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仍有降雪,极目望去,房屋道路、杂树泥土,一切全被白雪覆盖。常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故宫就成了紫禁城。在古人留下的文字中有许多描写雪景的文章,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商伟在《给孩子的古文》中选录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传世名篇。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讲到自己冒雪从北京匆匆赶赴泰安,又连夜登上泰山极顶看日出的经历。雪后群峰之巅的崇高肃穆和旷古宁静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妙的是,作者极简的笔法和短句子。关于这篇佳作,商伟教授曾写有一篇较长的导读,文字凝练精准,理趣盎然。商教授看来,《登泰山记》达到了内容与风格的完美统一:作者的极简风格,与泰山落尽繁华的本质是相匹配的。万古的沉寂,笼罩在天地之间,连时间也仿佛停滞在一个万古宁静的瞬间上。
商伟教授在导读的结尾引了歌德的一句诗:“一切的峰顶,沉静。”或许只有到了泰山极顶,在那个寂无声息的时刻,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沉静。商教授说:“姚鼐下山之后就辞官了,泰山之行对他来说至为重要。”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商伟教授对《登泰山记》的导赏以及姚鼐的原文,出自《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
商伟导读《登泰山记》
五代南唐巨然雪图 (局部)
姚鼐(1732—1815),字姫传,人称惜抱先生,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他曾纂辑《古文辞类纂》,此书为古文的发展确认正宗文统,影响深远,也成为后人学习古文的范本。
泰山自古为天子祭天的所在,也是著名的登览胜地。姚鼐的这篇游记描述了他与泰安知府朱孝纯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除夕),冒雪同登泰山的经历。他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泰山冬季的奇崛风景,尤其是夕照和日出,写得清晰如画,历历在目。其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他沿石阶而上,抬头初见峰巅负载着耀眼的白雪,在那一刻有如明亮的烛光,点燃了南天一角。白雪与蜡烛,原本一冷一热,并且水火不容,但作者却在峰顶闪耀的雪色中看到了擎天而立的烛光,真是出人预料,独具慧眼。精彩的比喻不是生造出来的,而是来自意外的发现:不经意中,从两个毫不相干,甚至性质相反的事物之间,看到了相似点。它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仿佛在那一刹那重新认识了世界。
桐城派论文讲究趣旨“雅洁”,姚鼐的这篇古文就是“雅洁”的标本。它章法谨严,文字简练,多用短句,甚至三两个字就形成一个句顿,偶尔与长句穿插搭配。骈偶对仗在古典诗文中原本寻常可见。汉字的特征,外加诗赋的训练,使得文人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就带出了骈偶句。而姚鼐却不同,他在行文当中尽量避免骈偶化,甚至通篇找不到一处对仗句。这正是古文家刻意排斥骈文的结果,做起来并不容易。当然,做得恰到好处,可以给文章带来古雅的风味;要是做过了头,就变成了局促枯槁。
姚鼐作文还十分注重声音节奏的表现力。文章的开头部分写道:“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些短句,再加上密集地使用一系列动词,造成了急促的节奏与运动感,也传达了他迫不及待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游记依时间顺序一路写来,从一开始的匆忙急切,历尽艰辛,写到如梦似幻的沿途风光,直到泰山极顶看日出,可以说终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但作者并没有结束在这个辉煌的瞬间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四周的雪景。乍看上去,这有些违背常理,谁不希望把文章完成在一个高潮上呢?但这篇文章的结尾却独具匠心,别开生面。
五代南唐巨然雪图 (局部)
回观登临日观峰的来路,鸟兽匿迹,瀑布停流,唯有松林和苍黑色的山石与白雪相映衬,线条短促明快,横平竖直。姚鼐笔下的泰山雪景三多、三少、三无:“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这一段读下来,就如同在观赏一座天然雕塑或一幅黑白照片,所有多余的事物、色彩和形状,全被白雪覆盖或抹掉了。这里用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你看他不只是描写眼前之景,还逐一指点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包括奔流的瀑布、活动的鸟兽、杂树和土,还有柔和的圆形轮廓。它们从画面上消失了、隐去了,或难得一见,或所剩无几。留下的部分构成了山的骨干和本质。而姚鼐的风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段文字就像他笔下的泰山雪景那样干净洗练:不仅偏好短句,还删繁就简,不加修饰,少用甚至不用形容词和副词,是不折不扣的极简派作风。
读到这里,泰山风光已经从华彩绚烂变成了黑白明暗,由瞬息万变而归于万籁俱寂,连时间都仿佛停滞不动了。笼罩在天地之间的,是纯粹的静穆,过滤掉任何声响,平息了一切骚动。以此终篇,作者总算没有辜负这一次雪中泰山之旅。他一路写雪,从京城写起,又从山下一直写到了山上,而写雪是为了写山。日观峰的雪景奇观,终于让他领略了泰山超乎万象之上的崇高肃穆,而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也自不待言了。前人称赞一篇诗文的结尾写得好,经常会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经历了奔波跋涉,也目睹了绚丽辉煌,姚鼐的泰山之行最终就结束在那群峰之巅的无边空寂与旷古宁静之中。
我记得有一位诗人也曾经这样写过:“一切的峰顶,沉静。”
Toby Harriman /摄
姚鼐 文 商伟 注释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2)。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 泰山之阳 ] 四句:泰山的南面,汶(wèn)河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这几句描写泰山的方位,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2)[ 当其南北分者 ] 二句:占据在南北分界线上的是古长城。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在山东境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3),其级七千有余。
清·罗聘 《邓石如登岱图》轴(局部)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5)
(3)(dèng):石头台阶。 
(4)[ 崖限当道者 ] 二句:横挡在道中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称之为“天门”。限:门槛。 
(5)[ 道中迷雾冰滑 ] 八句:一路上雾气弥漫,路面结冰打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顶,望见青山上背负着白雪,雪色如同烛光那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遥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是图画一样,半山腰滞留的雾气仿佛是一条长长的带子。徂徕(Cúlái):山名。 
戊申晦,五鼓6),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7)。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8)
(6)戊申:即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日。晦:每月晦:戊申这一天正值晦日。五鼓:五更的鼓声。 
(7)[ 稍见 ] 二句:约略可见云中露出几十个白色的就是山峰。樗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用于掷的骰子是用樗木制成的,其形两头椭圆,一面涂黑,一面涂白。 
(8)[ 回视 ] 四句:大意是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有照到,红白错杂,色彩斑驳。因为这些山峰不及日观峰的高度,看上去就像是面对日观峰而弓背俯首。绛:红色。皓:洁白、明亮。偻(lǚ):弯腰弓背。
亭西有岱祠(9),又有碧霞元君祠(10)。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11)。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12
(9)岱祠:东岳大帝庙。 
(10)碧霞元君祠:据说是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的祠庙。
(11)皇帝行宫:此处指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住的宫室。 
(12)[ 自唐显庆以来 ] 四句:写姚鼐观看沿途的石刻,有的刻于唐代显庆年间,更早的石刻要么难以辨认,要么不复存在了。那些不在道边的、偏远一些的石刻,就来不及去看了。显庆:唐高宗年号(656—661)。漫:漫漶、模糊不清。 
清·黄易 岱庙访碑图·岱庙(局部)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13)。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14),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3)圜:通“圆”。 
(14)日观:即日观峰。
相关推荐
商伟 编注

“给孩子”系列|活字文化 策划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2年7月
读一部好的古文选本,
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
读82篇传世古文

赏73幅典藏书画
重回中国文学与艺术的辉煌时代
《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在经典古文选本的基础上,邀艺术史学者共同参与,遍寻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的佳品,其中不乏镇馆之宝,最终精选70多幅高质量插图,包括:绘画(剩山图与无用师卷高清对照,再现《与宋元思书》中的富春胜景)、书法(漂流海外的敦煌残卷)、拓片、刻本(有“一页黄金”之称的宋刻本《史记》)、竹简(汉简《老子》)、古籍书影……帮助孩子迅速还原选文的时空背景,对理解文章有直接帮助。
该选本内容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起接受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共同成长,受益终身。
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

商伟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
2023年4月
《云帆集》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先生近十年来学术思考精华首次集结,由点及面,蔚为大观。
上编文章与他兴趣点紧密相关,展示了他如何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而把视野拓展至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人类普遍处境的种种思考,见地高明渊粹。下编文章专门回忆授业恩师,使人看到一位执教于世界顶尖学府的学者的个人成长脉络,和他未被磨灭的赤子之心。
上下编同时存在,形成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张力,较纯学术作品而言,更显人性光辉,让我们看到为什么“学术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以及“学问背后更大的关怀”。
云帆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