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房住不炒不可能轻易改变。这就是香港“八万五计划留给大陆的残酷教训。

2016-2018年,笔者因工作原因,多次前往香港出差,对香港的房价高涨颇为震惊。与香港的年轻同事和朋友交流,当地年轻人对当地房价高企和房租高昂的情景也极为怨恨,社会矛盾可以说是极其尖锐,在几位当地年轻同事的愤恨声中,当时我就觉得香港地区的社会风暴怕是难以避免。
实际上,香港的房价问题并不是在回归之后才有的,早在1997年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因为中英两国的约定,限制每年的土地供应量,使得香港房价节节高升,根据黄显康博士的数据,从1994年-1997年10月,香港房价上涨了68%。在1997年的高峰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楼。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楼市高涨带来的严重民生问题和潜在社会风险,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提出了针对高房价的“八万五计划”,即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85000个,通过大量新房入市来打击房价的高涨。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香港住宅土地供应量大幅增加:1997年,香港政府拍卖了24公顷建屋用地,1998年,香港政府拍卖了9公顷住宅用地,并批处15公顷的土地作为居者有其屋计划;1999年,香港政府批出32公顷土地作为住宅用地。

随着首批八万五计划兴建的房屋涌入香港房地产市场,再叠加科网泡沫的破灭,香港楼市开始进一步出现暴跌。1998年底,香港楼市价格相比最高峰暴跌了一半,到了1999年反弹了两成,到了2000年又再次暴跌,等到了2003年8月香港楼市谷底的时候,香港楼价已经普遍下跌了70%以上。
此种跌幅充分证明,哪怕是在香港这样的地区,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大影响力。
然而,房价的暴跌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反对浪潮。由于香港大多数所谓的有产阶级都是通过物业抵押申请按揭贷款,向银行借取相当于楼价七成的按揭来购买房屋。房价上涨的时候,这些有产阶级财富不断上升,生活越来越好好,但楼价一旦开始暴跌至低于负债,这些人就会沦为负翁。

很多香港有产阶级在八万五计划中损失惨重,几十年的财富沦为乌有,而银行也可能被迫承受坏账的风险。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资料显示,香港负资产问题最为严重的2003年6月,当时有105697宗负资产按揭,占所有按揭的22%,涉及金额1650亿港币。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开始疯狂攻击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时事评论员嘲讽道:“马克思发明了无产阶级,董建华则制造了负资产阶级。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爆发了反对八万五计划的舆论浪潮,等到2002年11月,香港政府被迫向地产经济妥协,放弃了八万五计划,转而开始推出了所谓的“孙九招”(香港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杨)——公开取消拍卖住宅用地一年,结束居民居屋兴建计划。
最终,香港每年兴建住房从八万五千以上急跌到2010年的不足20000。

香港房价从此掀起了新一轮更加猛烈的暴涨,直至完全失控,香港社会矛盾和代际矛盾空前尖锐,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动荡风险也开始累积。
到了2014年11月,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不禁承认,“以今天香港的房价,年轻人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2015年7月,香港高级官员叶刘淑仪感叹,“房价从此好像脱缰野马,一直上升,年轻人可能几十年都买不起楼.....”
香港的历史经验表明,地产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香港版房住不炒的失败,不仅仅是香港地产经济改革的失败,乃是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失败,就像2014年7月香港暴乱年轻人所愤怒抨击的那样:如果当年坚持推行八万五计划,香港便不会有今天的困局(2014年之后的多次大规模暴乱)(2014年11月12日《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所以,与曾经的香港八万五计划一样,房住不炒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地产经济政策,而是一个国家迈向稳定和发展的战略底线。无论遇到何等的挑战,都不会轻易改变。尤其是香港“房住不炒”失败及严重后果如此明显的情况下,这一点将更是如此。
参考链接:《“房住不炒”为何不会变?》2019年7月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