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677
“我家子涵”火了,在各个视频图片下被反复Q到。全网都在关心“我家子涵”。“子涵”到底是谁?
经常有成千上万个“子涵”出没于各类视频的“关心”评论里:
被玩成梗的“子涵”来源于一张聊天截图。
图中的“子涵妈妈”在群里,因为自家孩子上学被蚊子咬了一口,而对幼儿园老师兴师问罪,甚至还说出了:“那为什么没有咬别的小朋友?”
这个聊天记录很大概率不那么“真实”,因为虽然这两年90后父母给10后宝宝取名“梓涵、紫涵、梓韩、子晗、梓晗、紫晗,梓菡”的“zihan家族”很流行
但是一个班所有的孩子都叫“zihan”的还是不多见。不过,虽然聊天记录可能不那么真实,但背后折射出来的这种扑面而来的“焦虑”却是实打实的。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从“我家子涵”,看“教育改革”的迫切!
作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的父亲,的确感觉现在的教育现况,着实太让人“喘不过气”了。这种“喘不过气”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就是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高强度的学业负担和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让许多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孩子课间休息都不够,更没有时间去发展其他兴趣爱好,也无法享受到充足的体育,休息和娱乐。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承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他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要为了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家长被迫陷入一轮又一轮的“剧场效应”般的军备竞赛。
最后老师们也面临着超出能力的艰难挑战。老师的工作压力不仅来自于繁重的教学和管理,更来自于家长的过度期望和各种考评制度。老师在纷繁的工作和评价标准中感到极端的困惑和疲惫。
更可悲的是,这样卷了十几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都是落后于产业需要的,特别是“AI”时代到来之后,这种前工业化时代出现的“普鲁士教育体系”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变革。最终这些代价都是由全社会支付的。
最终,带来今天这种“学生,家长,老师,社会,产业”几乎“五输”局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多:
有以追求考试成绩高低为衡量学生和老师的主要标准的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有因顶级学校核心城区和普通县区学校之间越来越大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有一考定终身学习成绩和未来是否有好工作,有幸福生活的社会期望压力。
这些许许多多的外部问题,社会问题,给教育附加了太多太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完成了今天的“尴尬局面”。
同时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讯技术提升”带来的“信息过载”,可能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其实圆方上学的时候,学生也很卷,老师也很认证,家长也很重视。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感觉像今天这么累,这么烦。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先讲一个秦朝灭亡的故事,或许便于大家理解。秦朝的二世而亡,有这么一种研判和说法: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版图扩大而“秦法”没变。
秦朝的强大,源于它的“耕战体系”的激励,也来自于它的“郡县模式”的调配资源,把资源集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严格的“秦法”。
但是随着版图越来越大,而秦朝的法律却没有加速变更(这就是郡县制遇到的问题,因为变革的权力来自于中央。)这样就把很多问题放大了。
比如说戍边,商鞅时期的秦国戍边,征调一批人出发三天就可以抵达目的地,到不了的直接砍头杀掉。
但是秦国统一中国以后,这套制度和法律就不再适用了。虽然抵达目的的期限可以延长,可是谁也无法保证路途中的随机事件,当时陈胜和吴广从安徽出发,准备去北京戍边,这路途有多远?不确定性有多少?
如果还是失期当斩,几乎人人都要被杀,所以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刘邦也曾经是一个底层公务员,同样是遇到这种事情,所以“斩白蛇起义”了。
所以看到,某种意义上,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原因,就是秦朝的“操作系统”跟不上版图的“更新换代”。
说回教育,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其实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今天教育体系,大多是成型了很多年。
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1948年),重点是培养一大批受过一定教育的“工人”。
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78年),重点是培养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管理者)。
正常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应该在2008年全面开启新的“教育改革”的,去培养“创造性的领军人才”的。
不过,08年之后的教育更多的把重点放到了教育的“普惠型”和“广泛性”,主打一个“公平”。一些尝试的“自主命题”选拔“个性化人才”的尝试,在各方利益博弈和汹涌民意之下,也一地鸡毛(抓了不知凡几)……
所以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是延续自1978年的整体框架的。这里面也包括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运作方式。
不过,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群聊”“在线工具”来了。这些诸如微信群的工具,当然让老师、学生和家长能够即时沟通和交流,提高教育效率和互动。
但是,更大的问题则是,因为需要及时回应家长和学生的各种查询和需求,这可能导致老师的工作时间无限延长,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家长则可能因为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校园生活,而感到焦虑和压力……
这给双方都同时带来了极大消耗,而这种消耗,是现行教育制度被设计时未曾考虑的。
同时,社交媒体和通讯技术的普及的今天,可以让我们对于每个人表现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价。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可能会对他人的评价和期望感到焦虑。
所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工业革命”时期教育体系,在“信息革命”互联网工具的鞭策下,也陷入了疲惫的旋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身处在无尽的疲惫之中。
偌大个秦朝,都会因为短短的四个字“失期当斩”而遍地烽火,最终崩溃。那么我们这个运行了四十五年的教育系统,会不会随着越来越多的“我家子涵”而真正变革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