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注
J同学来自国内,在寄宿美高读书,参加了海狸学院的低年级规划辅导项目和本科申请项目,在RD轮次录取普林斯顿大学,我们在J同学入学后特地采访了他,分享一下申请季的历程。
J同学,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在普林斯顿那边怎么样?
其实这一个半月还是非常忙的。入学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隙时间,上周刚考完期中考试,所以有一周休息,我这周时间还稍微多一点。
我们想跟你聊聊你的申请的经历,然后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借鉴,他们现在正焦头烂额的时候。回顾起来,你再走一遍申请这条路的话,会有哪些事情会do differently?有哪些心得体会?比如说写文书的过程,你是一帆风顺的还是说有一些ups and downs的?能不能给大家大概说一下自己的心得?
写文书的过程是起起伏伏的。主文书的话大概是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里面写出来的。自己静下心来花几天写了很多稿。但是这些稿总觉得可能题材不是特别合适,或者不是特别能写出来重点。后面我觉得也是积累了一些经验,最后写出来了,基本上也没有再改,早申阶段和RD都用的是一篇。小文书的话,能看出来如果多写的话结果会好很多。我早申提交了之后又写了很多小文书, 后面就会觉得越来越手熟。我记得我当时早申小文书写完之后觉得还可以,但是之后跟我RD的那些文书比,感觉后面的文书都要明显要好一些。因为靠多写积累经验,我觉得才能写好。
主文书的话,你觉得自己的突破是在什么时候呢?
主文书大概是七八月份就开始brainstorm一些方向。那时候虽然想出来好多不同的方向,但是也没想好要往哪边写。好像是在9月底的时候,正好那段时间我新冠阳了,也没法上课,所以正好时间都集中在写主文书。然后那段时间里面就把当时之前写的那几稿想了想,其中有一个主意,我不停的去优化它,最后就把它给写出来了。
Princeton University Campus in Fall
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文书写作有点像黑箱(black box),对吧?就从你的经验当中提炼出来内容。你是怎样codify knowledge (编纂知识)的,能够share给学弟学妹吗?有没有可能把 black box稍微打破一下?比如说像如何立意?如何架构故事的narrative?Arc storytelling? 然后还有递进、转折、倒叙、正叙。。。以及到最后怎么提升?文书毕竟是讲述个人的成长故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感觉积累不够,还需要继续挖掘之类的?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写作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觉得这是极其难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答案能回答清楚,那写文书就太简单了(笑)。不过我大概想到一个结论,我来尝试总结一下。我在最开始写文书得时候,总想写的很有概括性,想把自己很完整的表现出来,这样的话就需要什么事情都讲一点。但是我觉得实际上主文书这个东西,650字,不是那么的长,没有办法把多个事都讲清楚,所以其实我觉得重点就是把一个事讲清楚就可以了。当然有很多很不错的文书就是用多个故事来讲一个主题,所以大家也不用觉得有压力非要写一个故事。如果用只讲一个故事的方式,也不是必须选特别大的事。我记得自己当时总是听说,某某写文书讲了一个他干的特别大的一个活动,比如有什么国家级的影响,或者在很多学校都有影响。但我的文书就不是这样的,我文书写的就是自己做一个我们学校的的文学杂志,一个非常小的经历。所以,我觉得从中就能看出来,这种主文书,它的重点不在于给自己打广告,说说我多么的强,我能干出些什么事 -- 这是 GPA、活动或者小文书可以表现出来的一面。我觉得对主文书更重要的还是得表现出自己的一种思考或者经历。
小编注:J同学的主文书写的是小时候写字不好看,经常被说,心里有点小阴影,后来在学校做了主编,有了处理各种格式的投稿经历,让他跟"写字不好”的自己做了和解,这样一个小故事。至于这个小事体现了他的哪些闪光点,也就是小中见大的“大”具体是什么,就暂时不透露了。
国内的语文教育,字体好很重要

好,再回到你说的辅助文书,就是说当然多写的话可能是有帮助的,这个过程有没有一些就像你刚才总结主文书那样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的一个心得,在写主书上也是适用的,就是必须得频繁的去修改。找文书老师或者朋友或者家人去帮着看一看,然后去改。因为我觉得一个作者无论有多么的好,自己还是很难去批判自己的写作。
最有名的作家他们也都得有编辑,这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我记得我当时写小文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把这个事讲清楚了,但是我这个“讲清楚”,其实不是靠读自己写出来的词而觉得讲清楚,而是结合我其实已经知道了的一些信息,觉得我写清楚了。但是当我给另外一个人看的时候,比如说我的文书老师,她就会点出逻辑上的一些漏洞,或者漏讲了的一个东西。这种东西我觉得是只有别人才能看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尤其在这种小文书上,千万不要拖 -- 比如说写了两周就写出来了一稿,又觉得不太完美不想交上去。
我觉得要更重要的写上一稿,即使不是特别好也没事,赶紧去得到一些评价,然后再去频繁做修改。有时候比如你自己觉得题材很不错,但是可能别人可以指出这个题材的一些明显的问题,你这个时间就浪费了。我觉得重点得频繁的去找别人的的反馈。
对,就像你刚才说的。其实每年都有学生写好文书后压在那里。因为是对自己要求很高,或者是个人的pride在那里,都想写的很完美了再给别人看,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你应该跟多个文书老师打过交道,你觉得他们从风格上和观点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实我绝大多数的文书工作都是跟X老师做的。当然我记得当时暑假的时候也跟过一两个其他的文书老师,了解了他们的整体style。我觉得文书老师的style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说,我觉得X老师是一个比较直接的风格,就不会说是花很多时间安慰你的心情之类的。虽然说在离申请截止日期很近的时候可能压力会有点大,但是我觉得如果能接受X老师这种直接的反馈方式,效率是比较高的。
你说的我完全能理解 -- 不是每个文书老师的风格都适合每一个同学。有的同学可能其实不能够接受这种非常坦率的这种风格,压力太大,会有点抓狂。你也知道X老师她是普林本科毕业的,对吧?所以说说不定这里头有一些我们是没有办法去capture的一些spirit的东西,风格上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的。
当然了。有些反馈可能的确是比较直接,可能有时候会比较负面。但是我每次都给改出来了,而且当自己读之前的稿和改完之后稿时能明显感受出来进步。虽然反馈比较尖锐比较直接,但是有这种压力也很大程度上让我觉得是值得的。
Writer F. Scott Fitzgerald's House. Fitzgerald was a Princeton University dropout from the class of 1917.
然后咱们抛开文书不说,整个申请的经历有没有一些心情的跌宕起伏?尤其是申请被拖到了加时战,也就到了RD阶段,甚至有的同学有可能会拖到waiting这个阶段,学弟学妹们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感觉总体来讲你的情绪处理的还是比较好的。
我觉得从情绪上来说,压力最大的时候,除了写文书的期间,就是早申结果出来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会知道是否这个过程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进的话,压力肯定是很大的。早申是你的第一个选择, first choice没有进,心里肯定还会比较不高兴不舒服。另外还面临着说得把所有剩下RD文书赶紧写出来,这个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关于怎样管理情绪,我觉得还是得注意说不要完全指望着ED要进。我当时就尽量不去期待这事,尽量不去认为这事会发生。如果发生了那很好很高兴,但是如果没有发生,而且概率上来说大概可能不会发生,就能快速的调整一下情绪,赶紧去把RD文书给写出来。
我知道你的选校过程是经过一番辗转的,对吧?一开始你的最早的目标学校实际上就是普林,但是后来又转成了斯坦福。所以说在选校这方面,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或者策略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的选校其实是有受我们学校的限制的,因为我们学校只能申请12个学校,UC算一个。而且我当时早申斯坦福跟学校也是有一定关系的。首先是因为我们学校几年前有几个学生早申进过斯坦福,但没有学生早申进入普林,其次我们学校当时也有其他的学生早申普林,所以我校内的counselor建议说,还是想让我去早申斯坦福,所以我最后早申选择了斯坦福。我其实觉得早申斯坦福是件好事,就像我刚才说到的小文书,我明显觉得RD阶段写的比ED时要好得多,因为有经验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我早申普林的话,肯定我的小文书不会比我最后交的时候要好。我当时还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发现在没有进斯坦福之后是否考虑选择ED2。最后我没有选择ED2。我觉得这得看个人的的策略选择,可能合适可能不合适,对自己要把握清楚,不要说因为没有进一个学校,就立刻把自己的期待给调低什么的。比如说,我知道我们学校以前有一个学生早申斯坦福没有进,然后之后就一个大藤没有申,我觉得这个可能就不是特别的合理。
学弟学妹他们选校的时候,经常会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要避免校内竞争。大家会打听同级的同学都在申请哪一个学校,相应的来做一些去选项上的调整。你现在走过这一遭,会怎样看待你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你觉得这种做法有道理吗?
这一点我可能没法做出太多评价,因为我们学校是个比较小的学校,而且我们那一届也没有特别多的人冲大藤,所以其实校内竞争这一点对我来说不是特别的 relevant。但是我知道,有些比较强的美高或者比较强的国内国际部什么的,有很多强学生,如果大家都早申哈佛,可能会比较麻烦。或者比如说我知道有些学校里面可能有很多这种legacy或者类似体育生这种特殊的基本上能保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跟他们去对冲可能好像也不是特别合理。所以说您提出来的这一点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因为我们学校这个效应不是特别强。
Princeton Basketball Team playing at NCAA
对申请这一块,还有哪些建议想跟这些后面的这些学弟学妹能大概说一下的吗?
那我说一下申请期间的学业问题吧。ED和REA可能是不会看到十二年级出的成绩,但是我觉得这个不代表说不需要重视学业了,因为如果早申没有进的话,后来申请的时候肯定会看到的。当然这肯定得看哪个高中,比如在我们高中的学习压力就不是特别的重,所以其实如果认真完成学业,还是会有空余时间去做申请工作的。所以说12年级Fall的时候肯定还是得去重视学术,不能说因为申请这个理由就不管学业了,这肯定是会给以后创造麻烦的。
当时申请的时候,无论是秋季学期也好还是冬季假期,如果平均下来,一周能花在申请上面几个小时?有一个大概的时间投入的计算吗?
我记得不是太清楚,如果大概估算话,平均下来前面花的时间少,后面花了更多时间。9月份的时候主要是写主文书,可能每天花了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往后的话,10月份主要是写小文书,可能每天花一小时左右。然后因为我们学校日历比较怪,我们当时11、12月份根本没有课,大部分的学校应该不是这样的。所以我12月份能花在写文书上的时间很多,可能一天能花六七个小时。但我知道大部分的学生可能没有这个时间。
我们换一个话题,针对九、十年级、十一年级的这些同学给一些建议。我知道你是理工科非常强,但最后申请的时候,古典却站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讨论是人文还是理工还是文理并进的问题。所以关于学术兴趣这一块,高中这4年下来是什么样一个路程?你是怎么明确自己的学术兴趣的?
关于兴趣这一点,我当时在九、十年级的时候也去探索一些别的学术兴趣,比如说数学物理什么的,但是最后我还是只靠着古典当学术兴趣来去做申请的。
我觉得学术兴趣肯定不是说随便选或者就选最冷门的就能录取概率更高。我觉得学术兴趣如果真的想做好,还是肯定得自己要感兴趣。我自己对文学还是很感兴趣的。感兴趣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比如说暑假没什么事干,就是整天去想去搞相关的东西,不是说纯是为了干一个事儿,而是就愿意搞,我觉得这个就能算是感兴趣。最后就是因为我对古典学感兴趣,并且它还是比较冷门的,不像数学什么的,很靠竞赛或者什么的。所以结合这些因素考虑,最后把古典学当主要的学术兴趣。
那你现在在普林的专业兴趣和选择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我现在是在普林的第一年,所以还没有选择专业。因为普林它也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其实第一年大家上课的要求还是比较类似,可以后面再选专业。我对operation research还有finance专业方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想去去了解一下,学习一下。
Princeton Motto: Dei Sub Numine Viget (Latin) - "Under God's Power She Flourishes"
你看还有没有什么last comments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吗?
那我还可以再说一下时间管理的问题,我觉得时间管理这个事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个心理的问题。比如我当时写文书的时候,很大的障碍不是说我不想写,而是坐下来,看着电脑屏幕,不知道该打什么字,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开始。这种状态就很让人泄气。有的时候什么都答不出来,就想去干点别的事,如果我主意一出来,反而我就能很顺的一口气把它写出来。我觉得自己写主文书就是这样的,有很大一段时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在找到合适的题材之后,其实写出来这个过程很快。所以我觉得,要看看怎么能去突破这种僵着的状态。很多时候就是要嘱咐自己说去写一个出来,无论多么的不好,能写出来一稿也比没有要强。要动笔写,不能老是在那边stuck的状态。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关于参加的活动。我知道有很多同学都是在外面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机构也有好多这方面的活动,但是我实际上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我的三个荣誉和奖项,前三个都是学校内部的,所有的活动列表当中的都是学校内部的,但是我把这些活动都转成文书了,感觉也挺好的。
我完全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文书能让这些活动的含金量或者故事性得到了强化。对于高中生来讲的话,没有必要非得要有pressure去在校外做出来这样那样的一些东西。因为我们海狸学院见到的最精彩的一些社会活动都是在校园里面做出来的。
另外,可能有好多同学都会说你不要光顾着学习,还要有fun之类的,但我的建议有可能正好是相反的,我认为高中是人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学知识非常重要的阶段,那么是应该拼搏的时候,所以说一定要work hard,这样才能够不辜负你在高中的这几年的时光,从而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打开更好的一条路。
非常感谢J同学接受海狸的采访,希望J同学能在大学中继续work hard,探索学术、砺砺前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咨询海狸美本转学项目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咨询海狸学院独立辅导项目
请同学和家长在“感兴趣的项目”中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