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Offer的发放,也有一部分申请人拿到了一个“还要再拼一把”的结果 —— Waitlist。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谈下争取转正有效的做法,希望大家带着对学校的爱能顺利转正!
首先,我们要了解得到Waitlist的真实原因:
对于WL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有一些了解,通常大家搜索信息都可以看到三个常见原因
1. 标化分数不够 
2. 教育或工作背景不足 
3. 申请材料质量不够好
但随之而来就是一连串的疑问:要考到多少分才够?背景的不足是哪方面,难道要换工作吗?简历和文书怎么哪里写的有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无法找到一个标准化答案,本来拿到WL积累的焦虑渐渐演变成了暴躁。随即,进入“病急乱投医”状态。
实际上,还有更多重要可能引发WL的重要因素都一直被忽略,最典型的有以下三点:
1. 面试表现不足。多数同学由于无法评估自己的面试表现而忽略这部分,对于面试比重很高的MIT尤其明显。面试本质上是申请人第二次向学校展现自己的机会,但如果你只考虑回答好面试官的问题专注于表现正确和符合AO的期待,但却没有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可能会因此被待定。
2. 缺乏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强调team,Kellogg、Tuck与Fuqua的风格显然不同,如果在申请中只是展示自己的teamwork能力而无法提供判断个人personality的证据,自然招生官无法确定你与学校相互fit。
3. 不可控因素。由于每一年的申请环境都在变化,我们无法知道自己在每一个轮次的竞争者,那么很有可能在某个行业申请人增加的情况下出现被待定的情况。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AO在组建班级过程中可能对单个申请人做出考量的维度,并且一定是综合考量,不存在单个因素导致的被WL情况
那么,被WL应该怎么办?
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案例,看看不同的做法会带来的实际效果。
案例1
小A
TOP 100美本
2年咨询经验
GMAT:720
小A在21年第一轮申请中“不幸”收获三所学校的WL(1所M7,2所S16),同时也拿到了其他两所学校的offer。
在拿到WL后,她瞬间有些懵,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备胎,看似有的挽救但可能漏洞摆出,就立刻报名了新的GMAT考试想要刷分冲刺。
后来她决定先复盘整个申请过程,最初提交了合格的career goal和why school,也是当时能做到的最好水平。但发现它完全可以继续被思考、深化下去。除去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背景和标化,她更应该在职业目标部分提出更有利的说明和结论,让学校看到自己在持续实现职业目标而不仅仅是申请到学校为止。
按照这个重点,她果断取消了考试,一边找行业专家增加对职业目标的准备,一边networking校友获取更多有关学校的反馈。在R2发布结构前,只写了两封切中要害的loveletter,最终拿到了一所M7和一所S16学校的正式录取。
整个过程当然不像我描述的这么简单,伴随着的是持续的焦虑和偶尔增加到峰值的无力感。但抓住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在没有任何分数提升也没有大量寻求校友支持信的情况下,成功打动了招生官。
案例2
小L
国内Top4本科
5年国内顶尖大厂经验
GMAT:730,T:110+
小L在已经拿到一所录取的情况下,想要继续争取另外一所S16的WL。
由于已经有了offer,她比较犹豫是否要继续正确,毕竟有可能投入很多经历但最终无法转正。在反复的犹豫当中,她开始大量地联系校友并发送邮件询问招生官自己被待定的原因,但得到的反馈更加demotivate了她,每个校友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让她有点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同时学校的回复也略显“暧昧”,让她开始考虑是否学校是在暗示让她放弃转正的争取。
在大量的“建议”中她变得有点迷失,虽然根据大家的建议每个都去做了一些工作,也展现了自己积极的态度,但自己始终觉得没有切中要害。即便有2-3封来自校友的支持信,最终也没有实现转正。
虽然不能断言无法转正的原因,但整个过程里缺乏重点无疑还是一个挺重要的因素。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我们常见的典型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意识到面对和处理waitlist的过程本身就是商学院对申请人的一种考察:是否能够在不确定甚至打击的结果面前保持冷静,是否能够在混乱中抓住重点和明确目标,是否能够用最佳方式继续自我迭代?这些正是商业人可以具备的宝贵素质。
WL的正确是一个漫长且需要“熬”的过程,除去坚持和对自己保持自信,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做好选择避免盲目努力。
如果你此刻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外部专业的反馈,欢迎大家找我们聊聊。
WL后具体该怎么做?你可以来和BeBeyond聊一聊!我们推出了专门针对WL的Package Review(付费),你在一小时的深入沟通中将得到:
1. 基于24年MBA辅导经验的申请诊断
2. Waitlist争取转正的整体策略
3. Loveletter的写作技巧与个性化建
扫描Mandy微信,即可咨询该项服务的具体事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