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知夫妇育儿,模样挺喜感的。
孩子妈本科985伦敦读博,孩子爸加拿大裔名校博士毕业。
海外待了几年,中间遇上疫情,夫妻俩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国,定居北京。
回来后,头等大事肯定还是孩子教育
一胎大女儿上小学,各方面都不怎么让人操心,就是二胎小儿子申请幼儿园,遇到了点麻烦。
刚开始,这夫妻俩想都没想,不约而同地说让儿子上双语学校,觉得环境宽松,适合自家放养出来的娃。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赶紧带着孩子去学校面试。
结果,万万没想到,自己挺想去,但人家学校愣把孩子给拒了。
理由是啥?校方很委婉地说,孩子是个好孩子,就是英语不过关,听不懂日常对话,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业性格方方面面。
被拒的消息一出,整个家族都炸开了锅。谁能想到英国留学的高学历妈妈,说了一辈子英语的加拿大博士爸爸,这俩人生出来的混血宝宝,却连说英语都是问题呢?
炸锅归炸锅,大家族一起上阵,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恶补,打算再战。
没想到,孩子爸压根不着急,当着一大家子的人说:我看,楼下那所不要求英语的双语学校就挺好的,要不咱们孩子就去那儿吧。
第二天一面试,孩子妈明白了。这哪里是双语学校啊,“双语班”一共就俩学生,连俄罗斯外教老师都听不太懂英语。
不过,夫妻俩心大,还是开开心心地把小儿子送去了这所幼儿园。
“混血儿不会说英语,上了一所不教英语的双语学校。”这个听起来就自带喜剧效果的故事,主人公男孩叫“张拿铁”,取自“加拿大和铁岭混血”。由于拿的成分太少,铁的成分太多,小小年纪已颇具谐星气质。
张拿铁的妈就是张踩铃。
我一直很好感张踩铃踩铃,最近更喜欢了,因为看她拍的家长里短总能让我感到松弛
作为一个学历、事业、情感生活、家庭条件无一不优越的独立女性,出现在大众面前,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焦虑、同辈压力和凡尔赛,而是松弛,这在当下很难得,说明她是有嗅觉共情力的。
所以我最近特别喜欢给亲朋好友,尤其是女性朋友们推荐张踩铃。因为她和很多女性一样,也是一个在职场打拼的创业者、一个深爱孩子的妈妈、一个跟丈夫有摩擦和观念冲突的妻子、一个跟奇葩婆婆周旋的儿媳妇。但任何身份角色都没有盖住她的自我,瘦小的她自有一套治家处事的法子,她总有办法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过得很快活
#1
“谁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
很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发现,有一种内耗,叫「我和TA三观不合」。
婆婆在AA制的家庭聚餐里计算谁多吃谁少吃了。你好内耗怎么连吃多吃少都要斤斤计较?从没见过这么不上台面的小气做派,一点不敞亮,和她三观不合!
老公给老丈人买纸钱,想给你示爱结果还图便宜,从火葬场买了束菊花送你。你好内耗难道他作为中国女婿不该了解了解中国文化吗?这就是对伴侣不够尊重不够上心,和他三观不合!
疫情期间和女儿异国分离长达两年之久,儿子的语言学习状况百出,老公还失业了,结果他还优哉游哉的。你好内耗一个有手有脚的男人,上进心在哪里?躺这么平全指望老婆来养家吗?受不了,和他三观不合!
不妨代入着想一想,这种内耗的脑回路,“三观不合”的指摘,是不是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之常情”?
内耗的基础是,你以为你和对方的认知与情感,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实际上很难,首先它本身就很难,是运气;其次,身处亲密关系中,标准会提高,冲突会更明显。
所以表面上说是“三观不合”,实际上是认为自己的三观绝对正确。对方一旦和自己不合拍,自己肯定没问题啊,那只能是对方有问题,而且必是三观上的大问题——人都喜欢给自己的道理扯大旗,上价值嘛。
最痛快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放弃,拒绝交流,甚至直接结束关系,无事一身轻。
但我们往往又不想放弃,所以时常会觉得在亲密关系里过得很痛苦,明明双方都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但就是哪哪儿都不对付,如鲠在喉。
此时还有一种更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强自己求同存异的容错率,从内心深处接受「我和TA不同」的事实,接纳它,消化它,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梗,一段独特的经历。
高知的跨国婚姻,狗血鸡毛一点也不少,婆媳矛盾,岳婿矛盾,夫妻磕碰,育儿难题,一个都逃不掉。包括我在上面列举的种种,其实全都是张踩铃踩过的大雷,换个人可能已经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但张踩铃没有内耗,被雷过后还能拍成段子博君一笑,这就是她自己松弛、也让别人觉得松弛的地方。
收到火葬场的黄菊花,踩铃扑哧一下笑了,欣然接受,说:“这是咱俩的经典名花,以后就一直送这两种花,一直送到,看咱俩谁先走。”
粉丝破了八百万,张踩铃觉得这事儿值得搞一个大团建庆祝庆祝,就要请同事们下班吃大餐。“大胖媳妇(踩铃老公的昵称)”当场拆台:人家下班了,为什么要陪你吃饭?你自己的事不能占用别人的时间,你想庆祝你可以给大家发钱。踩铃听进去了,她觉得在理,于是给每个同事发了800块钱红包,皆大欢喜。
在张踩铃的生活碎片中,我们会发现她从来都不用“是非”标准来衡量这些冲突,她能够正视“我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而宇宙的尽头不是铁岭,我不因为你和我不一样而心生怨怼,我不遵循你的规矩,你也不必依照我的标准,我们的成长环境本来就不一样,但不一样就不一样吧,又能怎么样呢?
谁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别说歪果仁,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之间,那也会存在文化差异,以及认知、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冲突。现在有些人连南北风俗、城乡文化、贫富消费之间的差异都无法调和,动辄给两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性上升到是非对错的层面,说白了,只是无法接受“谁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这一事实。
#2
难搞的亲家,
统统当做“国际友人”
家庭旅行,抠门的外国婆婆温迪为了省水,把两岁的张拿铁带到公共厕所的水池子冲凉,还把孩子刚办好的户口本弄丢了。这件事搁谁家都得炸个震天响,结果张踩铃只是淡定地把孩子擦干,叮嘱家里人不要跟孩子提户口本丢了的事,然后发了段寻物启事:“如果有哪位朋友在景区捡到了俺家拿铁的户口本,请一定联系我……”
“家人的家人”是一个需要智慧拿捏的尺度。不能完全把对方当成自己爹妈一样要求和付出,否则生活处处是失望;但又不能完全把对方当外人,否则将有无数的“凭什么”排队困扰你。
那当成什么最好?
答案正是“国际友人”。
在国际友人面前,格局自然就会大一点。上你的场子,我入乡随俗,来我的场子,我尽地主之谊就好了。
对方干了冒犯咱们的事,先别光火,毕竟,人家可是“国际友人”啊。
家人的家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我从内心接受有这样一种没有血缘的亲近关系,我们不可避免要参与彼此的生活,但是我们的交集大概只占我全部生活的百分之十。我在这一部分里,付出我的关心,行使我的权利。和谐融洽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有些不愉快,也只停留在在这百分之十的区间内,不因此影响我另外百分之九十的生活。那才是我的人生。
张踩铃说,她和婆婆温迪一家关系还不错,主要就是因为离得远
要是住在一起还想要温馨和睦,要么靠运气,碰巧脾性相投;要么靠强大的实力,一方有绝对的压制力,另一方不得不迁就退让。
多半还是靠运气。如果没那个运气,就还是保持“国际友人”的距离。
#3
读懂非直接言行表达的情感,
是经营关系的诀窍之一
家里四口人说两种语言,但精通中英双语的只有踩铃一个人,她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大部分沟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读不懂非直接言行表达的情感,是无法经营好复杂的家庭关系的。
丈母娘来北京看病,遇上踩铃出差,希望姑爷陪自己去住院。
结果大胖媳妇根本不理睬,也不关心,丈母娘自己去了医院后给踩铃告状。踩铃一问,才知道大胖媳妇把“住院”理解成了“祝愿”。
在这个故事里,大胖媳妇的不理睬、不关心是他受限于中文能力的直接言行,他的情感却只能通过非直接言行表达。误会解开了是哭笑不得,那要没解开就是吃心,等情绪发酵完,说不准就出口伤人了。
踩铃的婆婆温迪非常抠门,当初踩铃去加拿大,小姑子给踩铃买了一身泳衣,温迪发现了嫌贵,拿着小票给退了,换回来一件便宜的裤衩。
这种事放在随便一对婆媳身上,那是要结大仇的。
但踩铃的共情力很强,同为女性,她能理解温迪作为单亲母亲抚养大胖媳妇的不易,也为温迪抠门性格的养成找到了原因。她想到温迪不仅对她这个儿媳妇抠,对亲儿子更抠,当年大胖媳妇打工挣的钱全都被温迪扣下来充当生活费了,便能领会到,在温迪面前,抠只是表面上的行为习惯,不能代表感情深浅。
我想到发生在我家餐桌上的一段对话。我爸说:家附近的一家咱们常去的餐馆,去年关了,今年又开了,老板还问起你呢。
我妈说:太夸张了,两年过去了,老板怎么会记得我?
我说:应该是这样的——爸去吃饭,然后和老板提起你,老板自然会说有印象。不是老板记挂着你,是爸在想着你。你看,爸最近频频在咱家群里发市里新开的饭店,等我回来就想带我们一块儿去吃,其实就是爸在想我们。
对你抠门不代表感情不好,不说“我想你”也不代表就不想你。很多时候,简单粗暴的给人贴标签会坏事,读懂非直接言行表达的情感,才是经营关系的诀窍之一。
和傅首尔、老刘那对儿相似,张踩铃和大胖媳妇也是典型的“男主内 女主外”家庭模式。
妻子作为全网八百万粉丝的头部博主,负责赚钱;当时处于失业状态的丈夫,一手包揽了家务、照顾孩子等大小事宜。
但比起傅首尔和老刘的拧巴、变扭,踩铃和大胖媳妇俩人的相处全程舒适,段子频出。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大胖媳妇和老刘本质不同。大胖媳妇在亲密关系中明显更“宜人”,他性格乐观不内耗,也就不会拖着踩铃步入傅妈的后尘。而踩铃有大胖媳妇这样的人当队友,非常幸运。就连踩铃自己的抖音评论区里,也是夸大胖媳妇的人更多。
但在我看来,踩铃的心态,其实才是更难得的东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