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2023年8月14日 直播“对话周璐”)
俞敏洪:大家好!今天我邀请对谈的是周璐老师。周璐老师是一位专门研究青少年阅读教育的老师和专家,而且出版过好几本有关阅读教育和阅读成长的书籍,《阅读教育: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本。而且她培养孩子的时候身体力行,不断让阅读结合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通过阅读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包括知识问题、青春期的问题、跟人打交道的问题等等。
我以前做分享的时候总会强调,一个孩子喜欢阅读比他能否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成绩好坏更加重要。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说,很多家长会疑问,我的孩子如果成绩不那么好,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高中,孩子一辈子的前途就会受影响,但我觉得周璐老师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比较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在我观察的案例中,凡是能培养好孩子的家长,后半辈子都能享受幸福、安宁、愉快的生活,把孩子培养得乱七八糟的家长,后半辈子一定会被反噬,孩子用他所养成的坏习惯或者更为严重的问题,反过来让家长痛不欲生。然而在中国,后者其实很多,如果用极端的视角来看,中国有一半的父母是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希望培养好孩子,最后却把孩子推向了毁掉的道路上。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探讨关于教育的话题。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阅读教育: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
俞敏洪:周璐老师好,你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周璐:各位朋友好!我是周璐,一位青少年阅读教育的研究者,也是一位实践者,我用阅读教育的方式教育了我的女儿,后来也帮助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用阅读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先行者。
在此之前,我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后E视野》的主编,后来也在中信出版集团任中信书院的副总。我作为媒体人还算做得比较成功,因为我曾经采访过全球很多的大咖,比如我曾经去美国专访过比尔盖茨先生、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也曾经去俄罗斯专访过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先生,在国内曾经专访过林毅夫老师、柳传志先生等等。
为什么会走上青少年阅读教育这条道路呢?也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当时我在中信出版集团工作,有一次我和总编辑潘总聊起来,我说中信出版很多好书,我就用这些书教育我的女儿,经常和她一起阅读、分享,因此,我女儿小时候没上过任何作文辅导班,但她的语文成绩特别突出,而且各科的成绩都发展得非常好、非常均衡,我说我就是用阅读的方式在教育女儿。潘总马上说,你这个特别好,你得赶紧写本书,用阅读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优质的教育理念。我说潘总我从来没写过书,她说你试一试,你自己也是主编,也有多年媒体经验,可以试试,我就试着写了第一本《我用阅读教育孩子》。非常有幸,当时俞老师也给这本书做了推荐。没想到这本书出来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而且阅读教育理念得到了中国家长、老师们广泛的认可。那本书出版三年以来,被连续加印了14次,这是中信出版社都没想到的。在这之后,我又到全国各地做了很多场线上和线下讲座,向大家普及阅读教育的理念,也有很多地方让我做线上线下的课程,慢慢我的专职工作就开始往这方面转了,我觉得自己也卓有成就。
俞敏洪:你那时候差不多40岁左右,才发现自己人生的真正方向。原来的方向是资深媒体人,做过副总、主编,但这只是为现在这件事情做充分的准备而已。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探索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的道路上前进,直到找到了那件事情,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对于青少年阅读教育,你现在是全力以赴在投入?
周璐:全力以赴。
俞敏洪:你生孩子之前,自己喜欢阅读吗?在你小时候有阅读环境吗?
周璐:非常喜欢阅读,可以说我是一个重度阅读爱好者。一方面来自我的家庭,我算是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我父母也非常爱阅读,家里有一面大书柜,那里面所有的书我父母都对我无条件开放。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读父母读的那些书,比如《红楼梦》《高山下的花环》《第二次握手》等等,那批改革开放后的文学非常精彩,我就受到了文学的启蒙。
俞敏洪:所以不光是你女儿在阅读中成长为出色的青少年,你自己的成长环境就是以书为伴的。对于你来说,在阅读的环境中长大,对你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影响?
周璐:读书成为了我每天必然要做的一件事情,就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阅读就是我自身特别热爱的事情,如果三天不读书,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事事,感到心里发慌。而且我小学读的是重庆市最优质的小学,又上了一个全国实验班,那个实验班最大的一个实验就是我们那时候没有课外作业,老师布置的语文课外作业就是让我们每周读一本书,三四年级的时候让我们抄书、背书,五六年级以后让每个同学上台做阅读演讲,讲一讲你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感悟、体会。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我觉得我们班上每个同学都成为了终身的阅读爱好者。
俞敏洪:这和老师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那你觉得一个喜欢阅读的妈妈,对她的后代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影响?
周璐:首先我觉得在阅读当中,我能够找到自我内心的那份安宁、愉悦和平静。我现在还保持睡前半个小时的阅读习惯,所以每天晚上当我拧开台灯,打开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进入书中的美好世界时,我觉得是一天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光。所以,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修复自我、疗愈自我的方式。长期的阅读,也会让我的情绪相对稳定,那我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会有特别良好的情绪。
其次,因为我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阅读,阅读是我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当我有了女儿之后,我自然而然想到用阅读陪伴她成长,和她渡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所以,我从小就带着她亲子共读,长大一点我们就做家庭共读。那时候我们可能不在一个时空里阅读,但我们常常互相推荐好书,她经常把她读的一些好书、看的一些电影与我分享、讨论、交流,由此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我和孩子之间有了共同的精神世界。
俞敏洪:和孩子之间就没有隔阂了。
周璐:是的,我们两代人之间能够像朋友一样交流和分享,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我们都认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要像苏东坡那样豁达、乐观,要学会在人生的低谷时学会自得其乐、开怀大笑,我们都在阅读中收益良多。
另一方面,阅读对妈妈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够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自我的认知,这样我们才能始终跟孩子在同一个思想频道上,才能不至于落伍。能听得懂他的语言,才能和他一起同频生长,我觉得这是阅读带给我们两代人之间最重要的意义。
俞敏洪:那你爱人喜欢阅读吗?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也带来了阅读的影响,还是带来了其他的一些影响?
周璐:他也喜欢阅读,但关于阅读的影响,还是我带给孩子更多一些,因为他长期出差,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少一些,更多的时候是我和我女儿在一起阅读,渡过美好时光。
俞敏洪:你女儿是一个比较积极乐观的人,她爸爸肯定也对她产生过一些影响,你认为一个爸爸,对自己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什么样的爸爸才能算是合格的爸爸?
周璐:我觉得爸爸和女儿在一起,更多是性格上的影响,比如爸爸自己热爱阅读,而且正直、善良、豁达、有很宽广的胸怀,这对孩子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我觉得爸爸妈妈应该一起带着孩子多去行走,一起看世界,就像您说的,把阅读和行走做深度的结合。
俞敏洪:你们每年都带着孩子去旅行吗?
周璐:每年都去,寒假、暑假都去。
俞敏洪:你觉得在行走中,孩子能学到什么?
周璐:首先,我们能在行走中看到世界的美妙之处,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见识,也拓展他们的胸怀。另一方面,我特别赞成您在书里提到的那种方式,行走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到处旅行,打个卡、照个相、吃喝玩乐,我们一定要把阅读和行走做一个深度结合。比如去年我们去甘肃敦煌,我们会在出发前先看几集敦煌的纪录片,还看了樊锦诗先生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样我们提前就对敦煌有了特别理性的认识,再去看敦煌的时候,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俞敏洪:做足功课再上路,这和我的旅行方式也很像。从我孩子大概5岁左右有记忆开始,我就会带他们去旅行,不是到海边度假,而是到这种有文化历史的地方去。在出发前,我和孩子都会先做一些功课,到了以后可以互讲,孩子给我讲他对这个地方的了解,我也可以对孩子讲我对这个地方的了解,旁边还会请专业导游给我们补充更多信息。所以,每次旅行都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家庭之间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好,我的两个孩子,姐姐和弟弟后来形成的亲密关系基本是在旅行中建立起来的,他们小时候可都是打打闹闹的;第二,能让孩子感知这个世界,知道这个世界的广阔和深厚。
周璐:是的,我们还会在每次旅行之后写点东西,做一个相册,写一个手账本之类的。
俞敏洪:这个特别重要,对于这些旅行经历、人生经历,记录与不记录、反思与不反思,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和状态,我也有这个习惯,会把自己生命中的东西记录下来。你的孩子后来也学会了这样的记录,你自己也记录吗?
周璐:也有。不瞒您说,每到一个地方,我女儿就会产生很多灵感,比如到海边的时候,她就会写诗。
俞敏洪:你在书中附了一首,我看她写的非常棒。
周璐:《青春聚散别离》,是我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写的一首诗。
俞敏洪:“我们像天空中潇洒的白云,相似相知相离,短短的一瞬间,却包含了所有的情谊。六年前那个迷茫的夏至,绿荫草地上那场奇妙的邂逅,让我遇见了你们,那是一种神奇缘分,就像黑夜过后的白昼,那颗缓缓升降的启明星,明亮而清晰地照亮了你们的脸庞。”
这首诗比较长,我只读了前两段,但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就能写这么好的诗,说明她的写作功底和想象力已经相当丰富了,这肯定和她从小阅读、行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各位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让孩子多读书,多带孩子出来旅行,尤其在孩子18岁之前,更加重要是在12岁之前,即小学阶段带孩子去旅行特别重要,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社交圈了。我两个孩子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岁了,他们还是非常愿意每年跟我一起去旅行,这就非常难得。
俞敏洪: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写作和表达都非常重要,我们先从阅读聊起。孩子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孩子识字之前,你是怎样让孩子阅读的?
周璐:在识字之前,我更多会带着孩子做亲子共读,每天晚上8点到8点半的固定时光,我们就来到家庭图书馆,捧起一本好书,我给她读,她认真听,她也经常会打断我,跟我分享一些问题。
俞敏洪:也会给她买一些绘本,让她自己翻,是吧?
周璐:对,绘本也有。那时候她喜欢听我读全字书,包括那时候她就开始听《红楼梦》。
俞敏洪:5岁就开始听《红楼梦》?
周璐:那时候她刚好看了87版的《红楼梦》,她非常喜欢林黛玉,我就给她放了一些宝黛初相见、林黛玉葬花这样的经典剧集,她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原版的《红楼梦》读起来比较费劲,我当时就选择读比较浅显的青少版《红楼梦》给她听,她很喜欢。
俞敏洪:从亲子共读到最后孩子自己独立阅读,这里面有两个步骤,第一是孩子要自己开始认字,第二就是认字以后孩子开始慢慢地阅读。你女儿的认字过程是在上学后完成的,还是在你们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慢慢完成的?
周璐:那时候我并不着急教她认字,我觉得那几百个字,她迟早都能认识,可能是她上小学以后的任务,我不想在她幼儿园的时候就给她那么大的压力。对我来说,用书本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她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她对阅读产生兴趣,让阅读成为习惯,这件事更重要。
俞敏洪:当然,读多了以后,她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奇妙的世界,尤其是儿童读的书,里面都是童话、神话、大自然,不是枯燥的文本,也不是枯燥的要背诵的教科书。孩子通过听故事,到逐渐转化为自己的阅读,再到心目中打开一个她用任何其他东西都找不到的世界,因为看视频、电视剧,都是会有框架和边界的,但听故事或者自己阅读,这个是没有边界的。你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能读书的?
周璐:中间有一个过渡阅读阶段,大概是她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她开始学习识字,但认字还不多,那时候我给她买了很多桥梁书,书里上面是图片,下面配文字和拼音。那时候孩子已经学习拼音了,慢慢的她就会用拼音把那些文字读出来,我也鼓励她,这是你迈向独立阅读的第一步,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当时我选了一套特别好的书,叫《中国百年文学儿童经典桥梁书》,里面没有童话,也没有神话,而是那些民国大家的作品,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等等,那套书真是篇篇经典、篇篇美文。
俞敏洪:你孩子读这套书的时候大概是几年级?
周璐:小学一年级,对着拼音就能读下去。
俞敏洪:那她的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同年级的水平。
周璐:认字认得不多,主要是靠拼音阅读,有时候我也给她读,慢慢地扶着孩子的手,让她慢慢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那时候她就对更高层次的阅读产生了兴趣,到她二年级完成了几千字的识字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独立阅读阶段。
俞敏洪:她到了一定阶段,比如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你是怎么保持你女儿阅读的兴趣和爱好的?因为中国现在表面上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背后大家都在靠考试做筛选,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如果孩子学不好就进不了好初中,到了初中,如果不能好好学习就进不了好高中。这些考试把家长、孩子压得喘不过气,老师们也会为了让学生去到好的初中、高中,给学生加量加压,这时候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会放在课程上。这时候该怎么保持孩子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呢?
周璐:我有一个观点,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很多家长也提过这个问题,说孩子看那么多课外书会不会耽误学习?其实这个想法特别不正确。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教育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是他的原话。其实我很赞同家长们在孩子们小时候不要太在意他们一时的成绩,尤其是小学阶段,有时候孩子取得了高分,也可能是刷题刷出来的假象。《人民日报》上有一句话,“初中时候掉下来的学习成绩,可能就是小学时候欠下来的阅读账。”如果孩子们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优质阅读的浸润、滋养,到了初中,他的成长就失去了动力。我女儿小时候的数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还强调,一定要让孩子们做好阅读,我就问,你是数学老师,为什么会强调这件事?她说,现在的数学阅读题都是一道阅读理解题,都是200字以上,如果孩子连题都读不懂,肯定也解不出来。
俞敏洪:很多家长不太理解阅读力就是学习力,觉得我的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阅读,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其实我认为所谓阅读力和学习力的关系是这样的,阅读力是更加长效的,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听故事,认字以后开始读故事,在所有他读的书中已经包含了千门万类的知识,所以他的知识理解力就会不断提升,加上小时候就培养他的写作力、表达力、理解力、阅读力,速度又快,理解又正确,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即使面对课程压力,他也不用在某些课程上花太多力气,比如语文课,因为他的水平已经非常好了,当然也包括初中的历史、地理等等。所以,他反而会把时间节省出来,让孩子专注于那些他觉得比较难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需要逻辑思维和数理思维的课程。通过阅读给后面的学习让路,孩子们再也不需要对每门功课都花那么多精力,而是有重点的去攻一两门他觉得比较难的课程,整体发展就会比较平衡。
周璐:没错,您说的特别对。
俞敏洪:您女儿偏向文科还是理科?
周璐:她偏向文科,跟她从小阅读有关系。但她的数学也不错,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文科女生数学都弱的现象。阅读力是所有学习的基础能力,所以她理解很多事物、理解很多题都有一定的基础在,不那么困难。
俞敏洪:你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决定读什么书的?
周璐:小学三、四年级以后,有时候我带她去书店,她就自己选、自己挑。我们有一个习惯,我们喜欢行走,所以每到一个城市,我们就一定会去当地的书店打个卡,最近我们去昆明,就去看了西南联大旧址旁的书店,叫“读书人”,还买了一本《南渡北归》。这是我们多年形成的习惯,到一个书店,放手让孩子自己选书,我再帮着看一看,如果没什么问题,就让孩子自己读。
俞敏洪:培养出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父母内心会安定很多,因为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得太坏,变得好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但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阅读,如何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呢?
周璐:很多家长朋友也会问这个问题,他们还会加一句——我的孩子就想刷手机,就想玩手机游戏,就是不爱阅读,我给他买了很多书,花了很多钱,但他不爱读,怎么办?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反问这个家长朋友,我说您在孩子面前是不是也特爱刷手机,特别想追剧?每次我这样问他们的时候,家长朋友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好像是的。我说这就对了,这才是问题的根结所在。我们提倡让孩子们读好书,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家长就要做到,要自己爱上阅读,营造一个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最关键的事情。
俞敏洪:所以孩子喜不喜欢阅读的根源在父母身上,而不在孩子本人身上?
周璐:是的,是你的家庭没有这个氛围,是父母不爱阅读造成的。我特别提倡打造家庭读书仪式,一方面要建设一个家庭阅读的硬环境,一方面要营造家庭阅读的软氛围。比如把家庭电视中心替换为家庭阅读中心,把电视墙拿掉,把电视机扔了,把它打造成一面书墙,建成一个家庭图书馆,家庭的硬环境就建设好了。接下来就要营造软环境,每天晚上家长能不能抽点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各自的手机和学业,来到家庭图书馆一起读半个小时,各读各的也好,或者讨论一下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好书。
俞敏洪: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父母根本没意识到他们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行”来说,也让我想起我去坐高铁、坐飞机的时候,因为国际旅行都会飞十个小时以上,我带着两个孩子,我一定在那读书,有时候我的孩子也会玩手机,但我会跟他们说,你们可以玩手机,但能不能拿出一点时间和爸爸一样读读书?所以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出去旅行,孩子的箱子里会放两本书,我的箱子里也肯定会放两本书。他们可能表面上是为了应付我,但实际上确实还是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
“行”是作为榜样,“言”呢?则是对孩子的正向鼓励。比如有时候我们看见孩子有一些坏习惯,或者成绩不好,父母都是以居高临下的、不容孩子商量的口吻来指责孩子,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如果我们能跟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并且最后允许他有调整的时间,对他的任何改进倾向都进行正向鼓励。我曾经跟训兽员聊过,我说一个海豚怎么学会跳那么高,从那个圆圈里面钻过去?他说只有一个办法,鼓励加上给予物质刺激。海豚知道每一次穿过那个圆圈,哪怕是偶然地穿过去,都会被奖赏一条小鱼。最后在千百次训练以后,海豚就有了一种自我意识,它知道穿过那个圆圈,就能吃到一条小鱼,所以当这个圆圈一点点升高的时候,海豚也会慢慢锻炼出来、跳过去。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孩子每获得一点点小成就,家长的鼓励是无比重要的。比如我碰到一个家长,孩子数学考了30多分,家长就把孩子痛打一顿,说你下次如果不考到80分,就别回家。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接近50分呢?一个家长说的话不负责任,给孩子这么巨大的压力,孩子做不到,你真不让他回家吗?所以我说你能不能稍微改一下,孩子考30多分是一个现实,他的数学不好,你要做的是耐心跟孩子分析一下数学题到底错在哪儿?哪个地方需要爸爸妈妈给你讲一讲?下次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你下次可以考到50分,只需要提高十几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轻松的目标。如果孩子真的考到50分,就一定要给奖励,这个奖励不是给他买手机,也不是给他钱,而是拍拍他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儿子,不错,你现在能从30多分到50分,相信你未来还能进步。甚至也可以带孩子吃个麦当劳,或者给孩子做他最喜欢的菜,表示一种鼓励和奖赏。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成长,又减少了孩子的压力。而且孩子考到了50分,孩子还可能考到55分、60分、70分,每一次的进步都应该给孩子一种肯定。如果过程中孩子有反复,也应该鼓励,告诉孩子反复是正常的,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慢慢孩子的稳定度就会越来越高。所以希望我们的家长能给孩子的成长以足够的空间,同时要允许孩子波浪性的进步。
周璐:是的。
俞敏洪:你有没有遇到过你的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怎么对待?
周璐:绝对有过,这也涉及到我在书里提到的“成长合伙人”的概念,孩子过了10岁,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传统的训导式、教练式的角色,更应该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予他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进而和孩子产生合作,小到做家务,大到学业,我们能跟孩子共同制定一个目标。
俞敏洪:成长合伙人是什么概念?
周璐:我们跟孩子就学业问题可以通过商量,共同制定某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比如这段时间我们能不能先把数学提升到50分以上?家长先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孩子如果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支持,我们就提供给他,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要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对他唠唠叨叨、指手画脚。如果孩子过一段时间完成了我们定下的学习目标,那非常好,我们共同庆贺,但如果没有完成,也不要紧,我们共同找出原因,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我把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称作“成长合伙人”,就像真正的合伙人一样,我们彼此信任、尊重。
俞敏洪:合伙人概念的核心,是不是孩子和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系?
周璐:是的,我们彼此信任、尊重、产生合作,但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孩子就能比较轻松地成长,家长也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其实可能很多父母都会困惑,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跟我说话了,特别讨厌我,每天回到家把房门一关,吃饭的时候出来,吃完饭又回房间了,而且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和父母爆发激烈的冲突。很多家长也会问我,你和你女儿是怎么相处的?感觉你们俩关系还挺好的,像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说奥秘就是四个字:家庭共读。
我们长期做家庭共读,我们经常聊我们喜欢的书或者是共同看过的电影,比如《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比如聊一个她喜欢的歌星、影星,比如聊我读过的书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神交流,我和我女儿之间有特别多说不完的话,有共同的话语体系、精神世界,在沟通上无障碍,做到相互理解,都能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和孩子之间才能做到相互的信任、尊重和理解,进而产生合作。
俞敏洪:在教育的概念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管父母本身是有权威、有威严的,但父母更应该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站在朋友的角度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跟孩子交流,并且给孩子提出适当的建议,而不是成为威权式父母,我说什么你就得听着,父母永远是对的,你不听我就打你,而且说伤害孩子的话,甚至觉得自己作为父母我说你怎么了?这样就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平等概念和孩子的自尊。  
我在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体会过孩子的叛逆,我后来发现,孩子之所以不叛逆,是因为他跟父母有平等的交流。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和父母无障碍沟通,包括他们遇到的爱情困惑、学习困惑、同学关系困惑等等,他们都愿意跟父母念叨念叨。父母也不会以一种指责的态度或是训斥的态度跟孩子聊天。大家稍微想一下,一个公司的老板和员工,如果员工去跟老板聊天的时候,总是会被老板训斥,可能员工不会反抗,但从此以后,员工就会关闭对这个老板的交流通道,员工内心有很多好的想法也不会跟你说了,因为我说了也白说。
所以,做父母最难的是,一方面,要跟孩子保持平起平坐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还要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并且让孩子非常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比如我和我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会去创造一个交流场景,我不会冲到孩子的房间里,说今天我要好好跟你聊聊,或者把孩子叫到书房里,说你过来,我要跟你聊聊天,这样是不行的。我会跟我孩子说,我们一起吃完晚饭到外面散步吧,散步20分钟的过程中,话匣子就打开了,或者我会带孩子出去旅行,而且我会单独带孩子去旅行,因为父母一起带孩子旅行,孩子可能会觉得有些话能对爸爸讲,不能对妈妈讲,有些话可能能对妈妈讲,不能对爸爸讲,所以干脆就闭嘴不讲。但如果我单独带孩子旅行,他们跟我交流的机会就多很多,我两个孩子跟我单独旅行的时候,都喜欢跟我住一个房间,一起聊天。
实际上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主要来自父母本身关闭了和孩子交流的通道,但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你老公跟你孩子的交流,在青春期的时候也顺利吗?
周璐:也还顺利。我们家有一个原则,我在书里也写到了,怎么样跟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流?第一,把孩子当作成年人看待;第二,把孩子当作好朋友看待,你就知道应该如何和她聊天了。我还提出一个观点,有时候我们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老师,向他们学习。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工具,能够了解到更多新知,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比我们更快,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见识更广,在很多方面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
俞敏洪:孩子面向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有的孩子从小露出了一些特别好的特长,比如喜欢打球、喜欢音乐、喜欢美术,但父母往往会以影响学习为由,不让孩子做,结果孩子慢慢就没有特长了。所以我想问,当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特长时,应当如何鼓励孩子去发展,并且又能相对保障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
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学习,别的都不让孩子做,他们觉得只要孩子在学校里保持第一、第二、第三名,一直到高考能考上北大、清华就能成功,但往往这样的孩子到最后更容易出事。我发现凡是那些从小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不参加任何阅读,也不出去旅行,只知道学习的孩子,他们到了名牌大学以后,大部分会感觉到迷茫,因为到大学以后要自己选择人生方向,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生该怎么走。更严重的是,这些孩子因为迷茫,因为自己从小到大没有锻炼过心理建设能力,到了大学以后,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和精神紧张,即使是考到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也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问题。
周璐:您说得特别对。我认为人在年少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心中热爱,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刚做过一个《对话大咖》的活动,让孩子们去对话知名考古学家许宏、中国首位盲人作曲家代博,还有中国知名教育家孙云晓老师,我们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热爱,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代博老师虽然双目失明,但他热衷于音乐和教育事业,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许宏老师说他刚刚领退休证,但他说他的人生第二春才刚开始,接下来他要成为一个非虚构小说作家。所以,真的是热爱让他们变成纯粹,让他们的人生不断绽放,所以当时我就给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说希望你们在年少时代,就能找到你们一生的热爱,并且用一生去追随,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幸福,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
俞敏洪:一个人内心如果对某个东西有热爱,他的生命之火就一直是燃烧的。现在孩子长大以后最大的问题是,每门课的成绩都不错,但没有对一门课热爱,甚至对每门课都讨厌,他只不过是为了成绩不得不学。而在业余生活中,家长往往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热爱的东西,当然这不是指打游戏、打扑克、打麻将,而是孩子比较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画画、唱歌、某种体育运动等等,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就是鼓励他、支持他学下去,即使会部分影响他的成绩。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留下一个他愿意付出热爱的事情,和让他取得一个好成绩之间,肯定是保留热爱更重要,因为热爱是生命的燃料。
周璐:没错,是动力。
俞敏洪:一个人有了热爱的动力,是不会轻而易举精神紧张的,不会轻而易举得抑郁症,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自杀,因为他有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其实包含了两个含义,第一是热爱能使你的一生变得更充实,第二是热爱会抵消你想结束自己的念头。所以你的孩子对她所做的事情也是比较热爱吧?
周璐:对,她有一个热爱就是写小说,我尽可能支持她,比如我曾经请过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跟她聊天,给她一些指导;我还报了一个线上小说课程,跟她一起学习写小说;我还支持她竞选学校小说社社长,为她出谋划策。
俞敏洪:说不定未来中国一个年轻的女小说家就出现了。
周璐:对,我觉得孩子如果有热爱,家长一定要支持她。我给家长的建议就是,我们是帮助孩子追梦的人,孩子是追梦人,我们要帮助她追梦。
俞敏洪:梦在孩子心中,我们应该去帮助孩子实现那个梦想,而不是我们来给孩子造一个梦想,把家长心中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周璐:没错,这是最要不得的。
俞敏洪:现在一些孩子从小就沉浸在手机中,打游戏、刷短视频,天天对着电子屏幕,长大以后还有网瘾,像戒毒一样戒不掉。对于这方面,你对家长有什么样的建议?如何防范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情况,如何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周璐:首先还是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大家会发现,身边那些爱阅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都不爱玩手机,甚至很多家里都没有电视,就是沉浸在阅读的氛围里,或是会看一些好的电影,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不会那么迷恋手机。此外,很多网瘾上瘾的孩子都缺乏陪伴,他们孤独、无聊,才会迷恋上手机,但如果这些孩子有父母的好的陪伴,比如一起去户外走一走、跑一跑,一起去博物馆、图书馆,他就不会那么迷恋虚拟世界了。孩子往往还是因为孤独、无聊,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
俞敏洪:在孩子沉迷手机之前,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最重要的是尽可能陪伴孩子做一些好玩的事情,跟着孩子一起体育运动,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一起旅行,或者一起共读,这样的话,孩子对手机的沉迷就不会那么严重。但如果父母自己都24小时抱着手机,再去告诉孩子不要看手机,是肯定不起作用的。
周璐:没错,是这样。
俞敏洪:如果已经沉迷于手机,纠正起来的难度会大一点,但依然要纠正,否则孩子会越陷越深。纠正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设计孩子愿意共同参与的家庭活动,让孩子在其他活动空间产生成就感,因为产生成就感是一个人愿意坚持做一件事的最主要的动力。
周璐:特别赞同您这个观点。比如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你发现这个孩子比较爱踢球,那就让爸爸带着他多去踢球,让孩子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在蓝天下奔跑,慢慢的,孩子就不会那么迷恋手机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俞敏洪:另外,给孩子寻找一些正向的榜样也非常重要。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家长,因为孩子喜欢某个球星,这个家长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了这个球星的签字,这就给了孩子一个巨大的鼓励。孩子能看到父母的心血,觉得父母对自己特别好,后面父母再提出要求的时候,孩子就非常愿意配合。其实父母和孩子也是一个互相帮助的过程,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个好不是溺爱,不是有求必应,而是一种真正的、精神意义上互相成长的陪伴。
周璐:没错,孩子是追梦人,我们是帮助孩子追梦的人。这是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成长的礼物。
俞敏洪: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除了阅读以外,还有两大能力特别重要,一个是表达能力,一个是写作能力,我们先谈谈写作能力。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
周璐:其实培养写作能力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多写写日记。写日记是一种私人写作,孩子们会处于特别放松的状态,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布置的作文,纯粹是内心很放松的一种写作。我女儿小时候给她的日记本写了一个名字:艾丽莎,是她的好朋友,她会和艾丽莎说所有的知心话,我今天有一个高兴的事跟你说说,不高兴的事也跟你说说。周国平老师曾经说过,其实写日记是最好的提升私人写作能力的方式,这种纯属私人的精神活动,一方面锻炼我们的内心,另一方面能让我们处于特别放松的写作状态,非常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俞敏洪:但很多孩子写日记会写成流水账,今天我又做了三页作业,我爸妈又发脾气了,晚上我没吃好,昨天晚上没睡好,今天是阴天,我的心情很不好……写这种流水账对孩子的写作是没有帮助的。那怎么样能避免孩子写流水账,而是真正地能通过写日记提升写作能力?
周璐:我觉得日记不一定是天天记,如果天天记,变成了孩子的一个任务,他就会觉得烦。我们是要鼓励孩子真的有感而发,遇到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高兴也好,难过也好,总之,是你觉得内心有想说的话的时候,你再提起笔写,把日记本当成朋友,向他去倾诉。
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写日记的时候进行创意写作。现在有很漂亮的手账本,孩子们可以写手账、画画,有时候我女儿可以用一幅画来表达她一天的心情,可以画画思维导图,也可以写写她读书的感受,这是很随意的、创意性的写作,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
俞敏洪:除了这样写日记以外,您女儿还写诗歌,她是自己主动会去写,还是你一开始对她有所要求,后来变成了习惯?
周璐:绝对不要求,绝对是有感而发。这也是阅读与行走相结合的一个成果,来到一些风景优美之地,比如大海边,她就马上拿起笔想写,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她会脱口而出,我们就用手机记录下来。我在她小时候给她读过很多诗,她一岁的时候,我就把唐诗当成儿歌读给她听,我想,那些美好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就种在了她的心田,当有一天雨露、阳光都合适的时候,就开始生根发芽了。
俞敏洪: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喜欢写作,因为她想要表达出来。
周璐:对的,有了输入就会有想输出的地方。
俞敏洪:我采访过的好几个作家,包括梁晓声老师,他说他为什么走上作家的道路呢?因为他在小学的时候,无意之中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阅读了,由此他就觉得,我应该写出更好的文章,所以他后来就不断阅读、不断写作。在孩子写作的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东西被人鼓励赞扬也是很重要的。
周璐:肯定的,那是重要的动力。我有一次问我的女儿,我说你已经高一了,也有比较好的写作能力,我来采访一下你,你怎么样习得这样的写作能力的?她说她认为读而不写就是无效阅读,她说阅读完后一定要随意写一写,哪怕写一两句话,画一两幅小画,但一定要用笔记录你的收获、你的感悟,那才是真正的阅读。
俞敏洪:非常重要。我个人感觉,培养写作能力有几个路径可以尝试,一是写日记,写生命中每一天发生的主题日记,而不是流水账,比如他在路上看到了一条狗,这条狗做了一个好玩的动作,一个表情,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可以用主题的方式写出来;二是可以定期写作,比如出去玩回来以后,做一个敦煌游记的总结;三是把阅读的书和故事用复述的方式、解说的方式再简单地写出来;当然也可以模仿写作,看到一篇特别好的散文,一首特别好的诗歌,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用同样的方式表达,你会怎么表达。
周璐: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改编,比如改编故事的结尾。这个特别好玩,我女儿小时候组织了一个读书会,经常做这样的改编,比如《哈里波特》,她们觉得那个结尾不好,太悲伤了,就改了一个更好的,比如邓布利多教授没有离去等等,这种改编结尾特别有创意,也是孩子们创意写作的一种方式。
俞敏洪:你女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该也相当不错?
周璐:也不错。
俞敏洪:这就涉及到孩子阅读方法的问题,因为费曼学习法认为,如果阅读以后就搁置了,你的收获是非常少的,但如果你能在阅读后把读过的东西再讲一遍,你的收获就会飙升。以前还在大学中做过这样的实验,只是单纯听老师讲课的学生,过一两个礼拜就会忘掉80%以上的内容,但如果学生听完课以后再自己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重新复述一遍,过了很长时间,学生对这个堂课的记忆依然能达到70%左右。所以,孩子的学习,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等,如果他学了一些新内容,让孩子假装成一个小老师,给自己讲一遍,给父母讲一遍,他的收获会比默默无闻的刷题大很多。而且这样的方式还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毕竟面向未来,孩子的口才、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你在你女儿小时候有让她做过这样的事情吗?
周璐:做过,不止会复述,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和女儿讨论、分享、交流。
俞敏洪:让她表达自己对这个故事的观点。
周璐:对。比如你喜欢书中的男主人公吗?为什么喜欢他?你喜欢女主人公吗?有什么理由?你喜不喜欢书中的情节?喜不喜欢结尾?不喜欢的话,你能不能自己编一个结尾?就这样自然轻松地分享,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再输出一遍自己读过的内容,就像费曼学习法一样,把她收获的东西再输出出来,非常有效果。有时候家长会强制孩子读完书就赶紧给我讲,孩子说我不愿意讲,没什么可讲的,很多家长就会说,我让他讲,他就是不讲。我觉得我们不要强制孩子,而是要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他不想讲,那就跟他聊天好了,比如我挺喜欢《哈利波特》里的哈利波特,你喜不喜欢?这个人物你觉得怎么样?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和你聊起来。从聊天开始,让孩子学会输出,再高级别一些,孩子们可以做阅读演讲,再大一点可以做阅读辩论,同一个话题正反两方辩论,甚至还可以让孩子演出来,这都是非常好的输出方式。
俞敏洪:我小时候,我母亲常常对我说,“桑树条子从小育”,要想让树长成好的形状,就得从树非常小的时候开始培育。还有另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的个性、性格、行为到七岁就被认为定型了,当然可能不至于这么早,但在孩子基本能听父母话的时候,培养孩子的一些优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那些喜欢表达的孩子都是在孩子十岁之前,父母给了他们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并且在表达过程中鼓励孩子,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有时候孩子讲话讲错了或者讲得不好,有的父母会特别凶,孩子就会受影响,就不再表达了。所以孩子刚开始表达能力不那么强的时候,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的水平慢慢就能提升。
一个喜欢表达的孩子,个性通常会比较开朗,长大后的精神问题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当然,喜欢表达并不代表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而是真正有内容的表达、有知识的表达。所以,可以在孩子小时候还愿意配合父母的时候,多鼓励孩子重述读过的故事,分享下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这样的鼓励都会让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但如果等到孩子很大了之后再去做这些努力,那时候孩子可能根本就不听你的了,是不是?
周璐:是,所以还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输出能力。曾经有一位女士分享了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她的儿子之前只喜欢听书,不喜欢自己读书,更不要说表达,这位女士就想了个办法,比如有个老师讲课讲得很好,她就问孩子想不想像那个老师那样学着讲一讲书,她儿子说可以试一试,她就说,我给你开个视频号、抖音号,你试着讲一讲。那个小朋友就真的认真看完了书,试着讲了一分钟,没想到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很多粉丝,还有很多人给他打赏,孩子的自信心就被激励起来了,慢慢地,他就一本一本讲下去,成为一个讲书小达人了。
俞敏洪:是的,除了表达以外,也要鼓励孩子表现自己,比如孩子喜欢舞蹈,喜欢唱歌,就可以让他表现自己。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是被父母喜欢的、尊重的,孩子在心理上就会愿意表达自己。
周璐:形成正向循环。
俞敏洪:对于现在很多双职工的父母,他们工作本身就很辛苦了,再来带孩子真的是筋疲力尽,而且他们还肩负很大的负担,比如房贷、升学压力等等,对于这样的父母,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璐:我特别能体会父母的艰辛,每个人生在这个世界都不容易,无论是工薪家庭、中产家庭,或是企业家的家庭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不容易,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而且不是狭义上的阅读。读书、读人、读世界,一方面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另一方面我们和孩子一起去读这个世界。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大书,没有阅读过的人体会不到它的美妙之处。所以,在和孩子读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就能摆脱掉很多内心的痛苦和烦恼,真正感受到人生的轻松欢乐,感受到人生辽阔,就像稻盛和夫先生说的那样,“你从十楼往下看,看到的全是风景;你从二楼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垃圾。你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你的格局。”所以,阅读是最经济、最简便的一种摆脱人生很多烦恼的方式。
俞敏洪:阅读对于父母、孩子都非常重要。
周璐:是这样的。我也特别想问您,您日理万机,每天有这么多事务要处理,一年还能坚持读100多本书,不知道您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
俞敏洪:说到底,我没有太多业余爱好,但阅读肯定是我的爱好之一。我读各种各样的书,能够吸收各种各样的精神营养,它还能安抚我的心灵,晚上回家坐在温暖的灯光下,泡一杯茶,点一根香,再读一本喜欢的书,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所以对我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永远不会是负担。常常有人说,俞老师,你怎么坚持做这个,怎么坚持做那个?我说,我从来没有坚持过,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坚持,就像你看到了美食你只会坚持不吃,而不会说我坚持吃。为什么?因为看见好吃的,你自然就会去吃,看到了美景,你自然就会去欣赏。所以,阅读本就是我个人的爱好,谈不上博览群书,但我涉猎比较广,何况现在我还想把我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如果恰好我推荐的书,也有人同时喜欢着,那也是一种从未见面的陪伴,我们没见过面,但我们共读过一本书。
另外,我很喜欢行走。在此之前,我特别喜欢独行,背着背包自己走了很多地方,但现在独行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到哪儿都能被人认出来,所以我干脆把它做成了一个热闹,带着“东方甄选看世界”的团队给大家介绍美景、文化、历史、美食,这样也挺好,又有了这么多朋友的陪伴。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的两个爱好现在都变成了新东方事业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行走,新东方文旅集团成立了,一个是阅读,东方甄选一年能卖1000多万册图书。
当然,我还有其他爱好,比如我喜欢记录。2022年我写了一本书——《我的2022》,很多人看了都觉得还不错。我也喜欢交朋友,大家也会发现,俞老师交往怎么那么广泛?我其实挺喜欢独处的,并不算社牛,但我知道应该如何与朋友们相处,比如我对朋友不会有任何欺骗性的行为,非常真诚、豪爽,朋友有困难我也会努力帮助。当然,朋友也不能骗我,曾经有人骗了我,后来遇到困难还来找我帮忙,我说对不起,只有第一次没有第二次。所以我不孤单,我随时都可以找一帮朋友吃饭,也随时有朋友会叫我吃饭喝酒。
总之,我喜欢孤独,也会品味孤独,我会一个人在书房里,点一盏温暖的灯,读一本温暖的书,这种孤独的味道,我很喜欢。
周璐: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
俞敏洪:你作为作家,主要专注于阅读教育,后续你还会为孩子们的阅读教育做怎样的事情?你后面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千千万万家长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周璐:去年我还写了一本书叫《向上生长:给孩子的名人故事》,是写给孩子们的名人传记,接下来我想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前段时间我们做了《对话大咖》的活动,我也想继续做下去,让孩子们和中国各个领域特别有建树的、真正的大咖们对话,去收获人生智慧,让他们对职业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俞敏洪:要做。我也做很多对话大咖的工作,只不过我不是专注于教育、阅读,我专注于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探索,所以我对话的大咖范围比较广,作家、教授、演员、经济学家、企业家都有。为什么要对话?因为有时候不经意的几句话,就能改变很多人的想法。
周璐:改变他们的一生,尤其是孩子们。
俞敏洪:你做对话大咖也很重要,挖掘一些榜样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展示给孩子们,展示给孩子们的家长,这是造福中国家长和孩子的事情,值得做下去。这也是你现在最热爱的,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周璐:没错,是这样。
俞敏洪:时间差不多了,最后再介绍下你的书吧。
周璐: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理论也有很多,往往让我们感到更加困惑,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简单高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被使用?我自己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阅读是家庭教育重要的抓手,阅读也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工具。一本好书其实是一位比家长更有说服力的人生导师,孩子们在阅读中可以完成有趣有益的自我教育。所以,在这个几乎每个家长都焦虑不已的当下,阅读是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阅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
俞敏洪:《阅读教育: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工具书。里面有周璐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也有非常详尽的方法论指导,是周璐老师对于阅读教育在人生成长中重要性的总结。里面有两条主线:第一,我们如何给孩子做阅读教育?第二,周璐老师在里面分享了自己和女儿在阅读教育中共同成长的故事。现在不少家长都觉得,只有孩子成绩好,才是成长的好,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孩子的成绩好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但光有成绩好是不管用的,还得有其他东西去支撑孩子的生命,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爱好,如果他有阅读能力、阅读爱好,他就能通过阅读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广度,他生命或是精神的场域就会变得无比广大,一个有着无比广大精神活动空间的人,会过得更加幸福。
所以,尽管不一定每个妈妈都能做到周璐老师这样,但家长们如果能或多或少地通过这本书,或者我们的对谈,学到一些东西,能把自己一些错误的行为和想法纠正过来,真正能作为孩子的成长合伙人一样陪伴他们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间接地挽救了孩子。所以,今天我之所以邀请周璐老师对谈,并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的阅读真的非常重要。
刚才我看网友问了一个问题,周璐老师看起来很年轻也很乐观,您作为一个妈妈,是如何保持这种心态的?
周璐:对于女性来说,阅读和音乐是最好的化妆品。如果一个女性能够不断从阅读和音乐中获得营养,即使我们不施粉黛,素面朝天,也必定是美丽自信、充满魅力的。
俞敏洪:在我看来,外表美丽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一位迷人的女性,通常是积极乐观、充满欢乐,遇到困难也坚强不屈的。比如我就特别喜欢我外婆,尽管她满脸皱纹,她一辈子充满了艰辛,但她非常乐观、达观,内心充满了爱,非常仁慈善良。我外婆针灸特别好,当时我外婆几乎是免费给方圆十里之内的人做针灸。
周璐:很多女性害怕衰老,也会用各种手段阻止自己的衰老,其实没有必要。时光对于女性而言是最好的礼物,它给了我们阅历,给了我们智慧,也给了我们自由。我们一直保持阅读的状态,保持对世界的热爱、好奇、天真,时光就不会在我们的心上刻上皱纹。
俞敏洪:就算刻下了皱纹,皱纹里也充满了智慧和幸福。时光早晚都会使我们满脸沟壑纵横,沟壑纵横中是什么都没有,还是里面已经充满了我们一生的智慧和美好,全在于个人的选择。
非常感谢周璐老师今天分享的家庭阅读教育。每个人都是有心灵的,这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而心灵是需要滋养的,心灵的滋养一定不是在现实中给孩子吃更好的饭,也不是天天让孩子背数理化,心灵的滋养一定是来自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多是来自于书本,来自于阅读。
当然,阅读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因为阅读的领域无所不及,包括非虚构作品、虚构作品,可以读小说、读诗歌、读散文、读经济学、读政治学、读历史、读地理、读相对论……什么都可以读,当孩子喜欢上阅读以后,就会自动在几张薄薄的纸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这对孩子来说,便是生命的滋养,心灵的滋养。
我一直认为,父母最需要培养孩子三件事,第一,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喜欢上阅读;第二,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个性,让孩子勇于面对生命中的困难;第三,培养孩子的善良和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变成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如果这三点能够做到,这个孩子的一生不会吃大亏,他上不上大学,都会有相对幸福的人生。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是不会太消沉的,不会太被现实世界所困住,也不会变得太坏。所以家长要阅读,孩子也应该喜欢上阅读。当然,除了阅读,我们还讨论了行走,夫妻两人带着孩子一起到野外走一走,无论是郊区的河边、山边、树林,还是美术馆、博物馆,都会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释放。如果有机会,放假的时候还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祖国的大美河山与漫漫历史。我做“东方甄选看世界”也是为了让大家在家里能跟着我们一起行走世界,使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某种滋养和释放。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我认为永远不会错,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再次感谢周璐老师今天的分享。
周璐:谢谢俞老师,跟您交谈我也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
俞敏洪:今天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各位朋友周末愉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