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了!
大家都知道不注意保暖可能会长冻疮,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太注意保暖,也可能被烫伤。
说到烫伤大家常常会想到开水、蒸汽、热饮....容易被忽略的是:烫伤中还有一种隐秘的类型——低温烫伤
低温也能烫伤?是的,微博上有不少暖宝宝烫伤的案例。
微博截图
什么是低温烫伤?怎么预防和治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讨论。
01 为什么暖宝宝也会烫伤?
根据电商平台上的商品说明,一些暖宝宝产品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0~50℃,一些热水袋产品,可以在10小时内都保持50℃以上的高温。
(左右滑动查看电商详情页)
比起沸水、热油,40多度的温度确实不算高,但长时间接触可以积蓄热量,并把热量向皮肤深部传导,引起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指的就是较低温度引起的皮肤烫伤。低温具体可以低至44℃~55℃左右
出现低温烫伤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身体较长时间接触,这样才会慢慢地被烫伤。
⚠️另外,皮肤较薄的儿童或老年人以及皮肤敏感度下降的糖尿病患者,低温烫伤的程度可能更严重。
有人拿不同温度的水做研究,对比了它们引起皮肤烫伤所需要的接触时间[1]
引起烫伤的接触时间
温度(℃)
时间
70
1秒
65.6
2秒
60
10秒
54.5
30秒
52.7
1分钟
48.9
10分钟
另有数据显示[2] ,在45℃下持续接触1小时左右,才会导致细胞坏死,进而出现低温烫伤。
因此,像冬天常用的暖宝宝、热水袋这类取暖设备,看似温度不高,但长时间接触可以积蓄热量,并向皮肤深部传导,不注意的话就容易引起程度不一烫伤。♨️
所以,好多人晚上用取暖设备,早上醒来就烫伤一大片
国外也做过统计[3],发现引起低温烫伤的设备主要包括电热毯、地热、电加热器、电热板、红外线治疗仪和汽车座椅等,甚至有长时间接触过热的手机、笔记本电脑被烫伤的案例
这些设备烫伤的部位各有差异,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腿,其次是屁股和背部下方、脚和脚踝、手和前臂,有的也会烫伤面部,或者多个部位。
02 怎么预防低温烫伤?
首先,大家要有预防低温烫伤的意识,不要以为40多度的温度就没问题,不小心长时间接触的话,烫伤风险还是很高的。
预防方面,最基本的是少接触。如无必要,就不用,或者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举例来说,冬天可以考虑戴手套,未必要用暖宝宝
如果确实是“刚需”,则建议选择靠谱的产品,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并规范使用。
以电热毯为例,使用上的建议包括:
  • 切换档位,温度适宜即可,不要太高;
  • 只在电热毯上铺单层床单,被子平铺在床单上加热即可,不宜覆盖太多厚重的物品
  • 不要共用多种供暖设备,例如用了电热毯还要用远红外床垫、自热式理疗器具。
⚠️像暖宝宝、热水袋,平时尽量不要放在床上,否则睡着后一旦压着了,局部就容易过热,再加上低温烫伤前期一般很轻微,不太痛,因此就很容易烫伤。
03 万一烫伤了怎么办?
×     蛋清、牙膏、烫伤膏、百多邦
✔    脱、冲、盖、送
烫伤后,常见的表现是会有皮肤疼痛,或者有火辣辣的烧灼感。另外,烫伤的部位一般就是直接接触热源的部位,肤色会有变化,颜色偏红,有的表面还会起或大或小的水疱。
当出现上面的烫伤后,可以参考“脱、冲、盖、送”的4字口诀进行处理[4]
  • 脱:撤去热源,不要再接触,以免进一步加重烫伤;
  • 冲:打开水龙头,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这有助于带走烫伤部位的热量,也能一定程度缓解疼痛;
  • 盖: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棉质布类)覆盖烫伤的部位,这有助于保持烫伤部位清洁,减少感染等风险;
  • 送:前面几步处理之后,根据需要及时送医处置。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就医处置这个环节。
有不少低温烫伤也会比较严重,例如大面积皮肤破溃、烫伤区域红白相间、痛觉迟钝,这些情况需要及时、积极、正确的医疗处置,并不适合在家治疗;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低温烫伤,采取的治疗措施也有差异,需要进行专业评估(线上咨询也算)。
如果盲目在家治疗,可能会错误判断病情,或者治疗不当。根据以往的经验,最常见的错误有3个:
× 使用偏方,例如涂牙膏、鸡蛋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刺激已经受伤的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 购买不适合治疗烫伤的产品——烫伤膏,里面有不少疗效和安全性不确切的中药成分;
× 没有感染迹象时滥用抗生素,例如红霉素、百多邦,这对病情恢复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耐药风险。
因此,万一出现低温烫伤,建议及时就医处置,不要错过初期治疗的窗口期,否则可能会增加痛苦和愈合时间。

  //  
关于各种意外伤害问题的处理,怡禾也曾写过科普,有需要的可点击下面图片阅读了解。
参考资料
[1] New aspects of burn management. http://idnps.com/clinical/new-aspects-of-burn-management/1-diagnosis-classification-of-burns/
[2] Choi MS, Lee HJ, Lee JH. Early intervention for low-temperature burns: Comparison between early and late hospital visit patients. Arch Plast Surg. 2015; 42(2): 173-178.
[3]  Perkins P. Ouch! Hot laptop. IEEE PSES Product Safety Engineering Newsletter, 2015, 11(2).
[4]  An overview of steam burns.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steam-burns-overview-4507433
[5] Abraham JP, Plourde B, Vallez L, et al. Estimating the time and 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for causation of deep-partial thickness skin burns. Burns. 2015; 41(8): 1741-1747.
[6] Fu M, Weng W, Yuan 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s of blood perfusion, water diffusion, and vaporization on the skin temperature and burn injurie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2014; 65(12): 1187-1203.
相关阅读
医学校对:皮肤科谢立夏医生
责任编辑:金孙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