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11月17日)听北大体教部张锐教授讲运动健康。想要保持体能和提升体力,每周需要运动两三次;如果想要减肥,则每天都要运动。随后我上网搜索学习,学到一个词叫“超量恢复”。
如上图所示,“超量恢复”的大意是:运动时,人体能量消耗加大,身体机能下降;运动结束后,各种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此后会有一个关键的“超量恢复”阶段。即在一段时间里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此后,又衰退回到原来水平上。
为了提升能力,什么时间运动最好呢?答案就是在超量恢复阶段。
如果提前运动,即运动过于频繁,身体机能依然还在疲劳或恢复期,可能越练越弱。如果推迟推动,即运动间隔过长,身体机能已经衰退回之前的水平,此时的运动从机能增长角度说相当于重来一遍,做了一次无用功。只有在超量恢复阶段,才能在一个更高的体能平台上更好地提升水平。
一周前(11月25日)参加第七、八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北大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作为获奖博士论文作者的导师代表发言。
渠老师满怀感激地回忆起自己的导师李汉林教授带他的轶事。李教授跟渠敬东说:“你搞理论,我也不懂,但我尊重你。我有一个要求,你每周来见我一次,讲你读的书、思考和进展,必须给我讲懂。”
渠老师幽默地说,每周见一次老师,压力很大,还要给“不懂”的人讲懂,但有个好处,即后来虽然搞理论,写东西还能勉强说“人话”。
渠老师的发言逗得满堂笑。我在想,他的导师看似谦虚的方式是真正的帮助引导他的学习,关键点在于“每周”。
每周见一次老师、做一次汇报,是恰到好处的督促和提拔。见面太频繁,学生难以积累足够的输入和真正的思考;时间太久了不见,便又易懈怠退化。每周一次,正好是学习有积累、思考有深度的时刻,向老师讲一次、听老师的指导,便推动学识上了一层楼,这似乎也是“超量恢复”。
这个学期我爬了多次山,想起大魏老师带我们爬山的过程。
他是北大教职工的户外“大佬”,户外运动协会的副会长,“屈尊”带我们几个菜鸟爬山,对他来说过于轻松。每次他都走在前面,但并不把我们甩得很远。我们不仅能看见他,还能说几句话。待我们感到累时,他还能鼓励几句,比如大声宣布前面快到某个位置了,快到顶了,等等。领先但不甩开,我们快追近了他又加快脚步继续领先,让人一直感觉能跟上、一直又得不停步,节奏把握得极好。

2023年12月2日,香山好汉坡俯瞰,夕阳打在山脊上,远方是北京城
锻炼身体增强体能、读书研究增加学识、爬山登高陶冶情操,都有强度、频率、节奏的要求。文武之道相通,劳作之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就是强化运动和加强学习的时间窗口:太频繁太累了会低端重复、越练越糟;太松弛太轻松了会失去机会、无效重复。
北大邱德拔体育馆立有一尊邱德拔先生的塑像。老先生曾是新加坡首富,北大体育馆的捐赠人。塑像上刻什么呢?当年,他的家人说,刻上老先生的信条吧:Timing is everything,时机就是一切。
每天18:18推送,坚持日更,一起成长,功不唐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