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重要性
最近,又有个知名人物被骂上热搜,濒临
死。
台湾歌手杨丞琳在12月9日的演唱会上,说了一些让河南老乡觉得不地道的话
,为避免断章取义,请大家看原视频:

先说好,我下面的分析不涉及任何为其开脱的意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演唱会主办方、文娱管理部门、河南老乡们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抵制该艺人的权利。
整个视频看下来,我的观感是:这人不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开了一个在大陆朋友眼里过分的玩笑,但根据现场情况看,她本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恶意,确切地说是有些无脑。
1
从常识来讲,她所在的场合是被一堆热爱自己的歌迷围着,她完全没必要展示自己的攻击性;第二点,真正怀有强烈歧视的人,一般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歧视。
真正歧视心重的人,他首先会知道歧视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环境里,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所以歧视者一般会深埋自己的偏见,只在私密圈和行动上暴露出来。
我举个例子: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对黑人的歧视,在一个不宽容歧视的地方,他忌惮于遭受惩罚,所以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多数人不会傻到走到黑人面前说N word,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会“行为歧视”。
大家看没看过《绿皮书》这个电影,里面有一幕男主角在看到黑人清洁工使用家里杯子时,等到四下无人时才偷偷把杯子扔进垃圾桶。这就是大多数歧视者的真实写照——只做不说,或者在网上匿名说。
而且越有影响力的人,越善于把内心中不好的一面隐藏
,名声就是他的财富,得爱惜羽毛。所以你看那些现实中大谈歧视和仇恨的,一般都是屌丝到不能再屌丝的货色,因为他没有社交价值为0,所以也没有社交成本。

对于杨丞琳来说,她如果心里头真的怀有对河南人的严重歧视,我们发现的场合不应该是她开在河南的演唱会,而应该在她塑料闺蜜的手机录音或者微博小号的评论里。

为啥她会做出这样的事,而完全没想到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她不了解中国文化,地域黑在中国是敏感点,开玩笑都不行,就好像你觉得吃猪肉没啥但给伊斯兰教徒聊这个他就会勃然大怒。
台湾和大陆虽一衣带水,但在文化氛围上,台湾整个娱乐圈受欧美影响更多。你要是经常看台湾的综艺和美剧,就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冒犯性的言论是相对包容的,艺人非常喜欢“口嗨”。

有个知名的台湾综艺叫康熙来了,常看的朋友知道里面的聊天尺度有多大,各种下三路,我有时看的都觉得脸红。还有个美剧《恶搞之家》,充斥着大量对各族裔刻板印象的段子,这些内容放在国内,绝对是一集禁播。
2
当然,任何艺人在中国赚钱,就应该入乡随俗,她没做好功课是自己的问题。作为一个多家智库的舆情专家,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为什么中国人对地域黑极其敏感。
我看有不少人胡扯,说河南人之所以对地域黑敏感,是因为本身就行为不端,长期积累的恶名,让他们一遇到别人指指点点就爆发,越差什么越怕别人说什么。

如果真是因为“行为不端”,而“对地域黑敏感”。那我们不妨看一个反例:美国的阿拉巴马州是被地域黑最严重的省份,被称为美国的“乱伦之地”,有不少美剧把近亲结婚的弱智设定为阿拉巴马人。
对河南人的偏见多是基于刻板印象,而阿拉巴马州是真的有不限制近亲结婚的法律。按刚才那些人的逻辑,阿拉巴马人对如此恶劣的调侃应该更加敏感、愤怒,尤其是那些不该被一概而论的正常人。
但事实情况是,从没有哪个作品或公众人物因为这些言论而被全网抨击,阿拉巴马人似乎也并不太在意这些看法,类似的地域黑常客还有密西西比州、俄克拉荷马州等,也都没引起过舆情。
美国人、西方人,或者被欧美文化影响的地方,对地域黑的反应程度和中国完全不同,其实本质上还是文化问题,我在机场问过一个美国哥们怎么看这种现象,他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
在他们的语境中,人们去评估一件事对自己的冒犯程度,其排序往往是“个人-集体”,而中国文化正好相反,排序是“集体-个人”。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个奶茶店老板扇了女员工一耳光和这个老板在网上公开贬低自己的国家,哪一个引起的群愤更严重?

如果放在西方的文化里,毫无疑问是前者。这是真实的案例,2021年1月,澳洲一奶茶店男老板因纠纷怒扇女员工一事,在澳洲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当地媒体集中曝光并称之为“阿德莱德奶茶店暴力事件”。
事件的结果是,从案件发生起,连续一周时间。当地有上千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为女孩声援,并由此牵扯出一系列关于劳工权益保障的诉求和更多曾经历过职场剥削的当事人。
这件事影响非常大,是澳洲当年热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之一,某位议员只因对此“评论不当”,被请愿辞职
,有兴趣可以看看新闻后续。所以说西方也不是什么言论都自由,要是触碰到敏感点,一样会社死。

而对于集体的冒犯,集体越大敏感度越低,大到国家层面,基本就是随便骂。不管骂的有没有道理,还有一堆人支持你。这几乎成为了知识精英的一种“潮流。我们喜欢称之为“白左”的群体,大多来自于高校、媒体、商界、学术界。

美国脱口秀演员伍迪哈里森在不久前一场发布会上,被问到对俄乌战争的看法时,话锋一转开始痛斥美国的霸权和无耻。而当时美俄关系已经形同仇寇,在这节骨眼上他敢说这话,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社交媒体上支持这老哥言论的一大把,每到涉及到战争话题,都会有本国人把当年的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越南战争拿出来给老美一顿鞭笞,可谓老传统了。
3


上述事件放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是不可能发生的,相比西方文化更看重个体,中国人更看重集体,而且越大的集体越能引起国人共鸣,和殴打女员工相比,毫无疑问是在网络发表辱华言论更为恶劣、传播影响更大。
这两种文化差异是历史引起的,中国古代长期大一统,集体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强化的时间长
,从2000年前的秦汉之变就有了国家的概念。而欧洲人产生国家意识则晚近得多,直到17世纪才开始。

所以多数中国人对身份认同的重要度排序是:我先是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个河南人,然后才是个xxx....西方人则是我先是独立个体,然后是个什么族裔、性取向、宗教教徒,最后才是某国人。
西方的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及二战后的一系列解构主义,把传统上国家、地域、民族、信仰的集体认同感拆得稀碎,个人本位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中国人眼里:没有国哪有家、没有祖宗哪有我、没有生我养我的土地哪有我今天的成就。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套用洛克的一句话:“国家是由每个个体自愿让渡一部分权力,而组成的契约组织。”

当然,台湾不同于纯粹的西方社会,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它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而在娱乐界、年轻群体中,西方文化的痕迹更深。
2016年8月,杨丞琳曾与众多明星为LGBT族群争取婚姻平权。在她的认知里,她或许认同“中国台湾公民”这个身份,但在思维方式上,她对公众敏感点的理解,可能更加“西化”。
至于她个人有没有“政治问题”,我不了解、没有证据,既然她能正常来大陆参加演唱会,应该是没太大污点的。我们也不该忘记她曾以个人名义在2021年向河南抗洪捐赠过100万人民币。

最后,我想说在现在的舆论环境下,每一个想来大陆发展的艺人、商人,都应该学习一些舆情管理、社会心态方面的知识,不让自己在言论方面踩坑。对此,我愿毛遂自荐,提供咨询。
· END ·
加我,防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