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假,儿子去北京游学。


故宫,清华,长城。


回来,还要写作文。


作文里,他提到了八达岭长城上的烽火台……


我给纠正了一下。


那不是烽火台,那叫敌台。


这是对长城最常见的误解,这次我爬八达岭长城,还有游客给朋友打电话,说我就在好汉坡烽火台这个位置。


敌人南下进攻,长城是东西走向。


若是烽火信号顺着长城东西方向传递,收到信号的会是山海关,而不是京城。


那烽火台在哪?


长城外的制高点。


独立存在。


从北到南,依次设立。


今天,大家印象里“长城”的样式,是明长城,主要由徐达和戚继光主持修建的,在明朝之前的长城,多是墙,或夯土,或石块,或土砖,相对比较窄。


历史进入明朝后,冷兵器变成了火枪大炮。


长城由墙也拓宽成了城。


敌台能驻兵,能储存物资,城墙之上可行军,可射击,可防御。


简单一点理解,长城是一条修建在山顶兼有驻兵功能的兵路,夸张一点讲,从山海关能顺着长城走到嘉峪关。


明朝时,长城从东到西是相通的?


基本上是。


但是,也有切割,例如偏头关过不了黄河。


按这个说法,今天顺着明长城遗迹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貌似也不难?


可是,现实中,貌似又很难。


能成功走完全程的,都封神了。


刘雨田,徒步完全程,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独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


董耀会,徒步完全程,直接被媒体冠名为“长城之子”,现在成了长城协会的副会长。


自媒体时代,探险大神也多,我去各大户外平台探寻了一番。


只找到了一位。


自称是徒步长城(有轨迹记录的)第一人。


摇身一变,也成探险家了。


官方认证的。


我这次走的很多路段,就是下载的他的轨迹图。


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实现起来这么难?


第一,多数明长城没有八达岭这么幸运,能被翻修,多已不具备通行条件,而且缓坡地带的城墙多被村民拆回家盖房子了,攀爬难度相当大,我曾经独自爬过浮图峪长城,比较原生态的一段明长城,我体能算是比较OK的,户外经验也可以,全程能跑的地方不走,能走的地方不停,一天也就是爬个十几公里,而且危机四伏,悬崖峭壁,吓出了一身身冷汗。


第二,明长城被现代工程切割的七零八乱了,有些甚至被淹在了地下,譬如喜峰口长城,建国后修建水库,现在成了水下长城。


所以,能走完全程的,的确对得起“探险家”这三个字。


整个万里长城,99%的段落,都没啥存在感。


所有的流量都集中在八达岭身上。


甚至,划了等号。


八达岭就等于长城。


我在张家口理发时,理发师问我来张家口干什么?


我说,爬长城,你爬过没?(我的意思是爬过张家口长城没?)


她说,爬过,前两年,跟家人去北京爬的。


我问,八达岭。


她说,嗯。


从户外的角度,从原生态的角度,我爬八达岭一点感觉都没有,长城太新了,人太多了,另外也没有那种壮美感。


壮美需要三大条件:城破,山险,没人。


北京周边,比八达岭性感的长城多了去。


箭扣算不?


司马台算不?


有个游客打车去司马台长城,问出租车司机司马台长城好玩不?


司机把他拉到了八达岭。


理由是,八达岭人多,热闹。


八达岭上,不仅仅中国人多,老外也多,随处可见。


所以,八达岭上,文化管制非常严。


任何形式的小旗,横幅,都不允许打。


酒水也不允许带上去。


当时我背包里有瓶酒,安检时工作人员问我在哪买的,为什么背着?又确定了度数,提醒我,在长城上不要拿出来。


要是拿出来,可能还没举起来,就被摁倒了。


八达岭也已经成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代言符号,来的时候,看了一下介绍:自1954年起,已经有5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8000多位部长级以上贵宾登临过八达岭。


八达岭,落差不大,爬起来不难,但是雨雪天气要小心,因为有几段不是台阶而是斜面,即便是干燥日子里,也很滑。


大部分游客到八达岭也就是爬好汉坡这一段,然后就下去了,我从好汉坡又转到了12号敌台,这一段没什么人,风景也还不错。
体能OK的,可以尝试一下,很多人都特意跑到这条线上来刻字,不容易被发现。


八达岭的一大特色,就是砖刻。


中文的,英文的,韩文的……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八达岭会比司马台、箭扣更容易出圈。


第一,交通。


去箭扣或司马台,一路全是盘山路。


而到八达岭呢?一马平川。


第二,战略。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最外层防御线,正面迎敌的。


这个位置是燕山与太行山的交汇处,形成了一条接近20公里长的天然关沟,地理学上习惯将关沟作为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关沟是连接山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王朝的必经之路。


所以,关沟就是京城北向防御的重心所在。


自北向南设了四道防火墙。


最外层,八达岭长城,修在群山之上,所以有个说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


次外层,上关。


核心层,居庸关。


候补层,南口。


为什么北京到八达岭的路好走?


就是因为关沟的存在。


公路,铁路,都是沿着关沟走的,不需要翻山越岭。


实际上,长城十三关也多成了现代交通要道,爬长城的这些日子,最初我一直都在感叹,古人的探勘技术真牛,没有俯视地形能力的前提下,竟然能把关口设计的恰到好处,后来我就不这么想了,这些地方为什么能成为关口?是自古以来就是水流、人流要道,长城与关口是被动而生,不需要刻意选址。
明朝时,谁才是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雁门关?


都不是。


而是居庸关。


当时,明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边的瓦刺人。


从历史结果来看,不应该是山海关更重要吗?山海关失守后,清军南下,整个中原王朝都被拿走了。


那是摇摇欲坠的明朝,另外,清军是请进来的。


不是攻进来的。


在整个明朝,东北的女真与朵颜三卫,不是附庸就是乌合之众,称不上劲敌。


山海关,稍微一拦,就OK了。

不需要太用力。


居庸关则不同,北方的狼族是时刻虎视眈眈。


一旦居庸关失守,京城就会丢。


“天下第一关”,很大程度也取决于都城所在地以及核心劲敌,历史上雁门关为什么多被称为第一关?因为,中原王朝原先要么定居长安,要么定居洛阳,雁门关就是其北门户。


当都城在北京时呢?


雁门关就是外围了。


居庸关也就成了新的C位。


居庸关当C位的历史并不短,但是当汉王朝C位的时间很短,从明朝才开始,明朝之前的几百年里,北京一带一直都是外族控制着,当年成吉思汗打进北京,不是打的汉人,而是打的金人。

自然,居庸关相关的战役在我们的历史书上,记载不多。


从而,我们不熟悉。


现在开始熟悉,也不晚,记住,居庸关是明长城的第一关,最核心,最重要,关破则城破。


1209年,成吉思汗,正面进攻居庸关。


失败。


然后声东击西,小部队继续留守,大部队过蔚县攻紫荆关,从易县攻入北京。


于是,蒙古人取代了金人,成了中原王朝新的爹。


明朝人,吸取金人失败的经验,在关沟设了四道防线,就是只苍蝇也飞不进来,那有没有人能攻破?


有!


李自成!


李自成这战力可以呀?!


明末学者顾炎武听说李自成攻破了居庸关,感叹了一句: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


意思是,大明失人心了。


将士们,无心守城了!


物理城墙最大的BUG在于守城人,守城人若是无心抵抗,那么李自成就能顺利开进北京城;若是守城人主动开门,那么历史就进入了清朝篇章。

清朝为什么对长城无感?


自己就是踏着长城入主的中原,说明,这玩意没用!


八达岭在延庆。


居庸关在昌平,离北京更近。


八达岭是5A。

居庸关是4A。

我是上午爬的八达岭,下午爬的居庸关。


居庸关比八达岭难爬,落差大,坡度陡,但是不如八达岭壮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离北京城太近,登顶环视一圈,全是现代建筑。


居庸关的游客很少,以当地人居多。


居庸关有一个很独特的景色,站在长城看火车,火车会从长城下面的隧道钻出,前面说过,关沟是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形成的天然沟壑,那么公路,铁路都会以此通道作为出口。


居庸关就骑在高速公路上。


爬完一侧长城后,需要通过一个天桥才能到另外一侧,天桥下就是高速公路。


居庸关、八达岭,都有詹天佑纪念元素。


这又是为何?


小学语文不是学过嘛:1909年10月2日,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

走的就是关沟!


一条关沟,明朝能设四道防线,足见明朝修长城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仅仅要防正北方向的,还要防西北方向的,于是朝西设立了内三关,外三关,双层防线。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明长城的精髓,就是北京这几环防线。


大家打卡北京明长城,可以复制我的线路:


八达岭,别管新不新,正宗与否,它能成为C位就一定有过人之处,当年国家没钱修建,84年号召全民捐款,有几段还是一些国家援助修建的,现在城门口还有对应的外文纪念碑,八达岭融合了关沟防御、长城外交、长城文化于一体,现在的长城文化核心是什么?不到长城非好汉。

居庸关,这是明长城关城之C位。

箭扣,代表着最雄伟,最漂亮,最原始的野长城,不是说天梯、鹰飞倒仰很危险吗?


可以从旁边小路绕行,很成熟,很安全,不影响拍照!


(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