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西方哲学史讲义
卢克莱修的人生哲学,也来自伊壁鸠鲁,主张快乐主义。不过,他拥有诗人的丰富想象力,把人生的道理讲得更生动。他相信无限宇宙中有数不清的世界,这种辽阔的自然眼光对他的人生观发生了作用,使他能够从高处俯视大地上的人类生活。他的人生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静心观看万物”,在他看来,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
从高处俯视人类生活
一个人陷在人生的漩涡中,是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的。要看清真相,必须拉开距离,从远处看,从高处看。卢克莱修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这种感受。他写道:当狂风在大海里卷起恶浪,自己从陆地上看别人在远处挣扎,你会感到快乐,这并非幸灾乐祸,而是因为庆幸自己免受灾难;站在高原看平原上两军激战,自己远离危险,你也会感到同样的快乐。所以,你要守住宁静的高原,这个高原就是哲学,站在上面俯看人类,你会发现,人们全都迷途了,他们争权夺利,沽名钓誉,或者辛苦劳作,无事空忙,盲目地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卢克莱修接着分析说,在这个世界上,人人心上都压着重担,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所要的到底是什么,都在寻求改换地方,好把心上的重担卸掉。那个厌倦待在家里的人,离开他的豪宅去外面了,立刻又转回来,因为觉得外面也不好。他骑着骏马(在今天是驾着豪车)疯狂地奔往郊外的别墅,好像要去抢救一座着火的房子。可是,双脚刚踏上门槛,他就打起了呵欠,于是又急忙赶回城里。就这样,人人都想逃离自己,而这个自己,他是怎样也逃不开的。和自己在一起,他总是不舒服,因此憎恨自己,却不知道病痛的原因是什么。
有许多人,已经拥有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甚至拥有财富、地位和名声,可是,他们待在自己家里的时候,仍然有一颗焦虑的心。卢克莱修说,问题就出在这颗心上面,容器本身有毛病了,无论放进什么东西,哪怕是好东西,都会被坏容器熏得变质。所以,错误的根源在心灵。唯一的出路是改变心灵,用健全的理性作为生活的指导,纠正人生的方向。
2
 过一种配称神灵的生活
用理性指导生活,很重要的一点,是节制物质的欲望,做到知足常乐。
给人们带来最大烦恼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占有欲。物质的价值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卢克莱修举例说,铜曾经是最贵重的金属,因为可以用来制作武器和容器,黄金则因为太软而被视为无用,可是现在铜贱了,黄金成了最贵重的金属。流动的岁月改变着每个东西得意的时节,后出现的似乎更好的东西贬低了以前东西的价值,改变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趣味。
但是,这真有道理吗?后出现的东西真的比以前的东西更有用吗?他又举例说:从前人们打仗是为了争夺兽皮,现在我们是为了争夺紫袍和黄金,而应该受责备的是我们。因为没有兽皮,寒冷会折磨赤身的土著,而我们完全不必穿紫袍,普通的衣服就可以保暖。正是物质上不断翻新的占有欲,把人类引向劳碌和战争。
所以,必须节制欲望。生活的必需品是容易获得的,一个人若能知足地过淡泊的生活,就等于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把贪欲和焦虑从心灵中驱逐出去,心灵就能够获得和平与宁静。在卢克莱修看来,这是一种配称神灵的生活,因为所谓神灵,无非就是生活在和平与宁静之中的一个族类。只要你让理性充分发挥作用,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你过配称神灵的生活。
在谈及什么是虔诚时,卢克莱修说:虔诚不在于把头蒙住转向一块石头,不在于匍匐在地上叩头,向神龛伸出双手,用牛羊的血浇湿神坛,无休止地许愿和祈福。虔诚在于能够静心观看万物。静心观看万物,这是他给虔诚下的定义,也可以看作是给幸福下的定义,因为遵照神灵的榜样生活,这既是虔诚,也是幸福。
3
 拒绝爱情,但享受性的快乐
《物性论》中有较大的篇幅谈论爱情和性,基本的意思是要拒绝爱情,但享受性的快乐。这和伊壁鸠鲁的观点有所不同,伊壁鸠鲁是要把爱情和性都拒绝的。
卢克莱修警告说:你一开始就要避免陷入爱情的罗网,这还比较容易,一旦被爱情的罗网擒住,要挣脱就无比困难了。你还要警惕水滴石穿,习惯会产生爱情。总之,无论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你都要小心防备。爱情有这么可怕吗?他认为是的,因为爱情是建立在错觉的基础上的,它会蒙蔽你的眼睛和心灵,使你看不见你的热恋对象的缺点,同时又把她不具备的优点归于她。
不但如此,爱情还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你饿了渴了,你能够把食物和饮料吸收进你的身体里,从而解除饥渴。可是,如果你受美色的诱惑坠入了爱情,无论你用眼睛使劲看这个艳丽的脸庞,还是用手拼命摸这个柔滑的肉体,你都不能把美色吸收进你的身体里,从而解除对美色的饥渴。美色只是幻影,试图从美色得到满足,就好像口渴的人在睡梦中试图用水的幻影解渴一样,纯属徒劳。情人们贪婪地紧紧拥抱和接吻,仿佛要让两个肉体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结果仍是两个分离的肉体,只好以失败告终。
那么,怎么办呢?卢克莱修说,你最好还是躲开爱情,不受幻影的诱惑,把精子射给不同的肉体,而不是唯一的情人,这样就不至于自寻烦恼了。在他看来,爱情会扰乱心灵的平静,所以要拒绝,而性不会,所以可以接受。而且,据他说,越是躲开爱情,就越能够享受性的纯粹的快乐。这种话听上去不像是一个提倡过一种配称神灵的生活的哲学家说的,更像是一个风月场上的老手说的。如果卢克莱修因春药的作用而自杀的传闻属实,那么,他是他自己的理论的实践者,但所收获的可不是什么纯粹的快乐。
4
死不值得害怕
要获得心灵的宁静,必须排除对死的恐惧。卢克莱修认为,死不值得害怕,他提出以下论点。
第一,死与我们无关。身体和灵魂的结合使我们成为一个人,当这个结合解散了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存在。对于已不存在的我们,就再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发生,哪怕天崩地裂,我们也不会再感觉到。这就像我们未出生前,世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怕的战争和灾难,而我们没有感觉到任何痛苦一样。总之,对于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所以死不值得害怕。
我们也许可以反驳说,死后诚然没有了痛苦,但也没有了生命的一切快乐,这正是死让人不愿接受的原因。卢克莱修想到了这一层,他如此描绘死后的情形:现在再没有爱妻来迎接你,再没有可爱的孩子奔过来争夺你的抱吻,再没有无声的幸福来触动你的心,你不再在你的事业中一帆风顺,也不再能够是你的家庭的保护和赡养者。人们会对你说:可怜的人,一个不吉的时日已经抢走了你生命的全部赏赐。’”卢克莱修说:他们应该加上一句可是在你身上再也没有对这些事情的任何欲望了。因为没有了对快乐的欲望,所以没有快乐也就不值得害怕。
我本人并不赞同卢克莱修的这个论证。在我看来,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我们不复存在,不再有知觉。与不存在相比,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二,死后的情形与出生前相同。卢克莱修说:回头看你出生前的永恒岁月,你的不存在是如何不算一回事,这是自然举起的一面镜子,用它来照你死后的永恒岁月,你的不存在同样不算一回事。你再想一想,你完全可能没有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如果这样,对于你难道是一种灾难吗?一个从未出生的人不会为自己没有得到生命而痛苦,那么,你就把死后的不存在当作你从未出生好了,这样你就不会为死亡而痛苦了。
这个理由很巧妙,在逻辑上很有力,虽然我们也可以反驳说:已出生是一个事实,已出生者是无法按照尚未出生或者从未出生的逻辑来感受生与死的。
第三,寿命没有意义。即使延长寿命,也不能从死亡所占据的无限时间中减少分毫,不能缩短处于死亡状态的时间。无论你活了多么长久,永恒的死仍在等候着你。那个随着今天的落日而结束生命的人,比起那个在许多月或许多年前已经死去的人,他死后不再存在的时间不会短一分一秒。
第四,重要的是活着时生活的品质。生命给予每个人的不是永久的所有权,只是暂时的使用权,你的责任是用好这个使用权。如果你已经好好地享受了生命,就应该像一个有礼貌的客人那样,怀着满足的心情离开生命的宴席。相反,如果你一直在浪费你的生命,那么,给你的生命多加一些日子,你仍然会把它们浪费掉,你何不痛快地让这无用的生命结束?说得很有道理。一切对死亡的思考,最后都要落脚到有意义地度过人生。
您喜欢原创油画插图吗?我们收藏的油画作品都是当今活跃的艺术家的原作,蓝袜子艺术空间诚意向您推荐,一幅画即可以照亮一个空间,再简陋的房间都会瞬间变得富有艺术气质。
加入蓝袜子艺术群,以令人惊喜的价格收藏原创艺术品。来吧,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
扫码进蓝袜子艺术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