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苦逼社畜。
跟你一起负责项目的00后辞职了。
公司通知你:
我们已经加急找人了,辛苦你最近先加点班哦!
当然。
是绝对……不会有加班费的哦!
今天要讲的故事,看完你未必能睡着。

但从明天开始。
你一定会睡的很好——
完美的日子
德国名导文德斯的重磅新片。
入围本届金棕榈,将代表日本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败了大热的《怪物》《邪恶不存在》《苍鹭与少年》),男主役所广司更凭此片拿下戛纳影帝。
烂番茄分数相当好看。
如果你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喜欢公路片的自由潇洒。
那么文德斯的电影,一定能够击中你。
故事发生在东京。
我们的男主,虽然年纪大,却有着十分年轻的属性——
轴,社恐,喜欢独居。
不过,他更核心的属性是——
文艺中年。
虽然老花眼,但只看字贼小的故事书。
拍照只用胶片,拍得不好的照片,会一张张撕碎扔掉。
什么线上流媒体,他一概搞不懂,因为只听磁带。
最夸张的,整部电影看下来,Sir几乎就没见过他玩过手机,用的还是非智能老古董……
看到这,你肯定认为——
有这么多小固执的高雅爱好,一定是钻石王老五吧?
不……
他是一名东京公厕清洁工。
每天四点半起床,带上两罐速溶咖啡,因为他要赶在高峰期之前,就开始打扫。
其他人做这份工作,不是迟到早退,就是摸鱼划水。
但男主的一丝不苟,却堪比寿司之神。
看他打扫厕所,就像看教徒做礼拜。
完全不理解,但又莫名景仰。
做清洁工苦吗?

当然。
哪怕是在国民素质极高的东京。
也总有露宿公园的宿醉白领,踉跄着跑进来,把你忙了半天的劳动成果彻底搞砸。
更有戴着有色眼镜的中产妈妈,接受完你的帮助,一句感谢都不说,生怕孩子被你感染。
不过,更让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解决的,是让你格格不入的圈层
男主的同事大概是宽松世代。
迟到早退是基操,擦马桶就从来没放下过手机。
一次,小伙发现男主收藏的磁带能卖钱,为了跟女神约会,居然强行抢过来,说要卖了换钱。

男主拗不过。
但又不想拿自己的爱好换钱,只好直接借他钱。
然后。
苦往心里咽,回家吃泡面……
社畜一定都懂。
有时候,比起工作本身的琐碎和苦闷。

更让人绝望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法沟通的被迫社恐,你在你的圈子里,永远找不到匹配的同好。
但你的能力和精力,又注定了自己已经无法向上。
电影的前半段,Sir一直很困惑:
男主的气质和个性,完全不像底层出身,为什么会跑去当清洁工呢?
电影用一场克制的戏,若有若无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原来,男主并非无亲无故。

他还有一个妹妹。
但从尴尬忧伤的寒暄看来,他们已经多年没见。
妹妹小心翼翼地告知,我们的爸爸患了痴呆症,他好多事情都忘记了,询问男主要不要去看望。
男主却婉拒了。

他抱了抱妹妹,目送她离开。
四下无人的时候,低着头啜泣了起来。
没有人知道,他心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或许,他曾出生在体面富裕的家庭,而严肃顽固的父亲,就是他逃离的原因?
或许,当一个清洁工,也比当一个被控制的富二代要好?
文德斯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
或许是因为,在他的电影里,伤痛的理由并不重要,因为人对抗伤痛的选择,才是更重要的。
没错,文德斯喜欢拍边缘人。
但他从来无意给贫苦人唱赞歌,或批判制造不公的社会。

他是存在主义的。

所以他能把清洁工的朝九晚五,都给拍成琥珀色的公路片。
美化吗?
显然也不是。
影片的结尾,在晨曦的阳光中,我们看到了男主持续了几分钟的,既悲伤又愉悦的复杂表情。
他的内心显然千沟万壑。


只是就像电影里“重复”次数最多的那句台词,“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
文德斯相信。
人的来处不可选择,人的去处不可规划。
唯一能把握的。
也只有当下的行动。

所以你可以看到。
在他的电影里,不管贫富贵贱,人最大的困境不是逼仄的现实,而是灵魂的孤独。
然而任何意义的相爱,也都不是孤独的解药。
他最爱拍公路片。
不是他在刻意美化生活。
而是因为他相信生活的真相,就是不停的丢失,不停的寻找,与终将虚无的获得。
文德斯代表的,是一种逝去的电影之美。
看他的电影,你不一定有多么深刻的豁然开朗,但一定会收获一个有品的歌单,一堆百看不腻的风景画。
它们讲究,隽永,是超越语言的存在。

但时代变了。
过去,像《德州巴黎》这样故事一句话就能讲完,但视听语言像诗一样的作品,能举重若轻地流进观众的心里。

但在今天。
很多观众,已经无法看懂文德斯的创作意图——
在他们看来,文德斯娓娓道来底层清洁工悲喜交加的生活,却不作任何社会性的探讨,本质是一种残忍的“中产俯视”。

他们无法容忍一部电影,仅仅呈现一个孤独的灵魂如何自救,一种贫困但充盈的生活如何可能。
因为比起进入他人的生活。
被复仇爽片和现实主义饲养的我们,不再相信电影能探讨人类的终极命题,带领我们去往未知的地方。
而是只能,且必须对现实作出激进和愤怒的反馈。
就像《隐入尘烟》上映时。
也有观众认为它不够写实,美化农村。
但问题是。
如果真的写实了,他们同样不会满意。
就像热衷于拍县城青年、农民工的贾樟柯,也是常年被批判的对象。

而他们批评的理由则变成了——
被拍摄的贫苦对象,永远不可能走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或被这样的电影拯救。
于是得出结论:这类电影纯粹为了满足创作者对苦难的消费,对于改变社会困境、提升群体权益毫无帮助。
真的如此吗?

按照这样的逻辑,汪曾祺把下放劳动生活写出了诗意,阿城把饥饿进食写出了仪式感,是不是同样不值一提了呢?
要知道。

很多时候汪曾祺过得也和本片的男主一样,在下放的日子里过得也并不好,甚至大部分时间都在给果树喷一种叫做波尔多液的农药,但他怎么写这重复、无趣而又对人体有害的劳动呢——
“波尔多液颜色浅蓝如晴空,很好看。”
当然。
Sir不否认,创作者和观众,和被拍摄的对象之间,永远存在无法改变的鸿沟。
比如阶层,性别,种族。
但也别忘了。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鸿沟,我们才需要能从任何视角出发电影,呈现出世间的千姿百态,让我们意识到——
自己习以为常的视角,原来是多么渺小,甚至连“一半”都说不上。
和文学一样。

电影艺术,也从来不是为了改变现实,拯救苦难而生。
因为人有难以跨越的鸿沟。
但也总有无限共通的困惑。
所以比起轻率地认为,拍一部电影,就应该像做了一次公益,对现实主义绝对激愤的诉求。
Sir总是更青睐那些大道无言,一不小心就传递了生活真相的作品。
比如电影里这一幕。
男主偶遇了一个中年男人,那是他暗恋的居酒屋老板娘的前夫。
情敌见面,直男混战?
不。
那都是小年轻的故事了。
中年人更真实的反应,是尴尬地无言以对,迎着孤独的晚风,忧郁地抽起了烟。
然后……
同时被烟呛到。
又同时被各自的装深沉笑到。
什么是生活?
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Sir在开头说——
这是一部能让你从明天开始,就会睡得很好的电影。
如果非要从现实的角度聊。
那么在低欲望的当下,《完美的日子》是一部给人精神指引的电影。
它的镜头温柔而平静。
没有狗血的戏剧冲突,只有在生活的冰山之下,偶尔会被意外捣破的一点点涟漪。
它没有要为谁说话,也没有要高高在上地俯视谁。
只是呈现了在后消费时代,看似没有选择的人类,如何返璞归真,让被科技和欲望封闭的心智,也有重新伸展的可能。
就像《一代宗师》说的。
这个世界,有的人活成面子,有的人活成里子。
Sir总是倾向于相信,面子是虚妄的,里子是真实的。
因为面子的标准都在别人那里,不但不好掌握,还经常具有迷惑性。
但里子没那么玄乎。
它永远掌握在你的视野里。
你看到的日子是怎样,那它就是怎样。

就像看完这篇文章,你可以继续沉迷短视频,也可以打开这部电影。
你可以满腹牢骚地迎接韭菜般的生活。
也可以从明天开始,像男主一样——
珍惜每一个不被收割的时刻。
变成叛逆的刺猬,活出你自己的小优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