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度影响力人物”在京揭晓,涵盖文化、法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演艺等多个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家王轶教授获评“年度法治人物”。
(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为王轶颁发荣誉)
获选理由
他成长于中国民事法律制度迅猛发展的年代,师从数位民法大家,参与多部单行法起草。实现中国民事立法体系化是无数法律人的梦想,最终他作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见证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在艰深的民法研究与复杂的现实世界之间,他持续以开阔的视野和通俗的语言,向公众阐释立法的精神。在他看来,中国民法典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体现了中国民法人的精神。
王轶教授表示,在《物权法》起草以前,民法学领域的西法和西学通常都被奉为“公理”,是中国民法学学者认真学习和努力效仿的对象。而民法典的编纂使得中国民法学界面对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其中的关键在于讲出自己的道理,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中国民法学迎来了“道理”年代。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中国人民大学民法典编纂研究团队是学术界参与民法典编纂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了参与国家重大立法的智库作用,成效卓著。在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是法学院校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其中,王利明教授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王轶教授任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杨立新教授、张新宝教授任领导小组成员。学校法学专家为立法机关提供大量建设性意见,认真准备审议过程中的各类文稿,积极参与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务实高效地在法学界和立法工作机构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与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同向同行,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立于时代前沿,坚持“立足于中国、具有国际视野,以中国问题的解决为基本学术使命”的学术风格,致力于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引领法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法典颁布距今正式实施将近三年,在此期间,王轶教授仍然持续不断地向公众讲解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各项制度。在颁奖现场,他说道,王利明教授谆谆教诲学生“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已经颁布,但是让民法典从纸面上的规则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一直都会在路上。他会为推进这项工作向前辈法学家们不断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