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春亮
我的微信,防失联
十来年前,我还在中文系读研。
那时候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刚出版不久,下部因写得过于狂放和荒诞(比如什么处女大赛之类的),一直被人诟病。
但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却对下部赞誉有加,他说:
我们这个时代是如此地荒诞,以至于你老老实实写,就离这个时代的真相越来越远;而只有你写得比现实更加荒诞,才能更加逼近这个时代的真相。
当时,我只觉得这话说得够漂亮;但目睹了十几年时代之怪现状,越来越觉得这话分外有道理。

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诞,是如此地密集,如此地匪夷所思,如此地层出不穷,早已超越余华写作的那个时代,也远超余华笔下的样子。

与现在的荒诞比起来,作家的想象力还是太过于有限。

有人在三甲医院看着病,被医院多收了十几万;
有人用10万块投注5万倍压一组彩票号码,最后中2.2亿;
有人说他小姑姑牛逼,能“动用”一个地区的公务员献血;
有人的散煤不让烧,镇政府人员说那是劣质煤,对环境不好,就收走了;

有人父亲的骨灰被弄丢了,殡仪馆说给盒新的……

然而,这此起彼伏的荒诞,却没催生出另一部《兄弟》。

恰恰相反,对荒诞的言说,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因为,每当你想对肉眼可见的荒诞做出言说,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没有言说的可能了。

之前还是“闹事”的苦主,摇身一变成为了正能量代言人,人家说从没说过“烂尾楼”,人家眼里的光也一直都在。
2.2亿大奖背后,根本不存在内幕,中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错”,是用买彩票的方式做慈善,纯属好人有好报。
公务员献血,根本不是特权作祟,而是一出众志成城、各部门积极配合、救死扶伤的爱心接力。
就连七旬老人的煤,其实也没有被没收,是工作人员向老人耐心讲解政策,劝告老人换清洁型煤,背后的故事令人暖心……
你所谓的荒诞,原来都是正能量啊。

人家动动嘴皮子,不用给证据,也无需圆逻辑,就辟谣了,就澄清了。一句“没内幕”,一句“还原真相”,就把你的言说空间堵得死死的。

报道之外的信息,一律被认为是谣言,采信一条,都可能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未经许可的判断,都可能被官方一句话打脸,而你却没有任何回击的余地。

于是,现在的言说进入一个死胡同,面对当事人和官方给出的说法,你只能一退再退。
前段时间,有朋友给了我一个建议:

写评论、尤其是时评,完全依赖二手文献或者二手报道,是有不小的风险的。有些观点,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或者注重引用文献的来源。
这是很中肯的建议,但我比这走得更远,把自己逼得更紧。我现在已经谨小慎微到,我几乎放弃在事实层面做出自己的判断,而退到文本层面,针对当事人或官方已经发表的文本,说过的话,做出的回应,公布的通报,做出文本分析。

要么指出文本所反映的倾向,要么找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矛盾,或者分析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点,最后还不敢妄下结论,而只敢小心翼翼地提出一点点疑问。

这就大概相当于“假设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的,但他们既然这么说了,就代表的意思是什么什么,而这个说法和那个说法怎么不一致啊”。
我必须退到这个地步,才能在正能量的世界里,找到一点言说的空间。

这是直接对现实进行批判的言说者的悲哀,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不知道换种方式,比如以虚构的方式,对这个时代的荒诞进行言说,是不是会有更大的自由?
只是,还有人试图以虚构的方式,对当下的荒诞进行言说吗?

The End—
我的微信,防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