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网络上将孩子称呼为「吞金兽」,其含义不言而喻。主要是因为养一个孩子的代价很大,尤其是金钱方面,给他们报的兴趣班花销简直如流水...当我们还把兴趣班停留在篮球、足球这些体育项目上,美国妈妈又在给孩子报哪些兴趣班呢?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From 阅读第一
微信号:Readfirst
指针指向下午4:35,游泳课5点开始,我还有25分钟的时间。

这意味着把儿子从课后班(after school)接出来后,我们一路上必须:不上厕所、不乱跑乱跳磕磕绊绊、不遇到所有红灯、在更衣室顺利换好泳衣,才能在5点准时参加游泳课。
最终,儿子在游泳课开始前一分钟站到了教练身旁,而我则是坐在观众席上像武林高手那样运气调息深呼吸几口,让身心恢复平稳。
想到今天是周二,这才是儿子的第二个兴趣班,接下来的一周还有好几个类似的“大工程”等着我和老公来回奔波、争分夺秒,我就有点崩溃。
在国内,家长们让孩子一心搞成绩就行;但在美国,除了学习成绩,参与的公共活动、特长也是升学考量的重要一环。
公共活动也许可以“临时抱佛脚”,但特长可是日积月累用时间和钞票堆出来的。所以,华裔家长们有意或被动地开启了学术、体育,双管齐下的推娃策略。
01.
想要成为“潜水艇”父母
我家老大今年7岁,读二年级,目前有五个兴趣班,分别是国际象棋、游泳、足球、西班牙语和跆拳道。
虽然我们知道特长对孩子申学颇有助益,但我和老公未想过以后儿子要靠体育或某项特长升学。
我盘了盘那些对申请大学上大分的项目:橄榄球和篮球咱没有身体优势、田径项目咱缺少爆发力、相对适宜的网球和高尔夫球太贵供不起、至于滑冰已经被亚裔卷成了麻花,况且儿子没有丝毫兴趣。
这些加分的项目,你要达到州甚至是国家级别才有含金量。我和老公有自知之明,没有像陈巍、周知方、谷爱凌的家长们的能力和魄力。
所以,我们让孩子参加这些兴趣班的初衷很单纯:孩子负责兴趣和尝试,我们负责提供机会,至于结果,不问不求。
于是,当儿子看到院子里的孩子在踢足球,他也想一起玩时,我们答应了;
当他的好友开始学国际象棋时,他也想凑热闹一起,我们答应了;
当他看到泳池里,同学自由嬉戏玩耍时,他说也想要那份不怕水的自由,我们答应了;
转入新学校后,他看到学校课后班提供跆拳道课程,穿着白色的跆拳道服好威武,说自己要玩,我们答应了;
只有西班牙语课,是我主动提了一句,你要不要学,因为学校里有不少同学是说西班牙语的,你会一点,方便沟通。儿子想了三秒,也爽快地接受了。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大概课堂之外、与书本作业无关的任何事物都是新鲜、好玩的,他都想掺和一脚,来者不拒。
而想要做“潜水艇”父母的我们,希望自己能像潜水艇一样潜伏在水底,默默对儿女提供支持,不必对他们的选择多加干涉。所以,当儿子同时凑齐了五门兴趣班时,我和老公没有一丝迟疑,只要他愿意、我们就甘为孺子牛。
就这样,儿子一周七天,除去周三放学后和周日是空闲的,平时都被兴趣班填满。
西班牙语和跆拳道还算省事,可以放学后直接在学校学,省了我们来回接送奔波。可就算是只有三项兴趣班的接送和陪同(其中足球还有两次,周中训练、周末比赛),这些工作量对于家有俩娃、无外力支援的我们也是超载负荷。
02.
日常写照:
争分夺秒、疲于奔命
自从开始运行这五个兴趣班后,我和老公的日常写照就八个字:争分夺秒、疲于奔命。
一个典型的周四,我们全家通常是这样度过的:
五点钟儿子从课后班学完西班牙语后,我秒速接到他,大步穿过马路。
在那里,老公和女儿正等着我们。
碰面后,我俩火速交接,他把刚从daycare接到的女儿交给我,我把儿子和他的足球装备交给他。
塞进车后,我回家带女儿开始“轮二班”,他“换岗加班”带着儿子去参加足球训练,训练场地距此有20分钟的车程。
这套流程是我俩几次试错后,得出的效率最高的一套方案。饶是如此,就算父子俩一路绿灯顺利赶过去,还是会迟到五分钟。
过一天、一周这样的生活可能无妨,但一年365天几乎每周四都如此。
晚上八点,孩子们玩了一天的疲惫洗漱完毕睡下后,我们两个工作了一天后无缝切换成保姆和司机的中年人,获得的不是刷手机的短暂自由,而是两具倒头就睡的残躯。
时间并不总像海绵里的水,总有挤不出来的时候。那块干涸的海绵,像极了被工作、生活、家务、育儿层层盘剥的中年人。
当孩子的兴趣班蚕食了你原本就所剩无几的时间时,咬牙坚持绷紧的那根弦断裂是迟早的事。

和时间一样挤不出来的还有家里的资金。
与我们的筋疲力尽截然相反,儿子尝鲜的劲头生机勃勃。他对画画一直很感兴趣,碰到自己想画的东西,这个顽皮的男童能坐定四十分钟专注画完,儿子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要学画画的想法,我们要不要支持?最近,不知道他们音乐课学了什么,他又喊了几次想学竖笛,我们要不要入坑?
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可能就像老板画饼一样,张口就来;但想要促成新项目立项、让它落地、推进它的进度需要的是我和老公这两个雇员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家里的财政——所谓的“调整”,对家里没矿的我们无非就是进一步压缩自己的开销罢了。
家长这种“无条件的付出”和孩子“心血来潮的想学”所产生的矛盾,久而久之也会把自己搞崩溃:选择付出,自己方方面面都力不从心;选择不付出,就怕自己一不小心阻拦了下一代的探索,耽误了成才。
03.
说好了要佛系
还是冒出了“功利心”
与很多为孩子兴趣班在路上奔波、耗时氪金的家长一样,我们在这些兴趣班上的付出纯粹是基于尊重孩子的选择,想让他童年的快乐多样化一些。
所以,关于兴趣班的收获我们很早就给自己做了心理建设:投入深湖的石子,做好了听不见响的准备。
可我发现,即使规劝自己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兴趣班,付出久了后还是很容易产生功利心。
当自己的功利心遇到孩子的“不用心”后,比如,足球踢了两年看到儿子喜欢在场外拔草多于在场上奔跑时;学国际象棋三个月,但课后他从来不会主动下棋时,爹妈的崩溃很容易被触发。你会忍不住问自己:这些付出有必要吗?
孩子会斩钉截铁告诉你这些项目他都喜欢。但明显他的付出是那么的吝啬、喜欢是那么的“浅薄”,与你的期待大为不符。
更崩溃的是,当你看到周围那些鸡娃、推藤的家长要么已经早早给孩子报了一堆与学业相关的辅导课,在弯道超车;要么已经选好了赛道目标明确地专攻某一项技能时,我们却把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仅从升学和未来是否借此谋生的角度来衡量),那种劲儿没有用在刀刃上、自己和外界背道而驰的违和感会阵阵袭来。
我知道的几个在孩子特长上下功夫的华人家长:
有的能够周末两天陪孩子跑两个城市参加冰球比赛;
有的知晓花样滑冰和国际象棋对申请有帮助时,砸钱学了几年,然后得知风向变了,开始流行高尔夫和击剑,义无反顾投身其中的。
和这些目标明确的家长相比,我们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看上去好像太过自由和儿戏。
都说养孩子对多数家长来说就是一桩亏本生意,你的付出和获得难成正比。自己做好了亏本的准备、也明白孩子的快乐不是按着计算器能衡量的,但爱和“计较”皆为本能、付出和期待总难分割。
04.
亲子关系中,
不要让爱成为自我剥削
现阶段周旋于孩子的五个兴趣班之间,我和老公的精力和心情都有了走低的迹象,他疲惫不堪、我情绪欠佳。
育儿是父母一生的功课,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重点,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始终情绪高涨,但还是期望自己能用稳定的状态地去面对当下的生活、孩子的成长。
而且我发现,在教育这件事上,多多未必益善,有时可能会本末倒置。就像我们给儿子报名足球训练,本意是让他强身健体,但他每周四晚踢完足球后的晚餐是快餐店的汉堡和薯条这些垃圾食品,这是有违我们让他参加这项活动的初衷的。
我知道是时候该做出调整了。

调整的第一项就是大人学习做减法、孩子学习做取舍。
我和老公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工作安排、体力储值,拿出自己能承受的那部分留给儿子的兴趣班。
然后坦诚告诉儿子,现在这样的安排可能他觉得挺开心,但很抱歉爸妈无法继续维持这份开心,在你现有的五个兴趣班和继而想学的画画、长笛中,我们只能支持你三个项目,请他认真考虑后做出选择。
儿子一开始当然很抗拒,但从他的付出中我明白这种抗拒并非真有多热爱,而是人不喜欢改变的惯性作祟。所以,我们正在教他如何结合自己的喜好、优劣势、以及父母的时间安排做出取舍,选择自己最终要保留的三个兴趣班。
身为父母,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愿望——尤其是这些愿望对孩子本身并无坏处时——是痛苦的,但通过这一遭,我也明白了对孩子的尊重和支持要量力而行。为了“托举”孩子而过度消耗自己的人生,不是以爱之名的无私奉献,而是自我剥削。带着这般状态去履行为人父母这项终身契约时,是难以为继的。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