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刚结束不久,今年的考公、考研人又整新活了。
“谁教考公人在酒吧刷题的”“考研人最后二十天的精神状态”等一系列热搜,毫无疑问又被分类到了搞笑话题里。匍匐在成堆成堆的书本、试卷间一整年,进入“白热化”复习冲刺阶段的他们,仍然擅长“苦中作乐”。
面对一年唯一一次“上岸”的机会,小镇做题家们一边使劲“内卷”学历,一边转战考公,情绪稳定地“发疯”,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到了一定时期就会触发的隐藏技能。
最终的考试已不单是比拼脑力,逐渐演化为意志力、精神力的较量。
“发疯”已经成为2023年的年度精神状态之一。作为年轻人社交的新潮流,它真的有用吗?对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生活来说,爽感爆棚的它到底是在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这仍是一个问号。
“酒吧刷题”,稳定输出
人活着哪有不“发疯”的?偏偏每一届考公、考研人都能稳定输出。

从最新兴起的在酒吧刷题边喝酒边背书,到之前流行的给签字笔换芯举行送别仪式,这些在网络上频频出镜的图片与梗,总是层出不穷地刷新我们对考公、考研的精神状态认知。按道理说,每年因为考公、考研而吐槽、发疯的都不少,但今年尤为猛烈。
虽说考研人数相比往年已降低了36万,但异军突起的考公队伍却增加了40万。哪怕今年的考研人数没有像去年预测的那样突破500万人,“学历贬值”与就业压力,让不少人都选择放弃考研,转而考公。可无论如何计算,整体考公、考研的队伍仍有庞大的600至700多万人。
而相比这些“亮眼”的数据,这些考生们的社交平台里更有“看头”。不少2024年国考笔试刚结束的考生就在社交平台上直接感慨“答案全靠蒙,写不完,根本写不完。”对于国考的申论部分“对退休人员再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意见”的问题,他们更是纷纷开启“吐槽大会”模式,再现“发疯文学”。
网友的评价一如既往地犀利,而共同作为宇宙尽头的考研与考公,一直是“癫公颠婆”的并列存在。
在考试不到20天的时间压迫下,与部分选择在家进行一个人孤独“战斗”的考公人不同,还未完全脱离学校的大部分应届生们,更愿意走进图书馆“抱团取暖”。从假装“怀孕”,研产期背“肖四”做胎教;到敲电子木鱼,甘愿带上奶茶底座的“枷锁”做题……
新时代的社会语境下,“发疯”一词已脱离原有的消解否定意味,成为当代网络传播过程中,具有社交属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疯”没“疯”
可能只有自己知道
从最新的网络热梗“发疯文学”,再到微信对话框里层出不穷的表情包,不同于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生的症状,现在这些年轻人更像是通过假装或模仿无序的、反逻辑、无意义的行为、话语、神态,来直接宣泄情绪。
如同病毒一样,“发疯”也会“人传人”。而在考研、考公人这个特定群体流行的“发疯”,通常是指在这些考生由于压力与紧张在备考期间出现的一些异常行为与话语。而其综合症状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在社交平台发布多条逻辑混乱的胡言乱语,在特定的娱乐场合所进行学习动作;过分迷恋其备考过程中的物件等。 
虽说考生们的时间已压缩得近似于“真空”,他们仍需要新鲜空气进行流通。考生在网上另类宣泄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在网络上对于考公、考研人“发疯”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以这次“考公人在酒吧拿着真题试卷、刮刮乐,排排坐刷题”为例,网上有人质疑其摆拍、哗众取宠;有人表示认同,跟风晒出了自己备考的“发疯”图文;也有人不屑一顾,说它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欺骗。
就像投下石子打破平静,这次新鲜事物的出现,也在水面泛起了一层层涟漪。虽然这些在酒吧里备战的考研、考公人看起来有些夸张、抽象,但是他们并未以实质行为打搅到其他人的“蹦迪”。配合昏暗的灯光、动感的音乐,他们反而有可能成为酒吧里一种奇特的景观。
从沉闷的环境里抽离,他们转身走向热闹的人群。如萨特的剧本《禁闭》中“他人即地狱”的名言,每个人都是有主导权的主体。看来我们的确需要打破自身的“偏见”,把自我从他人支配中解放出来,从麻木中“跳”起来,努力去“抓住”未来生活的每一种可能。
面对社会的条条框框,大多数人都戴着面具在生活。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于文明》一书中说“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
随着他的目光重新审视从古至今的“疯癫”,竟可以考察出一种社会排除异已的机制。
相比于大众认可的“疾病”,落脚于现实社会中,当代年轻人推崇的“发疯”已慢慢演化为,部分年轻人口中发泄自我真实情绪的代名词。

少些套路,真的快乐
一般在考公、考研最后关头,网络另一端进行视频教学的老师们总会喊出“只要稳住我们就赢了”这样鸡汤的话语。虽然“发疯”有点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它真的很快乐。而考生在说出这句话时,感觉周遭的一切也都“稳住了”。
在心理咨询平台上,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外,“发疯”还有着寻求群体认同感、反抗权威、传递求助信号的意思。他们将此分析为“情绪表达的背后,或许正潜藏着年轻人们面临生活、工作中普遍的‘无意义感’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向空气挥拳的无措与迷茫;映射的是一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无奈与挣扎。”
之前爆火的“鼠鼠文学”与最近兴起的“吗喽文学”作为“发疯”文学的分支,暴露了当代年轻人试图通过对动物言语的模仿,来夺取自身主导权的想法。  
难道这一切真如网上调侃的那样,“人类真的进化失败了,还不如一个不用上班的“吗喽”(猴子)”吗? 
如今国考结束,考研倒计时还剩十几天,有人说考公、考研就像“做了一场三百天的梦”。
未来的不确定性会引起人们的焦虑,但压抑情绪并不会消解压力,反而会在心理学上加深记忆动作。有时不小心走到情绪的死胡同,相比于学习上宽慰自己的“坚持就是胜利”,可能情绪上更要主动学会及时“发疯”,“Hold住”自己。
谁都有可能被生活而绊倒,“发疯”不分明星还是普通人,也不分年龄、性别、国籍、贫富。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像电视剧《黑暗荣耀》妍珍那样drama,随时随地大喊大叫,肆无忌惮的发疯。但在平静的生活中有时也可丢掉那些没有用的“脸面”,根据心情偶尔上演一出独属于自己的“黑色幽默”。
欢迎留言
你在什么地方学习的效率最高?
撰文 万林莉
插画 唐思
编辑 Sissi Hua
排版 良乐
校对 Jiayi Cui
先生推荐
承认吧,一到冬天你就想去东北
当代脆皮打工人
本月累计医药费12749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