中心化的模式,产业边界变得更加灵活,市场更加细分。
例如,在家装行业,数智化技术将消费者需求转化为高度细分的市场,通过整合平台和设计师连接,实现了点对点的需求满足。
总结:中国企业在“五期叠加”时代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结构性转型、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消费者需求的变革、产业竞争的复杂化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因此,企业需要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增长模式,坚信中国的潜力,强化专业化,聚焦核心战略增长点,同时有耐心,坚定投资中国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经济学教授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或者购买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或者购买依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