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随着香港“抢人才”政策不断升级,不少家长将目光移向了这里。不过,这里的升学设置和内地有诸多不同,择校让不少家长感到吃力。作为在香港育有两个学龄儿童的双职家庭,本文作者积累了不少经验:官校派位、“叩门”、后备录取......尤其背后还有一些家长们“心照不宣”的地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香港体验官 (ID: ExperiencehkGPQ)
文丨小舍    编丨May
今年施政报告一发布,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其中热议不断的一条措施就是继续着力“抢人才”。
优才高才门槛进一步放宽,让很多内地一线城市的中产们蠢蠢欲动想来香港发展。
也让下一代接受香港更多元化的教育。
作为在香港育有两个学龄儿童的双职家庭,我想我可以浅谈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当然个别情况肯定不适用于所有人,仅供参考。
官校派位
我第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我们经历过从学前幼儿班(PN)到升小学的整个过程,并且还选择了最难的本地直资/私立学校面试这条路。
香港官立和津贴小学升学是跟住址区域(香港称“校网”) 划分的,通过政府统筹派位入学。
有点类似高考志愿填报,但不看成绩且随机性更强。所以本地人都称其为“大抽奖”,运气的成分比较大。
如果你住在一等一的校网,有很多排名靠前的“神校”当然是最好。
据统计,全港参加派位的学生中超过90%都能获派所填报的首三个志愿。
而且官校通常会有除了派位以外的额外名额。
如果对派位结果不满意,你还有一次上门面试心仪官校的机会,俗称“叩门”。
这一整套下来其实基本上能读到心仪的学校,家长和小朋友都轻松很多。
不少国内港漂家庭会选择国际学校,普通话和英文环境没有语言障碍,采用不同于本地的另一套教育体系。
如果以后打算送孩子出国,可以去面试国际学校。
但香港真正顶尖的国际学校其实也很难进,而且往往也优先录取有外国护照的孩子。
高昂的学费和学券对家庭收入有比较高的要求。
学校申请流程和要点
我们所住区域校网一般,而且本身读的就是比较传统的幼稚园,所以一开始就计划参加直资/私立学校面试。
我们筛选了10多间小学,大部分学校的申请都在入学前一年的7-8月开始。
流程包含填报名表、提交视频、面试、终面等环节。
报名表绝不是你想象中可以复制粘贴5分钟搞定的。
除了各种家庭信息外,孩子的成绩表、简历、奖状证书、推荐信等必不可少。
很多学校还要求填写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期望、如何评价学校等开放式问题。
这些其实都需要结合每间学校的理念和特色来回答,不可千篇一律。
视频方面,学校会给你几个拍摄主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
很多学校明确规定视频不可超时、剪辑、添加特效,需要呈现最真实的状态,所以小朋友可能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配合。
而且不同学校的要求不一,短时间内可能需要拍摄大量不同类型的视频。
我记得最紧张时我们只有差不多一个周末,要拍摄4、5个主题,好巧不巧女儿那几天还阳了。
全家一起防护、照顾、梳理内容、拍片,大人孩子都身心俱疲。
到了9-11月,学校会邀请通过首轮筛选的小朋友参加面试。通常包含一些基本的运动、听说读写学术相关的笔试、以及老师面谈。
记得我们那段时间差不多每个周末都奔波于不同学校参加面试,遇到撞期面试只能两者取其一。
学校一般不会因为撞期而为你另行安排别的面试时间。
每场面试40分钟至一小时不等。除了平时学习积累,小朋友当天的状态其实更重要。如果孩子自信从容,举止得体,那就锦上添花。
所以作为家长,在那段时间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
不少名校报名人数众多,会安排二面、三面或是家长会面,这里统称终面吧。
这类面试通常会是级别较高的主任甚至校长本人面试,以谈话为主。
很多家长都觉得这面主要是拼家底。
我见过不少家庭,孩子穿着Ralph Lauren,爸爸穿着西装三件套,妈妈拎着爱马仕,整个呈现出精英家庭的氛围。
就我参加过的家长会面来说,学校都很看重家校合作,关心父母与孩子共处的时间,以及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资源和陪伴。
“龙校”
面试完就是漫长而揪心的等待了,年底会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
其实录取或拒绝不难接受,就怕收到后备录取(waiting list)。
大部分后备录取都写明学校只有名额空出时才会通知家长,你就耐心等着吧。这就让人很难受了。
我要不要为了等这个后备放弃现在手上的offer?万一后备也没能录取我何去何从?
因此很多家长每收到一个学校offer就会去先交上一笔所谓的“留位费”,最后再决定到底入读哪一间。
骑驴找马已是心照不宣。不到真正开学报到那一刻,都还有转机。
直到8月底前还会有一批名额流出,就是来自这些留位了不止一间学校的家庭。
基本上到了8月底9月初,整件事才算真正尘埃落定。然后家长们就可以开心地投入下一个内卷阶段——小学。
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一边读着现在的学校,一边继续每年申请“神校”插班生,曲线救国。
我第二个孩子现在上幼儿班,也就是正式幼稚园开始前一年的2-3岁这个阶段。
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上过针对更低龄幼儿的游戏小组(Playgroup)。
香港的学校有个特点,有所谓的 “龙校”,就是“小学-中学”一条龙升学。
入读了龙校小学,就基本上可以无缝衔接入读其中学,不用再参加统考。
而龙校中的名校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很多龙校都会有自己对应的幼稚园,录取生中有很大比例来自此幼稚园。幼稚园会有对应的幼儿班,幼儿班又有对应的游戏小组,环环相扣。
所以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未满一岁时,就规划好孩子未来要读的中学,一步一步倒推现在应该参加哪个游戏小组。
真正做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认识一些跟我相似的家长,在面试名校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也有专门搬到名校网区域的家长,为了孩子在“大抽奖”升学中占到优势;
当然还有比较佛系的,连幼儿班也不上,3岁才开始上幼稚园。
也有读到中学也不考虑名校和排名的家长,就偏爱离家近的第二梯队学校(band 2),主打一个开心。
教育是个太大的课题,三言两语无法说得清。
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并亲身经历过,才弄懂了香港幼升小的不同玩法。
无论读什么学校,走哪条路,一切都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基于孩子的性格和学习风格,结合你为他规划的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又是一年考小季,希望大家都得偿所愿吧。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本文作者:小舍,In solitude,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