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以经典的故事与经典的绘画完美结合的双重经典
这套由十多本小书组成的“中国文学经典绘本”所传达的是经过数百乃至上千年流传洗礼,依旧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属于中国的经典故事。而藉以呈现这些故事的绘画创作,也都是经过半个世纪时光,从无数的连环画中选汰出来的,著名画家当年精心创作的,现在看来足以传世的经典作品。
唐亚明/文

任率英 王叔晖 等/绘
点击图片购买
这套经典得以存世,益于二十世纪“连环画”这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传递形式的盛行。“连环画”当年被人们称之“小人书”,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曾经是读者量巨大、传播力极强一种出版物。当年的中国小朋友大多对小人书爱不释手过,甚至因此忘记玩耍、吃饭与功课。他们中不少有过自己的小人书珍藏,有过在路边小书摊花几分钱租读这些小人书的经历。这些小人书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及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一批知名画家参与到了小人书的创作。在绘制那些黑白线条为主的连环画作品的同时,往往对一些经典创作,还会绘制这些经典故事浓缩版的大开本彩色系列图片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在这套“中国文学经典绘本中,我们看到的画师任率英、王叔晖、赵宏本、钱笑呆、凌涛、陈光镒等都是其中的一员。我们能看到这些经典作品与今天的绘本别无二致,大致是因为有这样一段曾经风靡的文化时尚。
与今天的绘本大多出自工作室工业化的生产不同,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个人的精心创作。
像王叔晖1953年接受创作任务,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为了完成这组作品,王叔晖融入了几十年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一经问世便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史册的杰作。十年后,这部作品在第一届中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应当一提的是:因为热爱,1957年起她又着手创作本书128幅黑白线条本连环画《西厢记》,却因历史原因只留下了10幅残稿。1983年2月,她创作的邮票版《西厢记》问世,前后历时三十年。
这样的作品在这套经典绘本中绝不是个案。
任率英先生作为一名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师,致力于连环画创作,毕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像《桃花扇》这样的精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就达30件。
此外,赵宏本、钱笑呆两位大师无间合作的《三打白骨精》,墨浪先生的《牛郎织女》等等,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心创作的故事和流传中的种种高光点。
这是一批经过时光筛选出的艺术精品
它出现在连环画盛行的时代,但又比一般连环画高度浓缩,在短短十几幅画面中要表达通常需要一二百幅画面表达的内容;更具美感,连环画一本是小开本、单色线条图,而这些作品往往是大开本,以彩色画面呈现的。这些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怀旧和回忆,它们在艺术风格上与时下流行的绘本是相通的。不仅是相通的,而且为我们探索、创作、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绘本提供经验和启迪。
投入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巨匠功力深厚,高水准地把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这与所讲述的故事的文本特点存在着高度契合。而他们艺术鉴赏力敏锐,以匠心独运的态度为之。因此,这些作品因为蕴含着探索而有着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比如,王叔晖的《西厢记》把传统白描把握得非常严谨,线条疏密顿挫有致,流动自如,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之美。而她的透视却是西洋式的,画面布局兼具现代之美。她一生都在探索中国仕女画的现代表达。
不仅仅是王叔晖和她的《西厢记》,这套“中国文学经典绘本”几乎每一部作品,探索创新的印迹与传统继承的特色都同样鲜明。人物造型上古典的和谐之美与现代的个性表情结合;娴熟的工笔技法与现代的夸饰手法装饰之美融会;场景安排既有传统的中国调调又不失现代审美之趣。弘扬传统基础深见功力,开拓创新水平高有魄力,是两者结合产生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艺术精品。这种表达一直都在,我们有责任挖掘并光大。
尽管这些作品创作之初并不叫绘本,属于“连环画”或“连环画”的副产品。但放置到今天如潮汹涌的新生代绘本中,这些作品依然是优秀的,值得阅读与收藏的,甚至是前卫的,无愧足以传世的双重经典。这些作品对出版本身来说是时代造就的难以复制、值得学习借鉴与弘扬的存在。
点击小程序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