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晚聊近期口碑不错的国产新片——
《三大队》
经过一轮点映,这部片豆瓣已经开了分,7.8,放在全年自然不至于算高分,但在最近一个月已经是国产商业片里断层式的领先了。
对我来说,在一系列烂片连续轰炸之下,这一部也显得尤其顺眼。
《三大队》的文本改编自一篇非虚构文学,叫《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
当年更新在网易的公众号上,算是一篇根据真实新闻写就的非虚构短篇,故事很好,讲一个因为在某个大案里刑讯犯人而过失致人死亡的老警察程兵,出狱后赌上自己的下半辈子,执意要以平民身份抓回那个大案的另一个逃犯的故事。
电影本身需要的戏剧性和宿命感在原著中就已经很充足了,所以我记得当时就有不少呼吁抓紧影视化的声音。
但我和大家看法有些不同,当时我就觉得这篇恰恰没有那么好改写成剧本。改编的最大难度就写在原著的标题上——标题就是结局,任务完成了,人抓到了,这是一个完全已知的结局。
这就意味着,编剧需要在一个有犯罪和悬疑底色的故事里,写就一个不怕剧透的故事,用什么吸引观众?
另外,编剧需要解决人物动机的问题,原著里程兵属于极端类型的人物动机,那篇文章里也并没有写得很清楚。他到底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人生去做这么一件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再加上故事里他孤胆英雄的属性,他一个人是怎么坚持下去的,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几点不解决,这个故事就必定会很无趣,反之,这几点做得好,这个故事很难不好看。
幸好,这部《三大队》是后者。
今晚这篇,我们甚至不需要加以往的剧透预警,没有看也可以阅读,它不怕剧透
正文
这部片的剧本做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意识到上面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写人。
因为要让这个已知结局的故事,不怕剧透,观众还想看下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写事,转向写人。
不是程兵这个人最后怎么抓到逃犯,而是抓逃犯的整个过程,让这个人产生了什么情绪和人生起伏。
而这里面所包含的,正是我们要解决的后面几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怎么坚持下去的?
于是,在电影演到程兵出狱,准备走向漫漫追凶路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编剧张冀好像直接放弃走悬疑犯罪的逻辑,转头拿了人物传记的逻辑。
他在里面给程兵这个角色的建立,加入了大量的人物细节,这是传记片的细致。
我用男主和家庭关系变化的这条线来举例——为了让这个人显得“和正常人不一样”,特意去凸显他对警察身份,对抓坏人的看重,是高于家庭的,他一共放了四处细节。
第一处是案件发生后,家里人人心惶惶,想要装防盗窗,但程兵坚决不让家里人装防盗窗,觉得这有违自己警察的身份。
第二处是出警路上,电台在放一个女儿给警察父亲点的歌,他却选择直接关掉了音乐。
第三处是他入狱时,成了罪犯,被押送上车的那刻,其他人都望着他们的家人,只有他头背过去死活不看妻子,因为他愧疚,羞于面对。
我最喜欢的改编,是最后一处。
这一段是程兵出狱后回家,编剧要去表现他女儿对父亲产生了间隙,以及男主的无措,这是原著里没有的。
三流编剧往往会加女儿因为罪犯爸爸被同学霸凌之类的烂俗闪回。
但《三大队》只是在张译出狱后,让他回家翻旧东西,无意拿起坐牢前用的的旧手机,上面有女儿小时候贴在他手机上的大头贴,但现在已经被刮花了。
程兵恰恰是在拿到这个电话之后,对妻子和女儿说,说出了“我不住这里了”,他在那一刻意识到,自己和家里人的关系变化,以及这个家庭已经并不需要自己去做什么了。
这是他走向追凶路的第一步,也是前提,自己没有家了。
这一段女儿甚至没说一句话,只是这个刮花的贴纸,一个生活细节,足够让观众领会到女儿的情绪,也程兵作出选择,这就是好的编剧,也是面对原著时好的“改编加法”。
这些又不是单纯家里人的无情,而是和前面那些他的“霸道”的细节的对应。
细节提高叙事效率的同时,让观众完全相信张译这个角色,跟随角色的视角游走,关心他的情绪和痛苦。吸引观众看下去的便不再是真相,而是来自人物的打动。
但这显然对“他为什么会赌上自己的人生,去追凶”的回答,还是有些不够的。
所以编剧又加了第二步,这一步其实最简单,要解决孤胆英雄,要解决迈出这一步的勇气,粗暴但有效的一招——让他不是一个人。
这是对原著最大的改动,把程兵拆开,放到三大队被判刑的其他同事身上,加入了师傅和另外四个个性鲜明的“团队成员”。
电影短暂的转向好莱坞类型片的逻辑,可以借着群像,做一下紧张刺激的类型戏,里面就加了一场夜闯拐卖窝点,这个是和原著和主线离得很远的一场戏了,但意外很好看,也很有效,交代团队分工大家各自的能力,通过动作场面,夯实过命的兄弟交情。
另外,我想重点聊下师傅这条线,我觉得这条加得非常不错。
程兵的师傅是因为在追凶手之后,回家突发脑溢血死去的,他死前告诉程兵自己被凶手撞了一下。
于是师傅的死,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程兵必须抓到真凶的驱动力之一,这是这条线的功能性。
另外师傅还留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伏笔。
一个是留下了一句话,没有人能活在真空里。
这句话在程兵刚出狱的时候,在他眼里是说那个逃犯的,他觉得人只要在生活一定会留下痕迹,自己一定能抓到他,成为了他眼里已经死去的师傅,给他的启示和支持。
另一个是一个谎言——
师傅说自己是被撞倒,但其实是自己追不上了,我们暂且不论真相到底如何,只是当师母对程兵说出这番话时,对于程兵来说构成了内心的反转。
这层反转的作用,和那些团队的人的离开一样,是反之前的叙事的,是把程兵的动机进一步提纯,这意味着师父的死和逃犯无关了,团队的人都各自回家了,陪伴也无法再成为他走下去的理由,那他还继续追下去吗?
所以这里不管再突兀,编剧也要加一场家庭的和解,女儿突然出现加回了父亲的微信。因为这样就是外部的动机全部被剥离了,只剩下内部的,他自己。
当他选择再一次出发的时候,他的动机已经从繁杂走向了纯粹。
观众也可以重新审视师傅留下的那句话,没有谁能活在真空里,这句话除了逃犯,说的也是程兵自己。
他无法放下的原因,就是因为警服永远在他的心里,他是个好人。
看着好人受苦,是悲剧的要素,也是这部片所有泪点的根源。
所以,我尤其喜欢结局——
那句“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之后,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程兵一个人站在街道之中,茫然无措,一切突然结束了,他不知自己接下去应该做些什么的合理反应。
这时候镜头慢慢拉远,环境音逐渐被放出来,人声鼎沸,程兵的声音逐渐消失,最终人也被淹没在人海,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配图/《三大队》
音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