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几天无意刷到蒋勋解读苏东坡诗词的视频,反复看了好多遍。
想起以前最爱《定风波》里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觉得有种外物不足萦怀的豪情。
如今却和蒋勋一样,更偏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的简单平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你听,敲门都不应,简简单单五个字,讲的也是一个生活里面最简单的事。
可以倚杖听江声,每天都匆匆忙忙回家,今天难得进不了家门,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听听江水的声音。
长恨此身非我有,听着江水想事情,突然发现这个身体好像从来就不是自己的。
小时候是爸爸妈妈的,后来变成欧阳修的,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然后变成王弗的,后来又变成王闰之的,再后来变成儿子的,给他洗澡还要考虑他的将来,无灾无难到公卿。
来源: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一直没想到,我的身体,竟然从来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
这句话给我好大触动,我们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可如果去除这些社会角色,我可以扮演怎样的自己呢,那个自己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
何时忘却营营?每天忙来忙去,到底在忙什么东西,有什么东西是比忙碌更重要的,为什么找不回来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是因为敲门不应,才有了后面的思考,如果进门呼呼大睡,就不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夜阑风静縠纹平。夜已经很晚了,然后风也很安静,好像人生经过波澜之后恢复到一种平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可以划着小船就从此消逝,江海寄余生。
从《定风波》的豪情到《临江仙》的平和,心境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变却是对苏东坡的欣赏,他的乐观豁达,依然是我黯淡时的光。
正好最近又看到董宇辉在直播间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既为东坡,也为推荐一本更好的书:
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适读年龄:10岁+,成人
来源:当当
不夸张地说,这本书远超林语堂版本。
我之前是冲着名气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可谓不大气,不可谓不华丽,林先生写的是他心中的国民偶像苏轼,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苏东坡。
用通俗的话总结就是:
他好,他就是好,他非常好。
而连着熬两个夜,读完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我看到了另一个的苏东坡。
他是狱中狼狈至极的苏东坡,是虎口余生的苏东坡,是从苦闷走向旷达的苏东坡,是从现实接二连三无情打击走向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苏东坡......
这些“苏东坡”,解答了林语堂版本里一个没有提及但很重要的问题:
他为什么好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的《定风波》里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但多数人都不了解苏东坡写这首诗的背景。
这首诗写于1082年,那年苏东坡45岁,遭遇人生最大挫折“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为了生计,他要买点地种粮食,活下去。于是就到30里外的沙湖去看田,回程遇雨,无处可躲,淋雨,然后写了这首词。
来源: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若不知原委,只会感受到苏东坡的诗意洒脱、气宇轩昂、荡气回肠,但看了《苏东坡新传》里的背景描写,和淋雨之后,苏东坡左臂肿痛,生了场大病,我会突然眼眶湿润。
还有那句总结苏东坡一生的诗句: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林语堂版本里,你是体会不透这句诗的。
因为作为一个一生顺遂的学者,林先生以快乐哲学著称于世,他笔下的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东坡肘子柑橘杨梅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和佛印禅师“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有趣故事。
来源: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只有在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里,我读透了这句诗,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苏东坡的一生。
要问苏轼春风得意之时,高光时刻是不少的,22岁科考,在重文轻武的北宋王朝,以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全国第二,再考《春秋》对义,获得第一。
次年在皇帝亲自进行的廷试中,又夺得第二名榜眼。
几年后在更加荣耀的制科考试中,更是夺得事实上的第一名。 元祐年间,五十多岁的苏轼否极泰来,擢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为帝王师,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少年皇帝,这是属于儒者最高的机会了。 
可这些,都如过眼云烟一般,真正在他生命中留痕、在历史上立言的,还是三个贬谪之地,并且一次比一次远。
经历“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初到黄州。
在乐天版本里,你大概只会看到他心情如鸟出笼般轻松自由,一路望见群山竹林和长江的风平浪静,想到是竹笋和鱼的鲜嫩,写出了“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妤竹连山觉笋香。”
来源: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但这是苏东坡的全部吗?不是的。
实际上,刚到黄州的他如惊弓之鸟一样惶惑、孤独,有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忽从佛寺,忽入道观,寻求内心寄托,才有了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来源: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苏东坡新传》还原了苏东坡的另一面,他并非天生乐天派,
“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另一面通过诗文表达出的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要更深刻更沉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苏东坡新传》刷新了我对苏轼的认知。
原来,他不只有豁达和乐观,也有苦闷和萧瑟,也是个有血有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普通人:
“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遮眼文书原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嗟余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
我看到苏轼思想的转变,和他面对困苦时采取的措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痛楚的经历成就真正的人生。
这种深刻度对我们来说是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真的非常推荐,不论成人还是适龄孩子,即便你已经读了林语堂的乐天版《苏东坡传》,也一定要再读读李一冰这本《苏东坡新传》,相信我,你会收获非常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最初的流传也非常有意思,它出版过两次,每次都卖到绝版。作者李一冰毫无名气,纯粹就是靠读者口碑一点点发酵的,直到现在豆瓣也保持着9.7高分。
来源:豆瓣
看完书后,因为特别惊叹,我又专门去查阅了李一冰的资料,顿时明白了他为何能写出这不一样的苏东坡。
李一冰是杭州人,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全家迁往台湾,后来因为卷入一个贪污案,他被当作替罪羔羊,丢了工作。      
1967年,有朋友向他借钱被婉拒后,写信告发了他,使李一冰在56岁时就含冤入狱。
狱中四年,他把苏东坡2000多首诗词背得滚瓜烂熟,这四年,就是他和苏东坡共同生活的四年,可以说,李一冰就是借着苏东坡的这些诗词,度过了漫长的狱中岁月。  
出狱后,李一冰没有同事,没有学生,甚至没有收入,有的只是爱人无悔的支持。
历经八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七十万字《苏东坡新传》。书是写完了,但他并不想出版,因为不想出名。
1980年,他要出国与儿女同住,不得已才让朋友联系了出版社,这本书才勉强出版。
有了命运的共鸣,李一冰才更接近苏东坡真实的灵魂。
他把自己的悲辛穷厄熔铸在《苏东坡新传》中,借东坡的行止来浇自己的块垒。
这样的写法,就很容易打动读者,因为他把自己饱满的情感灌进了东坡形骸,让苏东坡形象跃然纸上之外,更让读者深入那个他体会得最深刻、最具体,幽微难言的内心世界。
来源: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读完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除了对深刻度的感叹,最打动我的地方还有两处:
一处是暮年的苏东坡说“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尘尘各有际。”我在这10个字里停留了好久,佛说念念成劫,时光过得那么快,俯仰之间,就是一辈子。物虽各有分际,人也不过是这万物中的一物,与春天田野中的气流,大地上飞扬的尘埃、蚊蚋之生息一世,都是一样。 
另一处就是前面提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了,这一处我不太读得下去,会掉泪,至于为什么掉泪,也不能用语言解释清楚,有些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反而失去了本来的浓度。
所以,大家还是自行感受吧,读书就是这样,唯有融入自己人生的感受,从作者笔触中观照到自己,才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和在看”让我看见,更多好书在“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合辑,欢迎去逛~
文章封面:电影《书店》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