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哈顿中心的世界金融广场,俯瞰哈德逊河的钢栏杆上,刻着诗人 Frank O'Hara 的一句著名的诗:

一个人永远不需要离开纽约,来获得他想要的全部绿荫——我甚至不能享受一片绿叶,除非知道附近就有地铁站——或者唱片店,又或者其他标志,那些让人不会全然对生活感到失望的地方。

诗中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性和现代性:恰到好处的自由,随处可得的物质和心灵慰藉,像“从超市里取下一包薯片一样”挑选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是过去数十年间,像纽约这样的现代大都市为我们书写的当代生活寓言。包容、多元,乃至那种“恰到好处的冷漠”都成了某种理想中巨型城市的指标。
但即使是被无数诗人、导演、作家和普通人歌颂的纽约,也并不是完美的城市。
即使像 Monocle 一样,通过严谨的数据、实地探访来选出每年全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依然不能让所有居住其中的人满意。
即使请来世界上最权威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学者,也很难对“理想的城市”给出标准的回答——也许咖啡店、公园和骑行友好的街道是“社交网络上可见”的加分项,但能提供公众教育的博物馆、供户外工作者休憩的避风港、得到环保认证的大型建筑同样重要。
对“理想的城市生活”的探究,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更好的生活”的一次次追问。
从 2020 年开始,三联人文城市开始试着对“什么是理想的城市”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是“重建联结”,2022 年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季的主题则是“跨越边界”;而刚刚结束的 2023 年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则是“流动的公共”
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三联在过去的三年中观看城市生活的一种视角,奖项则把关于“人文城市”的思考落在了过去三年间落成的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之中——
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邀请了 65 位城市、建筑和人文领域的代表,针对公共空间奖、建筑贡献奖、社区营造奖、生态友好奖、城市创新奖五个子奖项进行提名;又经由 10 位建筑界专家组成的初审团投票、7 位终审团评委实地考察,历时将近半年才最终出炉。
借这样的机会,我们试着从具体的、细微的城市角落出发,如何改善乃至重塑一种新的城市生活——不只是建筑师、规划师图纸上的城市,更是数以万计普通人能够参与的“公共性”。
在一年的末尾,我们为你解读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中令人振奋、充满新意的城市更新趋势,也许能让即将迎来的新年变得更值得期待一些。
“公共空间”,不只属于白领
也属于那些社交网络上“看不见的人”
在经过过去的三年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渴望达到了顶峰:不只是希望拥有一个物理意义上能够聚会、见面和户外运动的场所,情感上的连接也变得尤为重要。
某种意义上,社交网络把我们的视野分割成一个个同温层,但在真实的城市生活中,那些平常不可见的“他者”同样需要城市提供的服务和包容。
譬如,本届入围公共空间奖的苏州河驿站,位于上海普陀区武宁路桥下方:原本桥洞下的“消极空间”,在改造后拥有了卫生间、休息室、小展厅、小花园……桥下驿站建成后,在附近居住的中老年居民会和年轻人一起在此休憩,城市中的爱好社团也会选择这里做分享会和沙龙。
苏州河驿站
项目地点:上海市普陀区

建成时间:2021 年 7 月
项目设计:致正建筑工作室
2020 至 2021 年陆续建成的苏州河普陀段三座驿站,采用了模块式、组件化的空间构型方式。自 2017 年起,致正建筑工作室持续在上海的景观基础设施型公共空间更新项目中设计市民服务驿站。驿站虽小,但是却连接了社区、各个阶层的市民交往及其日常生活。
在 2022 年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桥下驿站还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快递骑手们的露营点。桥下咖啡店主在关店前,特意把驿站室内外的灯光全部打开,让这里在特殊时期内成为了公共空间的一个“紧急出口”
与之类似的是广东顺德的黄涌市集:黄涌村在工业化的急速变革中,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农耕聚落形态,村落中如宗祠这样的乡村公共空间逐渐衰落。
处于村庄地理中心的黄涌市集在改造后,通过建筑重塑了一个积极的、拥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为村民和外来务工者提供了一个能够聚集、交流的场所。
黄涌市集
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建成时间:2021 年 10 月
项目设计:多重建筑
多重建筑运用当地成熟的工业化建造体系,营造出一个具有高度标识性和开放度的拱棚。建筑师希望通过赋予这种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工业结构一种纪念性的尺度和经典姿态,能使其从周边常见的街道背景中浮现出来。
​另一个入围的公共空间项目,同样发生在苏州河,但却面向的是不同层面的公共:让城市的历史与当下和谐并存。
与北京的亮马河类似,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曾经是市井生活的枢纽,却一度因为严重污染,变成黑臭河道。
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外滩段
苏州河外滩段改造前后对比
项目地点:上海市黄浦区
建成时间:2021 年 6 月
项目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交水运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位于上海市苏州河黄浦区段江河交界处,占据“最中心”区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浓度。设计方通过路径梳理、新老叠合、空间创新、地形重塑、功能开放体验,激发日常性的滨水生活。
改造项目建筑师在三联人文城市的访谈中曾提到,要建设一个这样的综合治理项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治理:防汛墙需要水务部门同意,观景平台也需要水工设施认可,改造划船俱乐部甚至需要把改造方案先报送给文物局……
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市民们来说,城市空间并不是由这样的“责权分界线”划分而成的,他们感受到的是整体改善后优美的环境——这是构造一个好的公共空间背后需要默默完成的努力。
/
现代的城市生活
不一定要离自然更远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报道过许多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案例:对现代的都市生活来说,“绿色建筑”不再只是修复旧建筑,或是在丛林、山野中打造远离人烟的生态小屋。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能否让居民与自然的距离更近” 是更重要的课题。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目前人类与自然区域的平均距离是 9.7 公里,比 2000 年增加了 7% 。
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生态友好奖,颁给了“福道”——福州城市森林步道。这条步道环线总长 19 公里,一共有十个入口。为了适应多变的地形和山势,整个项目采用的是超长全钢结构,尊重了山林的自然生态,打破了曾经开山填路破坏大、污染山火风险大的建筑模式。
更重要的是,它把原先并不对福州居民开放的金牛山,纳入了生活的步行可达范围之内。
“福道”——福州城市森林步道
项目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金牛山
建成时间:2021 年 12 月 30 日(全线贯通时间)
项目设计: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LOOK Architects Pte Ltd
“福道”东北向衔接左海公园绿道,西南向衔接蜀江绿道,步道沿金牛山山脊,还串联了梅峰山地公园、金牛山体育公园等多个公园节点,及七座地标性服务建筑物和两座特色景观桥。
想建成这样拥有巨大影响力和辐射效应的生态建筑项目,在我们的想象中,往往需要更高级别的规划和资金支持。但在入围项目中,还见到了一个“没有建筑师”的野生项目:“山下美术馆”。
“山下美术馆”并不是美术馆,而是种植杨梅的大棚。这里的“设计师”,是在村里种了几十年杨梅的林家父子,他们没有图纸,花费五年时间,依据山势,盖出了这座覆盖了半个山丘的建筑。
杨梅的种植受天气影响很大,因而搭建大棚是增加和稳定产量的必然选择。虽然整个大棚建筑群是无心插柳的成果,却拥有了自然的粗砺美感——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真正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生态建筑”
山下美术馆”——林家杨梅大棚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建成时间:2022 年 12 月
项目设计:林才法、林灵
每个大棚看似一个独立个体,又紧密相连、错落叠加,大棚之间的高度和连接方式有所差异,给人形成了既单调又丰富的错落感。林家杨梅大棚在网络上走红之后,引来许多建筑界人士前来打卡,其中一位建筑师评价:“这是我见过最自然的建筑,真正意义上的依山而建,没有设计,超越了设计。”
/
有形的建筑,无形的社区
颁奖典礼上,同样也有那些“非建筑类”的奖项:社区营造奖和城市创新奖。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更贴近“人文”定义的事件,虽然无形,却能留下深远的影响,并且得以介入那些更加富有时效性、更加细微、更加具体的公共事件。
即使城市中的许多“支点”是由建筑和街道构成的,但城市褶皱里那些难以言说和概括的“生活气息”,往往是关系和社群的总和。
入围社区营造奖的 DNA 数字游民公社,就记录下了当下社会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已能够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全球移动”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与此同时,不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居所带来的孤立感又成为了新的课题。
浙江安吉的 DNA 数字游民公社是国内第一个服务数字游民的园区,依照“Co-working”和“Co-living”的需求而建设。从试运营开始,这里吸引了 700 多名年轻人前来工作生活,举办了 500 多场活动,而“游民”们的平均居留时间,也达到了三个月。
DNA 数字游民公社
项目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建成时间:2021 年 12 月
项目设计:上海爱家集团产品部、成都美澳比尚
DNA 数字游民公社由一间废弃的竹木加工厂改造而成,主体建筑是原来的老厂房,里面设置了共享办公和宿舍区,配备了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除此之外,这里是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地,在数字游民公社形成的多样文化氛围,也推动了白茶在地文化的传播。
而城市创新奖的最终得主,是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它是国内首个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而整个艺术节的志愿者团队,全部是本地的年轻人。
从 2022 年 11 月到 2023 年 2 月,来自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34 位(组)艺术家在西樵镇,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讲述南海的故事——用当代艺术的创作激活本土文化和回忆,这是他们与“大地”对话的方式。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建成时间:2022 年 11 月
项目主办方: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
项目策展:HUBART(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主会场在西樵镇全域 176 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实现全域式、全景式艺术覆盖。除了来自 15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在地创作之外,音乐家、美食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工作者也跨界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获奖项目代表孙倩在感言中说:“当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出大城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动的公共。”
在这场关于城市、建筑和人的盛大典礼中,突然想起十年前,《模拟城市》(SimCity)发行时,曾经被无数玩家投诉的一件事,是游戏开发者们坚持“这必须是一款多人在线协作经营的游戏”
即使当时的服务器常常无法承载多人同时在线带来的流量,他们也并没有顺应玩家的意见推出单机离线版本,于是游戏的热度很快被后来居上的《城市·天际线》(Cities: Skyline)取代。
据报道,当时的总设计师 Stone Librande 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贴着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人,而不是建筑。”
这条模拟经营游戏开发者的座右铭,在当下依然无比契合我们对“理想的城市”的看法:摩天大楼和立交桥固然重要,但那些生活于此的具体的人和关系,更加值得被珍视和衡量。
而在这场“城市游戏”中,“多人在线协作运营”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靠对话和“流动的公共”一点点打磨出的城市,才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理想的归处。
点击查看完整入围和获奖名单
执行:
Lili  
版式:
Lili

把咖啡馆开到北京菜市场,Grid 和青山周平却想让你“罚站”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见个面吧
慢时尚,请问怎么才能慢下来?
不像巴黎不像纽约不像首尔,北京的街区更新只像北京自己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