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两千年前,晋惠帝司马衷听说穷苦百姓吃不起饭都饿死了,发出了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感慨。这件事在近代也有个出名的变体。
二战中,日本把一些同盟国的俘虏关在新泻县的一所收容所里。等战争结束,住在这里的俘虏在军事法庭提出诉讼,说收容所不给我们吃面包,光给吃树根!日本人哭笑不得,说那是牛蒡啊山炮,在我们这小名儿赛人参,好东西,就跟那肉糜一个性质,你们别土了。战俘们说那树棍儿和肉馅能一样吗!你家汉堡里都放这玩意吗?日本人说我们不吃汉堡,吃面条!面条里就放这个!
日式牛蒡面,牛蒡主要做汤底调味
图源:电影《小森林 冬春篇》
咱也不知道那些战犯是真给的牛蒡还是事后瞎编,反正西方人也区别不出牛蒡和树根儿。
出口转内销,就是有点久
别说西方人分不清,亚洲人也分不清。就说屏幕前吃过牛蒡的有多少是妈妈把它当成山药买回来的吧,反正我是。估计剩下的都是没吃过牛蒡的……
妈妈:今天山药涨价了
牛蒡跟一些细长的根用蔬菜就是长得挺像,无非长短粗细的区别。日本人最早也分不清,就把淮山(中国山药名品,常用来入药)和牛蒡混谈了。直到今天,日本产的酱油腌牛蒡还有“淮山渍”的别称。曾经的侵华日军在东北想吃牛蒡吃找不着原料,就找来了当地人吃的桔梗,也觉得差不多,也叫牛蒡(ごぼう发音gobou)。后来日本人走了,本地人还保留了当时的习惯,到今天都把腌桔梗叫“狗宝咸菜”。
日本名物淮山渍(正经的没辣椒)
狗宝咸菜
难道当时的东北人也分不清牛蒡和桔梗吗?还真分不清,因为那会儿中国人就不吃牛蒡。现代牛蒡是在77事变之后从日本才进入中国的。那牛蒡是日本原产咯?不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准确的说,牛蒡在欧亚大陆是广泛分布的,日本古代也有,欧洲也有,不过都不咋吃。但中国古代是吃牛蒡的,嫩叶和根都吃。南宋的《山家清供》就记载了“牛蒡脯”的做法。诗人高翥也写有“屋角尽悬牛蒡菜,篱根多发马兰花”的诗句,可见当时牛蒡是很常见的蔬菜。在公元900年左右,吃牛蒡的习惯从中国传到日本,自此传承下来。中国这边呢,后来反而没人吃了,到明初就已经落到《救荒本草》里,成了荒年才吃的野菜。
牛蒡嫩苗,日本叫“若牛蒡”
为啥不吃了呢?不好吃呗,也不甜也不香,不煮烂了还挺柴。随着蔬菜越来越多它就靠边站了。再有,古代的牛蒡“根长尺余,粗如拇指”,也就半根黄瓜大小,去了皮实在也没啥吃头了。
不得不说,日本人在一千年的牛蒡培育中颇有成绩,现在的日本牛蒡长的品种一米多,粗的品种一巴掌,饭量小点一根能吃好几天。
现代长品种牛蒡
对了,就连日语里“gobou”这个发音,也高度疑似来自一千年前的中国。今天粤语里的牛蒡就读作类似“oubong”嘛,出口转内销一千年就成狗宝了。
大力出奇迹,果实很可恶
牛蒡是菊科植物,这其实挺难想象的。地上部分能长到一人多高,叶子,尤其是基生叶非常大,古人说“如芋”还真挺形象。
牛蒡田初生的基生叶
牛蒡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花序,管状花一堆,平平无奇,唯独总苞上这个刺,有独门秘技。刺的最前端有个小倒钩,花落结果了总苞也保持坚挺。这个小钩就容易挂着动物的毛发上,一旦勾住摘都摘不下来。所以牛蒡在古代的书里经常被叫做“恶实”,你想想。还有个俗名,叫“鼠黏子”,也是说这事,老鼠一过就把果带走了。
牛蒡之所以自然分布这么广,和“聪明”的传播手段息息相关。据说,尼龙搭扣的发明就是受到了牛蒡的启发。
牛蒡的另一个俗名叫“大力”,这真是太俗了,但却让人印象深刻。古代的各种书籍都记载了牛蒡“久服轻身,使人力大”,甚至说牛吃了都多跑二里地。日本人也认为牛蒡能使人提高精力和体力,是相扑喜欢的“滋补品”。从现代药物性研究看,牛蒡的各种化学成分都没有兴奋功能,唯一和“轻身大力”沾边的是它有一定的抗糖尿病属性,血糖降低确实能让人觉得精力提高。不过古人那个营养水平有几个人能得糖尿病呢?有碳水吃就不错了……总之,有待研究吧。
瞩目保健品,风浪并不大
在我国的传统医药领域,牛蒡最常用的是“籽”,也就是果实,名字叫“牛蒡子”,能清热解毒、散风明目,在一些治疗疹子、嗓子疼、头晕眼花的方子里出现比较多。不过当代人更熟的是它的根。
牛蒡子,除了煎服还可以直接泡水、煮粥
前十年左右,中国曾经掀起了一股牛蒡热,超市里有鲜牛蒡卖,网络上牛蒡茶、牛蒡片更是势头超猛,还请了四大天王级别的巨星代言,当然还伴以各种高营养、高药效的宣传。如今看来,还是资本入场的一出热闹剧本,现在基本已经寂静无声,超市里也不太见得到鲜菜售卖了。
实验室发现,牛蒡的确有很多成分能改善实验动物的生理水平,比如有抗炎、降血糖甚至抗肿瘤的效果。不过这都是在实验室,还没有什么临床的有用战绩,常看我们文儿的都懂,如有用。话说回来,牛蒡无毒无害,价格合适的话做代茶饮也不错,多喝水总是好的。
牛蒡茶,多喝热水才是法宝
当然,也不是说牛蒡没用,抛开所谓的保健不提,鲜牛蒡的主要成分是水,占九成,碳水占约3%,主要还是菊粉,这是一种人体不能消化的糖。相比山药有12%的糖,还主要是淀粉,牛蒡确实是挺适合糖尿病群体的。吃了有饱腹感,但又对血糖影响不大,总是好过吃粮食。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恰恰好在牛蒡的“低营养”上。
最后再说两种容易混淆的东西。第一是“山牛蒡”。在日本的一些牛蒡制品包装写着“山牛蒡”,这个“山”是形容它来源自然,是不是真野生的咱不管,总之加个“山”好像就更高级。但到了中文世界就有点问题了,中文里“山牛蒡”是另外一种植物,是菊科山牛蒡属的,和牛蒡都不算很近的亲戚,更是没人吃,别弄混了。
中文里的山牛蒡

图源:inaturalist
还有一种“西洋牛蒡”,那是菊科的婆罗门参类,也有个主根,比牛蒡还小得多。即使在西方它也不算是很大众的蔬菜,据说有股海蛎子味,可以当牛排、海鲜的配菜,我感觉主要是摆盘上好看。我国有野生的,但也没见人吃过。
西洋牛蒡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