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就像国内的家长头痛孩子学英语一样,海外家长为了推孩子学中文也是殚精竭虑。海外孩子学中文为什么难?其一汉字本身就是很难,其二上学后英文环境过于强势会迅速侵占中文学习空间,其三缺乏对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为了激发孩子了解中国、学习中文的兴趣,我从暑假前两个月就开始着手策划了一场回国的“三国之旅”,尝试以此为契机打开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而这一次尝试,又不仅仅是学习中文的尝试。针对任何学科或者主题的学习,都逃脱不开激发兴趣、维持兴趣、转化兴趣这几个环节
兴趣要如何激发?一开始的新鲜感褪去之后要如何维持兴趣?又要如何才能将兴趣转化为真正的学习?
希望本文能够就这些问题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思路。
 周四
视野 🌏
全文共5464字,阅读时间14分钟
🌿🎨🌏
要问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最让他们头大的问题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回答学中文。在国内生活的亲友往往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爸妈都说中文,孩子还能不会中文?只有海外家长们心里清楚,推孩子学中文的坑有多深。
当年谷爱凌暑假在海淀上补习班的话题一传开,网络上出现的讨论角度五花八门,中美教育体制的比较也好,上层阶级对社会制度的熟练把握也好,人生需要靠努力还是靠天赋的争论也好,所有讨论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能够无缝衔接去中国插班上学并且从中获得最大收益,这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海外家长的朋友圈敏锐抓住了其中的痛点:
海外家长朋友圈截图
学中文这件事到底为什么这么难?仅仅靠家里提供的中文环境为什么不够?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列出以下三点:
  1.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殊性。中文的听说和读写是两套相对独立的系统,大部分海外出生的孩子基本听说都没有问题,但读写大概率就是文盲。识字量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坎,很多海外孩子到了成年中文识字量也仍然在千字里内徘徊。相对而言,英文这一类以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在听说和读写上的关联性就要高很多,从听说到读写的跨越也就容易得多
  2. 成长过程中中文和英文的竞争性。就算是母语的习得,也是一个大量重复练习、试错、修正的过程,并非把孩子扔在一个双语的环境里就能毫不费力获得双母语。绝大部分海外孩子的语言环境都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使用英文学习和社交的家庭外生活,与使用中文和父母进行日常沟通的家庭内生活。如此一来,中文的使用就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只够支撑最基本的沟通,任何深入的思考和表达都只能依赖英文完成。
  3. 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缺乏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会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了打开其背后文化的钥匙。而反过来,要激发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就要让他/她了解和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帮助孩子从中领略到趣味和意义。大部分海外孩子对中国的文化都很陌生,中文对他们而言就是一项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完全无关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自然难以持续。

其中第三条原因最为隐蔽、但也最为核心。大部分海外孩子学中文没有动力,根本还是在于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感。不止是学中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可能让学生陷入“学这个有什么用”的疑问:
学英文有用吗?又不去国外生活。
学三角函数、几何、微积分有用吗?平时生活最多用数学买个菜,还都是扫码支付,根本不用自己算账。
学历史有用吗?一群死人的事情跟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
学化学有用吗?难不成要上演《绝命毒师》?
既没有兴趣作为指引,又缺乏实践知识的渠道,学习就难免变成一项百无一用的枯燥工作。
因此,在推孩子学中文这条路上,我一直心存着一份幻想,希望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进入中国文化的世界来激发她自主学习中文的动力。不仅如此,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也便于引入一些用中文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思考,打破“中文只是用来进行日常生活交流”的模式。
由于今年暑假恰好有回国探亲旅游的安排,由此萌发了进行一个中国文化主题学习的想法。基于个人喜好以及食宿行程各方面的考虑,最后确定了一个三国主题学习计划;更具体地说,是以诸葛亮北伐路线为主题的学习计划。整个计划按时间先后分为三个部分:行前启蒙;人在旅途;复习拓展。
一、行前启蒙(回国前两个月)
由于手头缺乏资料,行前启蒙主要依靠最原始的知识传授方式:讲故事。考虑到孩子刚满六岁,又对三国一无所知,我决定不按照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解,而是从里面抽取出一些广为流传的独立小故事,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诸葛禳星等等,进行场景式表演。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提前熟悉一下三国人物和一些著名典故,顺便做一些知识拓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个我设计的火烧赤壁场景。
第一步,首先带着孩子在地图上找到赤壁发生的地点,由此介绍当时曹操、孙权和刘备各自占领的势力范围。因为曹操在北,孙刘在南,借助地图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到为什么这场战争会在南北分界的长江沿岸发生。
第二步,引导孩子思考这场战争的主要兵种和战斗方式会是什么?在江面上打仗,靠骑兵冲杀,靠步兵摆阵,还是需要靠水军行船呢?
第三步,依然借助地图,介绍曹操和孙刘力量的差别。这里可以搬用诸葛亮劝说孙权迎战曹操提出的三条理由:1. 曹操的军队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非常疲惫,而孙权的军队在原地蓄精养锐;2. 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从来不打水战,而孙权的军队都精通水战;3. 曹操的军队很多士兵到了新地方水土不服生病了,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所以孙权和刘备才敢用十万军队去对抗曹操声称的八十万大军。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制作道具。我使用了一个深烤盘,装上水当做江面,然后用铝箔纸折了一些小船。
第五步,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一边表演一边和孩子一起动手改进道具以适应故事发展。比如讲到铁索连环的时候把小船用双面胶带粘到一起,讲到放箭点火的时候用棉签沾上酒精点燃发射到小船上。
拓展知识:
怎么才能更容易把船点燃?和孩子一起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各自的易燃度,同时还可以添加不同的助燃物(比如酒精、油、蜡等等)进行比较。当然这一步一定要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并且要着重向孩子强调火的危险性、绝对不能自己玩火。
自制道具表演:火烧赤壁

启蒙阶段小结:经过这样几个场景故事的启蒙,孩子熟悉了几个重要的三国人物名字,尤其是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印象深刻,这就为后面的诸葛亮北伐之旅打下了基础。
二、人在旅途
(为期三周的北伐之旅)
北伐之旅路线主要安排了成都、剑阁、汉中、西安四个站点,这四个城市在诸葛亮治理时期的蜀汉历史上都具有独特的意义。下面沿着这四个站点对这趟行程进行一个简略介绍。
1. 成都:武侯祠
在成都武侯祠主要和孩子探讨了一个问题:成都武侯祠原本是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后来却被民众自发改成了供奉诸葛亮的武侯祠。这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上的第一座武侯祠由刘禅下令修建在汉中勉县,成都武侯祠原本是祭祀刘备及其子孙的帝王庙堂陵寝。由于刘备谥号汉昭烈帝,因此被称为汉昭烈庙,旁边就是刘备的陵寝惠陵。
五胡十六国时期在成都另建了武侯祠,明朝初期朱元璋之子朱椿下令将武侯祠迁入昭烈庙,由此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了惠陵、昭烈庙、武侯祠三者合一、君臣合祀的格局。自此之后,昭烈庙就逐渐被武侯祠取代,乃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武侯祠还祭祀刘备。
介绍完背景故事之后,引导孩子思考讨论:如果你有一个好朋友,其他人都喜欢你的好朋友却不喜欢你,你会怎么做?如果反过来,其他人都喜欢你却不喜欢你的好朋友,你又会怎么做?
成都武侯祠的刘备诸葛亮君臣合展
2. 剑阁:剑门关栈道
有人说过:“如果说成都是诸葛亮的成都,那剑阁就一定是姜维的剑阁。” 剑阁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是出川攻魏的重要据点;而到了蜀汉后期,则成了保护蜀汉的最后一道屏障。
原本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姜维尚可为蜀汉赢得一线生机,可不曾料想邓艾神迹般的绕过剑阁偷渡阴平,由绵竹出道直取成都。刘禅下令姜维投降,北伐大计终成泡影,空留下如今剑门关那组《姜维守关》雕像中姜维率领将士抽刀劈石的千古遗憾。
剑阁的故事同样也简化为一个和孩子讨论的主题:关于承诺。诸葛亮北伐是兑现他对刘备的承诺;姜维北伐是兑现他对诸葛亮的承诺。如果你的朋友要你答应他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你来说其实很困难,要花很多功夫、甚至可能要用一辈子去实现,你会接受吗?
孩子的反应非常直接:“我不答应不就行了。”
我又追问:“可是如果那个朋友对你非常非常重要呢?或者说,如果是爸爸妈妈对你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孩子开始有点犹豫:“那要不我就答应一点点……或者我也可以让别的朋友帮忙一起做呀!”
我:“嗯,这个想法也不错。但你就需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朋友能够帮上忙,他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技能,你又要用什么办法来说服他们跟你一起做,这些可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哦。”
经过这样一番天马行空的讨论,最后和孩子得出一个结论:要么从一开始就不答应,要答应了就做一票大的。姜维听到这个答案应该也会表示赞同吧。
剑门关的《姜维守关》群雕
3. 汉中勉县:真身武侯墓
作为诸葛亮的粉丝,必须打卡的地方不是襄阳,也不是成都,而一定是汉中勉县。原因无他:勉县的武侯祠葬着诸葛亮真身。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只走到五丈原就病故了。
他下令将自己葬在定军山下,“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皿”。坟墓只需装得下棺材的大小,穿着日常服饰下葬,不需要任何陪葬器物。葬在定军山的诸葛亮,死后依然背守成都、面向长安,和他的弟子姜维一样,至死不忘北伐大计。
在武侯墓前,和孩子讨论的是生死主题。从四岁开始,孩子就对死亡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经常会问到和死亡相关的话题,也常常表达出对死亡的恐惧。我曾经尝试从神学、科学、哲学这些不同的角度来缓解她的恐惧,但效果并不明显。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对死亡的恐惧是世间万物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不可能期待一个六岁的孩子就能化解。
所以我对跟孩子谈论死亡的态度就是不回避、不夸大,采用长期自然暴露的方法来让她实现缓慢脱敏。换句话说,就是“见多了就麻木了”。等她到了四五十岁、或者七八十岁,也许才能真正接受死亡吧。
在武侯墓前看见了很多前来拜祭的人们献上的鲜花,案桌上甚至摆满了各种吃食。我跟孩子说:“你看诸葛亮都死了快两千年了,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有这么多人喜欢他。其实我们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死了,但是大家都还记得他/她,是不是就像他/她还没死一样啊?”
但是孩子并不接受这种唯心论的诡辩,干脆地一口否决:“可是他就是死了啊!”
好吧,向唯物主义低头。
汉中勉县武侯墓前的鲜花
4. 西安
虽然诸葛亮一辈子都没有攻到过长安,但在精神领域,长安却是北伐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对蜀汉将士来说,它是使命的召唤、是胜利的象征。因此这趟北伐之旅也选择在长安终结。
由于西安景点众多,就没有再把重点放在诸葛亮和三国相关历史上,只是根据每天的行程顺势给孩子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比较意外的一段经历是在华清宫看的《长恨歌》演出。孩子从头到尾都看得非常投入,尤其让我震惊的是散场之后她竟然在一边默默流泪。细细追问之下,终于搞明白了她哭的真实理由:
“演出里面那只凤凰太漂亮了,我一想到我以后再也看不到它了就很难过,我就哭了。”
这还真是意想不到的角度。趁此机会讨论了一下关于别离的主题,正好《长恨歌》原本也是这个主题。当然,这种刻在人性中的主题和死亡一样,不可能期待一次两次的谈话就能帮助孩子彻底看透,也只能当做另一个在人生旅途中慢慢修行的课题吧。
最后的最后,买了一个凤凰工艺品安慰孩子的相思之情。
旅行阶段小结:对于低龄儿童,想在旅途中穿插教育,重点在于放平心态,不贪多不贪深,学一分有一分的欢喜。不要试图把旅行当做呈现知识的另一种形式,恨不得让孩子把博物馆的说明文字全文背诵下来。不论是旅行还是学习,最大的意义都在于激发思考,而不是复制粘贴知识点。
三、复习拓展(假期结束之后)
旅行结束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前期的启蒙和旅行都是以激发兴趣为主,因此都是设置的有趣好玩的项目。而不管怎样的趣味性教学,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学”上面,才能实现完整的教育目标。如果孩子始终停留在“好玩、有意思”的阶段,那不也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暑假结束开学之后,就和孩子一起制定了新学年的学习目标:
  1. 固定每周一次的成语故事和中国文化讲堂,依然以表演的形式进行。
  2. 每天的睡前阅读时间加入更多的汉字指认环节。从国内带回来的《三国演义》绘本也加入了阅读清单。
  3. 完成家里中文分级阅读的前两级。
拓展阶段小结:
可以预期的是,孩子虽然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兴致勃勃,但很快肯定就会丧失动力,开始偷懒耍赖抵抗读书。就像其它任何主题的学习一样,不论是琴棋书画、体育竞技还是学科学习,激发兴趣容易,维持兴趣和转化兴趣却都是一场艰难的长期战斗。
关于这场战斗要如何进行,也有无数先驱父母分享的血泪经验,碍于篇幅有限就不在此一一探讨了。
总之我目前的态度就是前文说过的:不贪多不贪深,多认一个字就有多一个字的欢喜。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也就是尽人事知天命了吧
你是否也正在为孩子的学习而头疼?面对习题、作业,你是否也和孩子在一同叹气?
孩子是否就是读不懂题,或者学不进去,家长也不得其法?然后,一同叹气?

今天的文章,是否会给你一些思路呢?
有效的学习,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兴趣。
家长们,不妨记下今日文中的要点,给自己打开思路哦!
当然了,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从兴趣入手开始学习,不如在
童行「共学营」
获得帮助!

仅需1元,让孩子体验“兴趣为本”“底层思维”“眼界拓展”
……

快来扫码吧!
作者 | 苏薇
发展心理学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与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共同探索的妈妈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平时会怎样给孩子安排假期行程呢?孩子的假期行程里,你是否也会去“教学”?孩子又是否接受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