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圈内事
2023/12/12

历史悠久的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起点,也是文艺复兴的摇篮,对欧洲文明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斗兽场 © Diliff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说到意大利建筑,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罗马斗兽场,或是圣母百花大教堂。无论是古罗马的工程奇迹,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设计,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佛罗伦萨 © 阿名的建筑学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典之美,通过建筑和遗迹,去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用片段闪回的方式,回顾波澜壮阔又丰富多彩的意大利古今。
米兰车站 © 闻钟听雨
作者|Lingfei K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永恒之城 罗马

罗马,一座经常出现在谚语和典故中的城市。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地,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罗马也被称作 “永恒之城”。
罗马 © 小博的部落
歌德曾说:“看到罗马就看到了一切。”罗马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希腊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筑……星罗棋布。
Tempio di Esculapio © Ean

透过罗马今日的样貌,我们可以窥见从公元纪年前后起,蒸腾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残酷与伟大,奢华与繁杂。数米土层隔开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如今我们将透过这些残缺的艺术之美,去阅读罗马的历史。
梵蒂冈 © Ean
 罗马斗兽场 Colosseum 
罗马斗兽场 © 阿名的建筑学
建筑的发展与机能,往往关乎民族文化,例如防御重于生活的福建土楼、艺术大于竞技的希腊剧场,以及等级大于功能的罗马斗兽场(Colosseum)。
罗马斗兽场 © 阿名的建筑学
斗兽场,又名“圆形剧场”,词意为“两个剧场”,即特指这种把两个希腊剧场合并起来的建筑结构。建筑外墙以混凝土筒状拱圈为主,由下而上分别辅以多立克柱、爱欧尼克柱、柯林斯柱与柯林斯壁柱,形式由简至繁。
罗马斗兽场 © Rik_berto
有了希腊柱式的辅助,搭配罗马自身的混凝土与拱圈技术,建筑的空间与高度得到大幅的提升,并摆脱了依山而建的限制,使之瞬间成为罗马城的中心与地标。
俯瞰罗马斗兽场 © 格格爱旅行
相比形式相对存粹单一的庞贝角斗场(建于刚征服希腊60余年后),罗马斗兽场建造时,希腊的神话信仰、人文哲学、艺术生活都更深入地融入了罗马文化之中。
庞贝古城中的斗兽场 图源网络
斗兽场中的座位由下而上分别对应元老长官、贵族、富人、公民、底层人士五个阶级,搭配特定的楼梯与拱门采取了对号入座的机制。如今向众人展现的底层,诚实地揭露了帝国辉煌背后的残酷。
罗马斗兽场 © 阿名的建筑学
曾经的斗兽场甚至还有可伸缩的悬索遮阳篷,流畅的动线、环状形式与空间配置,甚至沿用到了今日的体育场等大型建筑的设计中。
罗马斗兽场 © 阿名的建筑学
 万神庙 Pantheon Rome 

万神庙 © 阿名的建筑学
“万神庙”这个名字来自古希腊语“Pantheion”(Πάνθειον),意为“所有神的、与神相关的或神所共同的”。公元二世纪时,哈德良皇帝对当时被烧毁的古罗马神庙进行重建,并赋予了其标志性的外形——穹顶。
万神庙 © 阿名的建筑学
穹顶(Dome)在西方建筑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半球体的形状神似天空,更被赋予了一层神圣属性。意大利语中的穹顶(duomo),也是大教堂的意思,而这两个词都源自拉丁语domus,意为房子,经典建筑杂志Domus也是取名自此。
万神庙 图源网络
万神庙的巨大圆形穹顶打破了传统罗马式建筑的长方形布局,并强调了内部而非外部的奢华装饰,这在罗马,乃至欧洲建筑史上引发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对后世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惊人的设计、美学与工程技巧,都在时隔一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掘、研究与精进。在建成近两千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
万神庙 © 阿名的建筑学
穹顶内壁上有5环各28个如藻井饰板般的凹格,且逐层缩小,以此扩大空间向上的延伸感,原来古罗马人早早就把透视玩明白了。正上方直径近9米的圆洞,成为室内唯一的光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缓缓移动到底层环形的神龛上,给场景更增添了一份神性。
万神庙 © Bestviewstock
作为一个重武轻文的民族,古罗马人在征服希腊后,便照搬了希腊柱列、山墙等元素到自己的设计与装饰中,万神庙也不例外。万神庙的前廊为典型的希腊神庙式空间,16根高约12米,直径达1.5米的科林斯式立柱支撑着上方三角形的山墙,门楣上则用拉丁文刻下了最初的建造者,屋大维的副手,马库斯·阿格里帕的名字(Marcus Vipsanius Agrippa)。他同时重建了广场喷泉中央遗失的埃及方尖碑。
万神庙 © INGimage
万神庙是所有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尽管学术界对万神庙早期的宗教职能争议不断,并提出它是与奥古斯都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王朝圣殿。皇帝借由这座建筑,进一步使他们统治帝国的权利合法化。但无论如何,万神庙都与君权和神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万神庙 图源网络
 卡拉卡拉浴场 Terme di Caracalla 
卡拉卡拉浴场 来源网络
公共浴场是罗马共和后期和帝国时期公共设施中的一项突出工程。罗马人到底建了多少座公共浴场,具体数字无法考证,迪奥克勒济亚诺浴场是规模最大的一个,而卡拉卡拉浴场是最豪华的一个。
卡拉卡拉浴场 © Leica Q2
位于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或Baths of Caracalla)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卡拉卡拉统治罗马帝国期间。浴场占地16万平方米,除3万平方米的浴场外,还有阅览室、竞技场、散步道、健身房、休闲花园、按摩室、桑拿房、发廊、香水店、自助餐厅、音乐厅和博物馆等各种设施,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大型洗浴休闲中心。
卡拉卡拉浴场场景还原 来源网络
浴场主体建筑物为完全对称的长方形,纵轴线上排列着热水厅、温水厅和冷水厅,能同时容纳2,000人洗澡。浴场地下和墙体、拱顶内均设有管道以通热气取暖。从残存的马赛克镶拼地板、直径30米的浴池、高达30米的墙壁,可以想象当时规模宏大、贵客云集的场面。
卡拉卡拉浴场 来源网络
浴场主体建筑用大理石砌成,厅室顶呈拱券圆型,内部的装饰十分华丽。地面则采用来自不同地区的光滑闪亮的彩色大理石镶嵌成精美的镶嵌画。壁龛里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子的柱头上陈设着雕像。浴室大厅往往采用玻璃穹顶以便采光,同时让人们享受太阳浴。
卡拉卡拉浴场 图源网络
卡拉卡拉浴场场景还原 图源网络
20世纪初期,浴场的设计元素依然为一些现代建筑提供着灵感,包括美国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和孟加拉国民大会大厦,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古典秩序的魅力。
美国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 图源网络
坦比哀多礼拜堂 Tempietto 
坦比哀多 © 绝美之城/保罗·索伦蒂诺
坦比哀多 © 绝美之城/保罗·索伦蒂诺
任何一类历史都不会缺席罗马,任何一个版本的西方建筑史都不会忽略这座小小的礼拜堂。坦比哀多(tempietto)在意大利语中就是体型较小的庙宇的意思,对应英文的temple。保罗·索伦蒂诺的电影《绝美之城》曾在此取景。
坦比哀多 ©九樟学社
坦比哀多为纪念圣彼得(第一位教皇)殉教所建,而它的设计者伯拉孟特,则赋予了它定义后世基督教建筑形制的重要意义。这座建筑的主体是一个立在高耸鼓座上的穹顶,下部环绕一圈由16根多立克柱组成的柱廊。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柱廊都使它的体积感很强。建筑虽小,但有层次,有虚实的映衬,构图丰富。
坦比哀多 ©鲨鱼胡椒
作为古罗马结束以来所建造的第一座四面完全独立的圆形神庙,这座直径不足八米的小小神庙,奠定了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基调,成为后世包括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巴黎先贤祠、华盛顿国会大厦等等一系列穹顶设计的范本。
坦比哀多 ©九樟学社
 和平祭坛博物馆 Ara Pacis Museum 
© Roland Halbe
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和平祭坛博物馆,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首座出现在罗马历史区的现代博物馆建筑。迈耶用一个玻璃长廊,取代了纪念碑之前处于严重腐烂状态的围墙,在台伯河堤和奥古斯都陵墓现有的圆形广场之间构建了一道透明的屏障。
© Roland Halbe
迈耶在设计中应用了历史轴线系统,将迁移到此的祭坛与其原址联系在了一起,并在南北轴线上设置了一个人造方尖碑作为历史参考。现在的陵墓中心与原址之间的距离一分为二,形成了一个四方形的城市网格,并被用作比例框架来重新组织广场及其周围环境。
© Roland Halbe
体量的清晰度和建筑的比例在规模上参考了罗马的古代建筑。不对称的入口大厅由七根细长的钢筋混凝土柱定义,并饰有白色打蜡大理石灰泥。主厅上方的屋顶由四根带有天窗的柱子支撑,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并消除 “假阴影” 。
© Roland Halbe

人文之都 佛罗伦萨

徐志摩笔下的翡冷翠,有别于高速发展下日新月异的都市面貌,时间在此仿若静止一般。
佛罗伦萨 © 阿名的建筑学
隐藏在城市中的瓦萨里走廊;旧宫门口的大卫;佣兵凉廊下的珀尔修斯与美杜莎;布鲁内列斯基的双层大穹顶;穿着红白绿的大教堂,米黄的宫殿宅邸…这些都是教廷大于一切和重新获得千年前伟大美学的时代印记。
随处可见的古典气息 © 阿名的建筑学
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纵使景物依旧,却仍规律的在自己的舞台上,用一砖一瓦,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诉说着真正的过去。
廊桥 © 阿名的建筑学
 圣母百花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圣母百花大教堂 © James Taylor-Foster
大教堂连接了黑暗时代(Dark Ages)与文艺复兴(Renaissance),按字面解释,就是「对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运动」,那复兴的是什么文艺?
圣母百花大教堂© 阿名的建筑学
没错!正是曾经主宰欧洲的「古希腊与罗马」,文艺复兴的出现,归功于黑死病与十字军东征等看似负面的历史,这些事件促使西欧社会首次审视过去。
圣母百花大教堂 © 阿名的建筑学
而根据文艺复兴的分期,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大体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296-1348),建筑的下半段与布局,都有曾经风靡欧洲的网红建筑风格——哥特式的影子;第二阶段(1353-1436),因为哥特式风格源自取代罗马的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法兰西王国,因而在重启工程后,意大利人开始抵制哥特式,转而回看真正属于他们的风格:大穹顶,然而1200多年的隔阂使曾经的建造技术近乎流失。
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俯瞰佛罗伦萨 © 阿名的建筑学
此时一位叫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工程师,在研究分析 后,提出了双壳系统、石肋条框架、人字砖砌法、反向齿轮机制...等跨时代的想法,没有使用任何的支撑系统,便将直径43米的穹顶完工,而且还无比坚固。
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中 © 阿名的建筑学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留下任何图纸,圣母百花大教堂依然拥有时至今日仍是世界最大的砖砌穹顶。
 乌菲兹美术馆 Galleria degli Uffizi 
乌菲兹美术馆 © 阿名的建筑学
疫情期间,最热门的词莫过于「居家办公」,而办公室(Office)一词,便是源自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兹「Uffizi」美术馆。这座如宫殿般的建筑,可说是最早的行政中心,是美第奇家族为巩固其势力,而委托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建造,并将委员会、公会等机构集中至此以便统一管理。
乌菲兹美术馆的天花笔画 © 阿名的建筑学
然而这个项目在建筑师离世后才完成。顶层被改造为画廊和收藏室,用以收藏家族不断收购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了受家族赏识而一路跃升成为文艺复兴早期重要画家之一的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
© 阿名的建筑学
诸如《维纳斯的诞生》、《春》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莫过于他的《手持老科西莫勋章的男子肖像画》,简直是最早纪录在册的比心手势。
手持老科西莫勋章的男子肖像画 © 阿名的建筑学
沿街外立面上,三角和半圆楣饰「1 2 1」的节奏序列,是经典的文艺复兴风格。但使其超过经典的创举,是瓦萨里在这长条场地上,建构了一个真正和城市对话的建筑。
乌菲兹美术馆© 阿名的建筑学
沿街两侧的柱列和设有名人雕塑的壁龛,以及看似围合却又对旧宫方向开放的中庭,既像室内又属室外。如凯旋门般的拱门之于中庭,是视线的尽头,然对河岸线而言,却是城市门面。
乌菲兹美术馆© 阿名的建筑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如密道般的「瓦萨里走廊」,一路从旧宫、穿越乌菲兹、延老桥直达家族住所皮蒂宫的密道,一直是城市中最神秘的彩蛋。只可惜走廊大部分不對外開放。
乌菲兹美术馆© 阿名的建筑学
 圣十字圣殿/帕齐礼拜堂 Basilica di Santa Croce/ Pazzi Chapel 
圣十字圣殿 © 阿名的建筑学
位于佛罗伦萨旧城区东南边缘的圣十字圣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有着「意大利的先贤祠」之称,安葬着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马基亚维利等教科书中的知名历史人物。但丁因党争被逐出佛罗伦萨,因此这里只有衣冠冢,其人则安葬于拉文纳。
圣十字圣殿 © 阿名的建筑学
象征圣佛朗西斯的T字形十字架(Tau cross),取代了常规教堂的拉丁十字平面,因此教堂没有所谓的后殿,而设置了10个供奉圣人的小圣室。
圣十字圣殿 © 阿名的建筑学
裸露的木质桁架和三廊空间,是典型的罗马式巴西利卡布局。而尖拱廊、窗以及交叉肋拱顶的形式,则是明显的哥特风格。
圣十字圣殿 © 阿名的建筑学
许多主教座堂(Cathedral)以上级别的教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回廊甚至修道院等配套空间,身为宗座圣殿(Basilicas)等级的圣十字圣殿,更是拥有两个回廊。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帕齐礼拜堂(Pazzi Chapel)座落于南侧与耳堂的连接处。这位大师将其生前最后的作品,塑造成了圣殿回廊中的绝对主角。
帕齐礼拜堂 图源网络
几何分割、壁柱、拱券、方形镶板等内饰手法,散发着浓浓的文艺复兴风格。但值得玩味的是,小堂的设计或将是最早纪录在册的建筑抄袭事件。
帕齐礼拜堂 © 阿名的建筑学
透过三角帆拱过渡方形空间和圆形穹顶的手法,加上灰柱+白墙的配色,以及祭坛上方的球面星体图等细节,几乎和老布的另一个作品,圣老楞佐圣殿旧圣器室(Sagrestia Vecchia)如出一彻。
帕齐礼拜堂 © 阿名的建筑学
此外,旧圣器室的完工时间比帕齐礼拜堂早了3年,且前者无论在细节或文献上,都比后者更好,从而导致学者们在「谁设计的」论点上,产生了分歧。
帕齐礼拜堂 © 阿名的建筑学
但无论如何,这个不足主殿面积1/20的小堂仍是文艺复兴风格的代表之一,更是在这一新闻事件的加持下,出尽了风头。
帕齐礼拜堂 图源网络
 鲁切拉宫 Palazzo Rucellai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是寡头政权专制的城邦。除了众所皆知的美第奇(Medici)、斯特罗齐(Strozzi)这两大家族外,还有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家族,鲁切拉(Rucellai)。曾先后任职于斯特罗齐和美第奇家族的他,在默默地收购了新维尼亚路上的几处排屋后,委任了刚出版论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这本划时代巨作的阿尔伯蒂(Alberti)为其设计。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阿尔伯蒂参考了罗马斗兽场的三段式立面,在底层以相对厚实坚固的托斯卡纳柱式搭配小窗,如金库般,强调了银行的安全性。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作为生活接待的二三层,则以较大的拱窗搭配科林斯柱式。如今立面右侧看似少了一排立面,相传是家族收购房屋失败所致。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经典的佛罗伦萨强石(Pietraforte)覆盖整个立面,严谨的分割比例加上沿街面的长凳,呼应市容的同时,也是对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call back。斜对角的鲁切拉凉廊(Loggia Rucellai)则作为家族活动的公共场所,在佛罗伦萨随处可见的拱廊设计,再次回应了市容。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受限于只能在立面上做文章,阿尔伯蒂将圆柱改为壁柱,至此开启了长达几百年的「装饰」风格直至现代主义的出现。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宅邸至今仍有人居住,是少数没有变为艺文机构的历史建筑。
鲁切拉宫 © 阿名的建筑学
 新圣母大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走出佛罗伦萨火车站后映入眼帘的,是新圣母大殿的后殿。沿着尖拱券一路向南走,标志性的门面便矗立在了眼前。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佛罗伦萨的教堂,大多于中世纪开始建造,因黑死病而停滞,因此形式与结构普遍是巴西利卡布局搭配哥特尖拱,这一特点能从教堂的室内和部分细节略亏一二。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回归使哥特风格沦为异端。这就面临了一个问题:如何将新兴的人文主义丝滑的融入传统之中?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当时已小有名气的阿尔伯蒂(Alberti)再次接受了好兄弟鲁切拉(Rucellai)的委托,设计了新圣母大殿的门面。惯用的几何图形、黄金比的重复与堆叠的手法,搭配经典的绿白相间大理石镶嵌立面,和圣十字圣殿相比,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当然阿尔伯蒂也注意到了这点,因此在上层圆窗两侧,增设了特殊的反曲螺旋S型面板,使整体视觉语言丝滑的从宽底层过渡到窄上层,解决了立面连续与一体性的问题。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这一手法瞬间火遍整个意大利,能在后续许多教堂门面上看到其不同的变体。
新圣母大殿 © 阿名的建筑学

前卫之都 米兰

© HayesL
米兰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位始于西罗马帝国将其选为首都之后,有别于比萨、佛罗伦萨等城市在中世纪时侧重海上贸易与商业艺文,它选择将「宗教」这一技能点满,由此我们见到了如今的米兰大教堂。
© HayesL
然而,你又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形容米兰。它时髦又独特,在张扬的锋芒中,又含蓄地显露出意大利特有的浪漫与文艺。
维拉斯加塔楼(Torre Velasca)© BBPR
或许这是最适合city walk的一个城市,每一个角落都带给你新鲜感。
Gallaratese II Housing © Gili Merin
米兰仿佛是建筑师的试验田,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剧烈地碰撞而后融合。任何张牙舞爪、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被接纳与包容,共同构建了独属于米兰的城市色彩
© Alexandre Soria
 米兰大教堂 Duomo di Milano 
© HayesL
镇市之宝「米兰主教座堂」的建造始于1386年,除了是意大利境内规模最大,更是哥特风格在意大利乃至全西欧的发展顶峰,用登峰造极来形容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 阿名的建筑学
受巴黎圣母院(完工于1345年)的华丽所震撼,建造者决定使用哥特风,却因战争、宗教、经费、言论、思想等问题,导致耗时近600年才最终完工(1965年)。
© 阿名的建筑学
惊人的时长也导致教堂各处出现了不同时期的风格:尖塔、花窗、雕像、巨大簇柱、交叉尖拱、飞扶壁以哥特风为主;雕刻采用了各种地区的哥特风格变体,英国垂直式的细长柳叶窗与尖拱,以及法国火焰式的玫瑰窗与双曲拱。
© 阿名的建筑学
主立面则是文艺复兴的比例与窗户楣饰,配以哥特的装饰与垂直感。在延续早期巴西利卡的平面布局上,采用了非罗马式的风格设计西面塔堂(Westwork),而这一元素源自日耳曼气息浓厚的地方(法国、德国等)。
© 阿名的建筑学
建筑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oskin)曾批判「教堂偷取并滥用了世界上所有建筑风格」。当然批判必定夹杂着个人喜好,或许有失公允,却也不无道理。
© 阿名的建筑学
但无论如何,教堂的精致与宏伟都令人瞠目结舌、难以言喻。除了惊呼这些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细节之外,我们可以时刻感受到空间的神圣性。
教堂中的扶手细部 © 阿名的建筑学
 米兰文化博物馆 MUDEC Museum 
© Iwan Baan
MUDEC项目最初是在米兰市政府在最热闹的市区之一,托尔托纳地区进行的一项考古修复行动。David Chipperfield在这个建筑中把 “方”和 “曲”两种体量组合得很巧妙,让人心生童趣。
© Oskar Da Riz Fotografie
其最具特色的中央大厅,以变形虫般的曲线形式与周围整体刚性几何形状,以及城市街区的规则形状和朴素的立面形成鲜明对比。
© Oskar Da Riz Fotografie
明亮的玻璃空间延伸到周围的屋顶上,形成一个“灯笼”,成为了整片场地的灯塔。
© Oskar Da Riz Fotografie
© Oskar Da Riz Fotografie
包裹外壳的灰色钛锌,立面向外的熔块镜面玻璃,以及覆盖屋顶的连续金属网格,都使得建筑体块与该地区的工业性质保持一致。
© Oskar Da Riz Fotografie
 普拉达基金会 Fondazione Prada 
© Bas Princen - Fondazione Prada
新的普拉达基金会 (Fondazione Prada) 坐落在米兰市南部边缘的一座前工业综合体中,其前身是1910年建立的制酒厂。
© Bas Princen - Fondazione Prada
OMA在其中添加了三座形态各异的新建筑——一个大型展览馆、一座塔楼和一家电影院。
© Bas Princen - Fondazione Prada
无论是略显复古且吸睛的金色体块,还是看似简单却充斥着对立和碎片化空间的白色高塔,亦或是稍显低调却内藏玄机的钢构组合体,建筑师无时无刻不在丰富着空间环境的多样性,为艺术品、空间体块和观览事件在场地内的碰撞提供无穷无尽的场所与条件。
© Bas Princen - Fondazione Prada
 苹果自由广场店 Apple Piazza Liberty 
© Nigel Young
2018年开业的米兰自由广场苹果店,是两个基本元素的集合体:阶梯广场和喷泉,以象征意大利广场设计中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水”与“石头”。
© IN-FIELD建筑影像|常文雨
福斯特事务所设计了一个层层向下递进的大阶梯,既是引导人们走向门店入口的通路,也是天然的广场,强调了建筑在城市里“公共”的属性。
© Nigel Young
标志性水景则是一种互动式多感官体验,旨在颂扬城市生活的乐趣并体现其动态本质。游客通过玻璃覆盖的入口进入喷泉,周围环绕着垂直喷射的水流溅落在 26 英尺高的玻璃墙上的景象和声音。
© Nigel Young
© Nigel Young
© Nigel Young
通往门店内部的悬臂楼梯材质则是抛光的不锈钢,斑驳光影打在石墙上,为古典广场增添一丝现代气息。
© Nig

古典秩序的定位

图源网络
意大利的建筑无疑是丰富多彩且熠熠生辉的,本文所涵盖的内容只是其冰山一角。
© Karina Castro-Courtesy of FABRICA
在探寻意大利建筑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2018年发布的纪录片《Tuscanyness(托斯卡纳)》中,意大利建筑师们就托斯卡纳大区(首府为佛罗伦萨)沉寂的现代设计阴霾,探讨了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定位。
© 120g
如何平衡古典与现代的关系将是城市,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将要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传统与古典的缝隙中,建筑师们应当如何探寻空间秩序的本质与规律,准确定位古典与当代的关系,以回应现有的城市空间,将是我们一直追寻的答案。
发文编辑|Qicy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Miranda
Reference
[俄]维克托·松金.(译)陈磊. 罗马传[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ISBN: 978755982805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CVDP0S30521DG8L.html
【建筑赏析|意大利|罗马斗兽场】http://xhslink.com/gwMPcx
【建筑赏析 |罗马|万神庙】http://xhslink.com/h9YPcx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757468103007736&wfr=spider&for=pc
【卡拉卡拉浴场(Terme di Caracalla)- Lcc】http://xhslink.com/LbY1gx
温承德,刘儒庭.永恒之城——罗马和梵蒂冈[M]. CINACIVINA S.r.l., 2006
坦比哀多礼拜堂:文艺复兴的开山之作 
https://www.douban.com/note/854647191/?_i=18734745VOh5TJ
https://www.archdaily.com/104187/ara-pacis-museum-richard-meier-partners
【旅行手札|意大利|佛罗伦萨】http://xhslink.com/p376ex
【旅行手札|意大利|佛罗伦萨】http://xhslink.com/tRD5ex
【建筑赏析|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http://xhslink.com/5Z56ex
【旅行手札|佛罗伦萨|Caffè Gilli】http://xhslink.com/5Fr5ex
【建筑赏析|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http://xhslink.com/LzR3ex
【建筑赏析|佛罗伦萨|圣十字圣殿】http://xhslink.com/vMC5ex
【建筑赏析|佛罗伦萨|帕齐礼拜堂】http://xhslink.com/Ddu5ex
【建筑赏析|佛罗伦萨|新圣母大殿】http://xhslink.com/skq5ex
【建筑赏析|佛罗伦萨|鲁切拉宫】http://xhslink.com/WHA5ex
【好书推荐|鲁切拉宫的秘密】http://xhslink.com/Z2P5ex
https://www.douban.com/note/668949588/?_i=18823145VOh5TJ
【建筑赏析|意大利|米兰大教堂】http://xhslink.com/Wx65ex
https://www.archdaily.com/628472/fondazione-prada-oma?ad_source=myarchdaily&ad_medium=bookmark-show&ad_content=current-user
https://www.archdaily.com/978489/apple-piazza-liberty-foster-plus-partners?ad_source=myarchdaily&ad_medium=bookmark-show&ad_content=current-user
https://www.archdaily.com/879241/from-brunelleschi-to-today-this-documentary-tracks-the-evolution-of-architecture-in-tuscany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9050602161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