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死去,她将永远存活。那些了不起的无名战士,总在划破长空的黑夜里,奏响一首哀歌,悲怆却又格外动人,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们,砥砺前行。】

1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2

中国严峻的艾滋病疫情,曾被国际社会普遍担忧“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
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84万,发病人数为8万,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人数已跃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印度。
2003年9月,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联合国出席关于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时承认:
“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艾滋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2002年全年报告艾滋病病例数比2001年增长44%。
按照这个增速推算,到2010年,全国将出现1100万感染者。
克林顿曾在演讲中警告说:“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就将让你们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而中国艾滋病“危险警告”地打响第一枪,始于一位退休医生、高龄老人:

高耀洁。
3
1950年,23岁的高耀洁考进河南大学医学院,经过三年的学习,她成为一名产科医生。
毕业后,做了十几年的医生,在39岁这年,突遭厄运缠身:

1966年,“文哥”爆发,因为出身问题,高耀洁被打倒。
因为性子倔,不肯说软话,她被关进太平间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8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与满屋的尸体朝夕相处。
遭受殴打,精神折磨,使得高耀洁身心俱疲。

因为出生在民国,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交替时代里,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使得她的双足被缠裹过;而又因为时代的“悲歌”,使得她的胃在“文哥”中遭暴打损伤,切除了十分之九。
绝望中的高耀洁曾喝药自杀,结果不仅没死成,还因为药物中毒导致肝硬化。
这是她凄苦的前半生。

最终,高耀洁收到了平反决定,恢复名誉,恢复工作,直至安稳退休。
4
后半生的命运再度转变,始于1996年的一次“意外相遇”。
一位艾滋病患者临死前伸着骨瘦如柴的手哀求说:“高大夫,我就是输了一次血,咋就会没治?我不想死啊!我还有丈夫,有小孩子,他们都离不开我啊……”
这是高大夫接诊的第一个艾滋病人,患者的无知和痛苦深深刺痛了高耀洁的心,她作出决定,要尽自己余生的力量让人们了解艾滋病、关注艾滋病、远离艾滋病。
本能享受轻松的晚年生活的她,却走上了宣传防治艾滋病的艰辛路途。
高教授说:“看病,我一天最多能治几十个。而宣传防艾,每天都能使成百上千的人获得知识,从而挽救更多的人。”
人们固有的传统印象里,艾滋病都是通过性来传播的,这些人也没吸毒,怎么就感染了艾滋病?
像许多人一样,高耀洁起初也怀疑病人或病人的丈夫“作风”不好。
“抓她爱人来查,抓小孩,一下查了十来个,结果都是阴性”,高耀洁才相信病人是通过输血感染的。
而后,深入调查,高耀洁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所有这些输血感染的艾滋病,都来源于河南下面乡村的“黑血站”。

后来,人们将这称之为,“中原血祸”。
5
中原血祸,背后的根源,实则是“官声政绩”的腐败问题。
地方官员为造"GDP"大办血站,官员采血,百姓卖血,“有偿卖血”,祸害由此而起。
一夜间,几百口人的丁庄村,突然冒出了十几个血站来。
县医院、乡医院、乡政府、公安局、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甚至是兽医站,都办起了血站。
竖一块木牌子,写上几个字,来两个护士和会计,一个血站就建立起来了。
摆上针头、针管、酒精瓶,再把抽血的玻璃瓶子挂在牛棚的横梁上,这就开始采血、卖血了。
后来,高耀洁与作家阎连科细谈过这段往事。
2005年,阎连科据此创作出长篇小说《丁庄梦》。
【丁庄是全县最穷的庄,县教育局高局长来动员丁庄人卖血,找到小学的敲钟人丁水阳。颇有声望的丁水阳按照局长的理论,让乡亲认识到"血和泉水一样,舀不干,越舀越旺"。
于是穷疯了的丁庄人,卖血卖疯了。丁水阳的大儿子丁辉是个"能人",成了最大的"血头",远近闻名的"血头王"。
发了财的血头们,在丁庄建了一条新街,家家住上了二层楼,而丁家盖了三层小洋楼。
10年后,当"热病"爆发,包括他弟弟丁亮和他12岁的儿子小强在内的乡亲大量死亡时,他又以卖棺材、配"阴亲"、设陵园而大发横财。
他父亲忍无可忍,一闷棍把他打死,然后挨家挨户去给乡亲们道歉报喜。可惜许多乡亲都找不到了...】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和“吃人的旧社会”,在狂人日记的详细描述里,和老栓的药一样,充满着旧时代的“疯狂”。
只是过了许多年,高耀洁偶然发现,这些要命的“血祸”事件,仍在中国蔓延发生。
6
黑血站的事,给了高耀洁巨大的精神冲击,她甚至不敢相信,21世纪了,这样的事竟然还会发生。
将“中原血祸”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的,唯有高耀洁一人。
《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中国在2008年有19712所医院。假如以每个医院只有20个医生计,也至少有40万医生。而这40万人中,为这场血祸站出来说话的只有4个医生,10万分之一;
这4个医生中只有高耀洁教授面对14年来的艰难险阻,挺到今天。
于“血头”而言,这是一项获取巨额财富的“绝佳机会”,于“官僚”而言,这是拉升GDP营造自己官声政绩的“政客手段”。
假如血站都被打掉了,既得利益者,必定是极度不爽的,官员的脸面和奸商的口袋,面子里子就都挂不住了。
“断人钱粮,犹如杀人父母”。
自然而然的,高耀洁就成了他们攻讦的对象。
7
高耀洁在70多岁的高龄里,走访100多个村庄,访问1000个艾滋病家庭,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市。
中原血祸,在河南被撕开黑面纱,细细深究,却发现这场“血祸灾难”,早已蔓延神州大地。
“华夏早有国殇。”
在艾滋疫情仍与“政治”挂钩的时候,高耀洁曾面临很多难以言说的压力。有人说,河南的脸就被她给丢了,“安徽、湖北也有艾滋村,但那里人聪明,不闹,没有高耀洁!”
“我的智力、我的能力,有时真的应付不了外面的环境,那真是四面楚歌啊……”
本来表情很坚定的高耀洁突然神情怆然,一行清泪缓缓流下满是皱纹的脸。
靠一个人的努力,能力毕竟有限,高耀洁决定,将中原血祸的事,彻底公布在公众眼前。

她自编、自写、自费印刷、自费寄出的防艾读物有130多万册。
将毕生积蓄,包括国际、国内所获的奖金和个人积蓄、稿费、讲课费等总计1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用在了中原血祸、百姓血难的救助工作上。
“我想要多为国内艾滋病的可怜孩子做点事情,你们不知道,中国的穷人,真的很可怜啊!”
高耀洁多次这么说,眼神里充满执着,那瞳仁里映着天下。
8
事情开始有了转变,因为写书传播,因为舆论反响,因为高耀洁的“孤勇奋战”,中原血祸的事,终于引起了高层关注。
因为抗艾的突出表现,获得了有着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
因为这个奖,高耀洁走进了一个“大人物”的视线。
彼时中国政府开始大举推进“防范艾滋病的攻坚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承接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当她听说高耀洁的事迹后,主动约见了她。
两人在河南郑州的黄河迎宾馆见面后,促膝长谈。
高耀洁也没想到,堂堂的“政坛铁娘子”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远比她接触过的乡镇基层干部更容易接近。
同一年,一张照片刷屏了中文互联网: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人握手的画面,被记者拍下,媒体报道。
这在传递一个信号:
中国政府重视艾滋病现状,并下决心在最大可能下抑制艾滋病蔓延的一大步。
至此,高耀洁被称为“民间防艾第一人”、“打响中原血祸第一枪”。

同一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与抗击“非典”的功臣钟南山和“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一起站在了“感动中国”的舞台上。
9

因为在国内名声大噪,国外许多机构和媒体,也纷纷表示对高耀洁的敬仰,要对其颁发奖项和荣誉证书。
但迫于种种原因,都没去成。
(南都周刊,曾采访过高耀洁,对于“没去成”国外领奖的事,高耀洁不愿多谈。)
直到2007年,80岁的高耀洁接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邀请,美国妇女组织“生命之音”将年度“全球女性领袖”奖颁发给了她。
颁奖典礼那一天,高耀洁在众多衣服中,挑中一件艾滋病人赠送的中式外套。
她说,“我是代表中国艾滋病患者去的,我要为那千千万万死者服丧!”
可此次赴美之行,却遭到了国内多重阻力。

为了保全中原的脸面,有关方面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既要阻止老人出国领奖,又要迫使她做出自动放弃的姿态。
最后,以“软肋”为说客。
儿子以自己的工作和前程为抵押,给高耀洁重重地磕响头,跪请母亲答应有关方面的话。
高耀洁沉默不语,只写下了两行字:
“儿子郭锄非(文哥期间)曾因我受害坐过三年狱。”
“本人行为本人负责,一切概与儿子无关。”
“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艾滋病正在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健康。”

中原血祸,祸乱根源,其病其毒,犯下罪行的人,不愿沉默者疾呼呐喊。
就像是鲁迅笔下的“吃人的世界”,大家都在吃人,奉劝众生不要吃人的那个人,反倒成了罪人。
“一间屋子黑得太久了,偶然间照进来一束光,那么这束光,便是有罪的。
10
因为放心不下国内的防艾事业,高耀洁赴美领奖之后,便迅速回国了。

但此次海外归来,使得她事业上面临的阻力空前巨大。
终于,在2009年,82岁的高耀洁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

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美国。

“我离开中国,为的是能让世界知道中原血祸的真相;我还是要回来的,我死也要死在回中国的飞机上。”
2011年,《我的防艾路》出版,高耀洁独家披露了自己防艾经历和生活细节,很多资料和图片亦系首次公布。
朱学勤为其作序,写下《记好医生高耀洁》。
高耀洁的郑州老家里,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她问我对河南的印象,我说那里的官场令人不快:热情中透着虚伪,庸碌中透着狡诈;而百姓分外可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因在河南的大规模防艾宣传工作,遭到了某些人的不断攻击,最终出走美国。
高耀洁说:“我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非万不得已,不会只身出走在外,这次盲目外出,不知所从,只是为了把这些资料(艾滋病疫情的三本书)留给后人,苍苍大地,茫茫人海,何处是我的归宿。”
几经辗转,她在2010年3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访问学者,搬进了纽约曼哈顿上西区哥伦比亚高地的一处大公寓楼,开始了她做客纽约的生活。
和哥大的学生交谈时,高耀洁表示:【“假。”她看不惯。高老多次说了,现在国内的很大问题,就是浸染全社会的假。】
2017年5月1日,高耀洁留下遗嘱:
遗体火化,不留坟墓。骨灰洒黄河,实施水葬。
【我想通过这个声明让世界上的朋友们都知道:我生前的努力和建树,不能在去世后成为他人沽名钓誉的工具。特留此遗嘱。】
2023年12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有“防艾斗士”之称的中国医生高耀洁在纽约曼哈顿上城家中去世,享年96岁。
于民众而言,宁夏的胡雷,河南的高耀洁,都是斗士,是英雄。

于有些人而言,他们更希望,这个地方,多一些像胡雷这样自发献爱心身残志坚捐款百万的“良善民众”,而少一些高耀洁这样自揭伤疤曝光社会阴暗和人性险恶的“硬骨刺头”。
都想他人奉献,都怕自己牺牲。
我只希望,高耀洁老人走后,我们这片土地上最后一篇狂人日记,也能到此为止。
谨以此文,献给无产阶级的无名斗士,高耀洁。
参考文献:

《防艾--靠77岁老人?》· 搜狐新闻 · 2003-07-09
三联生活周刊:人道主义者高耀洁》· 2003-12-25
高耀洁忆被吴仪接见往事:比乡镇干部更易接近》· 凤凰网资讯 · 2008-03-09
《高耀洁:我想画一个句号  文/黄泓翔》· 2013-04-16
《访谈丨曾子墨对话中国的“德兰修女”高耀洁》· 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2015-04-05
《朱学勤:记好医生高耀洁》· 2015-04-07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