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字关“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今天讲述中国法律工作者在国际法庭上的奋进之路。
中国首位WTO上诉机构大法官
2007年11月,国际贸易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宣布,根据中国政府推荐、经15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决定任命中国资深国际贸易法专家张月姣女士出任大法官。张月姣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WTO上诉机构大法官。由于具有对国际贸易争端的终审判决权,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也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最高法院”。
张月姣称,能够到WTO上诉机构办案,从职业上来说,是所有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员都很向往的一个很高台阶的职务,所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的当选是因为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强大,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WTO世界贸易组织里边,从新成员逐渐发展为一个核心成员,所以我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从留学生、官员、律师、教授,再到世界贸易争端的最高仲裁者,张月姣的人生轨迹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关。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张月姣被安排到刚成立不久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她发现,自己10年前留学时学习的知识已不够用,虽然已近不惑之年,她还是选择到美国攻读法律硕士,同时,在世界银行法律部担任法律顾问,这些经历为她回国后参与民法通则及多部涉外法律的起草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月姣:改革开放45年了,回忆起这个过程,学者对于改革开放,对涉外经济立法所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参与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对外贸易法的起草,确实是非常荣幸,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跟国际规则接轨的过程。
△中国涉外经济合同法起草小组专家
几乎全程参与中国复关、入世谈判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6年,中国正式提交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申请,并开始同缔约国各方进行谈判。
△1988年2月,中国复关谈判代表团赴日内瓦第一次谈判。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成立。从1986年到2001年加入WTO的15年里,中国入世历经艰辛、步履维艰,既需要学习、接受、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将最先进的理念带入立法,也需要在谈判时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张月姣记得,曾经有一个下午,中国入世工作组专门安排她详细地回应、解答WTO成员国对中国外贸法提出的300多个问题。
张月姣:我记得当时在日内瓦WTO最大的一个厅叫WILLIEM大厅,座无虚席,有的是代表团提问题,有的是旁听的,我就把大家提的问题一条一条地用英文给他们解释。解释了一段以后,我就问还有问题吗?Any question?底下鸦雀无声,我就继续讲……每一条每一款都是有根有据的,符合国际法,符合WTO的规则,也符合国际上各国的一些通用的做法。从300多个问题变成没有问题。
△张月姣在美国用英文介绍中国外商投资法律与实务
△1996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间中方代表石广生、龙永图、张月姣交换意见。
2008年5月20日,张月姣宣誓就任WTO上诉机构法官。上任8年多,她曾参与40多个上诉案件的审理,并作为首席法官主持了10个上诉案件的开庭审理。2012年,张月姣成为中国首位WTO上诉机构主席。
△2008年5月20日,张月姣在WTO上诉机构入职宣誓书上签字。
当被问到应该以何种标准解决贸易争端时,张月姣引用了澳大利亚限制新西兰苹果进口被裁定违反自由贸易规则的经典案例。
张月姣:我认为争端的解决是一个公共产品,不能够为牟利,更不能够为当事的某一方的利益去解决,必须是公平公正客观的,而且是高速的、低成本的。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的进口苹果的案子,悬了90多年,经过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裁定,最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他们就都可以正常地进出口苹果。
△2016年WTO上诉机构全体成员合影,张月姣任主席。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张月姣“改革先锋”称号,评价语为“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法官走上国际法庭,倪征燠、史久镛薛捍勤、刘大群、段洁龙……他们秉承公平正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
联合国上诉法庭、联合国争议法庭
首次迎来中国法官
2022年11月,在第77届联合国大会全会上,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位法官高晓力、孙祥壮,分别成功当选为联合国上诉法庭和争议法庭法官,他们也是这两个法庭首次迎来的中国籍法官。
△高晓力宣誓任职联合国上诉法庭法官
△孙祥壮宣誓任职联合国争议法庭法官
从78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位申请者中高票当选,孙祥壮说,除了体现出对中国法官资质和能力的认可,更是中国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我们中国对外开放法制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法律人才应当做更多贡献的期望也就更大了。”
△2023年10月27日,高晓力在联合国上诉法庭宣判案件。
这是今年10月27日,高晓力在上诉法庭审判案件的现场。温婉的低马尾、亲切的笑容,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优秀的履历、专业的精神,又让这位女法官在国际法庭上气场十足。 高晓力说,张月姣等前辈是她前行路上的榜样。
高晓力:比如说WTO上诉机构的前主席张月姣老师,还有现在在任的国际法院大法官、副院长薛捍勤老师,从这些前辈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个人不断努力、实践领域经验的积累、深厚的家国情怀,特别是为国际社会进步贡献自己力量的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和影响。
△联合国上诉法庭法官,左3为高晓力。
除了任期内每年三次到联合国上诉法庭,每次至少审理15宗案件,高晓力现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曾在专门指导和审理涉外商事海事案件的民四庭任职。涉外民商事审判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司法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晓力在类型复杂多样的案件中坚定不移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再认真,细致再细致”是她始终坚守的准则。
高晓力:给法官审理案件提供统一的司法裁判标准,更重要的是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声音,成为这个领域的行为规范指引,进而减少争议。其实也是通过司法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推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实践。
和高晓力一样,孙祥壮也是一位“70后”法学博士,不同的是,他当选联合国争议法庭法官后,任期内要求常驻日内瓦。
△联合国争议法庭
争议法庭是联合国内部司法系统的“一审法庭”,虽然裁判案件所适用的法律与他在国内最高法做法官时不同,但孙祥壮认为,职业操守都是相同的。“法庭是靠信誉和公信力来维持自己生命的一个地方,所以,作出的裁判必须是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裁判,而且是依法作出的裁判,国内和国际必须要遵守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则。”
△孙祥壮在联合国争议法庭开庭审案
严谨敬业的孙祥壮,曾化解多项制约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审判质效难题,审结多件国际商事案件,并牵头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区际法律冲突研究专题调研,推动内地与港澳规则的衔接。今年7月刚刚任职联合国争议法庭的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座真正的“桥梁”。
孙祥壮:要把我们中国最好的法治建设能够向国外宣介,同时也能够融入国际法治建设当中,把国际上最好的法律实践带回到我们国内来,把自己国家法治建设能建设得更好。
2016年,张月姣结束世贸组织的法官生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对国内法律人才的培养上。她说,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贸体系、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倡导和推动力量。未来,中国将在世贸组织机构改革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像高晓力、孙祥壮这样的中国法律人才也将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法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张月姣:我一直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我觉得我对现在中国人才辈出还是很有信心,非常高兴,很受鼓舞的。将来在国际的舞台,会越来越多地见到中国的学者、中国专家的身影和声音。
孙祥壮:做好桥梁和纽带,更好地展现中国的法治国家的形象。
高晓力:希望青年一代不断积累经验,开拓视野,时刻准备着响应召唤,在广阔的舞台上为国家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声音印记”
这是中国人走向国际法庭的故事,他们是中国法律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与涉外法治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如果45年浓缩为45秒,中国涉外法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请听改革“声音印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10周年。回望改革漫漫征途,在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实践的先锋模范,他们身上鲜明的改革开放精神正被赓续传承。
“心怀天下,吾辈何辞”,改革先锋的精神正在何处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后辈如何接好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更加强劲的力量?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高岩 赵军
统筹丨樊新征 丁飞
记者丨孙莹
播音丨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周天纵
视频导演丨马蓉 齐怀芝
视频剪辑丨王浩
摄像|李伟鹏
视觉设计丨郭稳 叶宝岩 张彬 刘羽琪
视频包装丨樊振泽 赵柠
图供丨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编辑丨刘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