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导读:
些年来,认知科学、心理与心理精神分析和经济学的一些数据分析,也出现无法重复问题,挑战科学所标榜的可再现优势。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科学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江才健 | 撰文
当前描述一种物质和生理现象,人们自然的会问现代科学是怎么说的,这样由科学主导的宇宙认知,其实并不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在现今历史记载中,人类起始对宇宙物质的思维,是纯粹客体式的描述,容或有一些推理,也是主观的。现代科学开始利用人为控制的办法,了解宇宙物质生命和自然现象,简单的说,现代科学带来的宇宙认知,是相当主观的人控思维,不再是纯粹客观的。
谈论近代科学如何在五百年前的所谓十六世纪发展起来,一般认为,英国科学哲学代表人物怀海德(Alfred Whitehead)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威尔演讲,是很有代表性的。怀海德在演讲中很清楚的说明了,西方的那个宇宙思维传统,由中世纪漫无节制的理性主义(推理),走上一个以实证控制思维主导的现代科学,是在一个历史的大气候中产生,那个历史的大气候是欧陆的宗教革命与后来所谓的文艺复兴,也就是说,现代科学的萌生,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在当今由科学引致出纷芜杂陈技术创新局面中,或没有多少人关注这样问题,但是这种科学根本性的问题,终究会在发展中显露出来,带来影响冲击,也已经引起相当的关注 。
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当今科学研究体系具有代表地位的《自然》科学期刊,在2019年发行150周年特刊时,陆续刊出一系列专文,回顾过去一百多年近代科学的发展历史,最主要是反思这些发展所显现的问题,从而对于科学未来的走向,提出前瞻性观点,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系列文章最后是英国作家鲍尔(Philip Ball)写的“科学必须与时俱进” (Science must move with the times),是一篇掷地有声的宏文。鲍尔曾经担任《自然》杂志编辑20余年,他经常发表综理性评论文章,出版不同的书籍,显现科学文化的宽广视野。这篇“科学必须与时俱进”的文章,再次展现他自有见地、直指科学面对的欧洲世纪文化局限。
《自然》杂志开始发行的1869年,是电磁学开山大师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整合发表电磁学理论后不久,随后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无线电波传播、越洋电缆通讯,造成英国和欧陆的经济扩张性发展,近代科学因此也受到高度的肯定。欧陆强权的向外扩张,当然有许多因素,而科学知识造就的船坚砲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914年欧陆爆发一次世界大战,鏖战四年,造成逾千万死伤,战后欧陆兴起对于科学的反思与批判,然30年后爆发的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却再次受到肯定,原因无他,正是因为物理科学发展出原子弹和雷达展现出的武力诱因 。
二战后科学的进入大乐观年代,美国电机工程专家布什(Vannevar Bush)受罗斯福总统委托,发表了《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开启政府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滥觞,半个多世纪来,基础科学发展必然裨益国家安全和社会福祉的信念,深入人心。“科学必须与时俱进”所揭示的大哉之问就是,“由麦克斯威以降一百五十年来,方法论、运作模式与特质皆一陈未变的科学,是否能够符合当今我们面对挑战的目标。”
鲍尔以当前科学向着极小与极大的基本粒子与宇宙结构两个主流探究着眼,虽说看似有些成就,但在探究中间尺度,就是与人类生活尺度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却出现许多问题,尔由多重宇宙到暗物质,由生命基约到人类认知与演化的自我定位,在显现出的科学思维困境,质疑当前科学研究体制的评核制度、甄选资助机制,是否能够达到择优拔卓的目标 。
如果以物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来看,半个多世纪逐渐发展建构,描述物质基本结构与作用力的“标准模型”,虽说得到许多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的实验发现,甚有诺贝尔奖肯定,但这些堆积拼凑的佐证,终究没能达到“标准模型”所设定,对于宇宙现象完整解构的标的。因此“标准模型”的奠基者杨振宁对之评价,“标准模型虽然取得极大成功,但是它有重大的缺点,对称破缺的应用方式太特殊。因此没有几个物理学家相信,标准模型会是最后的理论。”
近几十年,生命科学研究由于探究生命现象本质的繁衍复杂,探究方法也日趋繁复讯号化,有愈来愈多的实验研究结果,出现无法实验再现的问题 ,《自然》杂志甚至用“形上科学”来标示这种“重复性的忧郁”。近些年来认知科学、心理与心理精神分析和经济学的一些数据分析,也出现无法重复问题,挑战科学所标榜的可再现优势。鲍尔在“科学必须与时俱进”中说,这些问题或不仅是体制不完美造成,它们正是这种思维体制的产物。
因此现在需要的是来自不同文化承的全新思维体系。我曾在一篇专文“们是怎么迷信起科学的”中写道:
那么此一“简近因果”、“实征致用”的近代科学核心思维,又有何困境呢?简单来说,科学简近实用的特性,面对线性简明问题容易知其因果,致其解答,得其利用,然而面对复杂多因问题,则常显现其“只见表征,未识症结”的盲点,此由科学知识内涵之探讨,到科学知识的运用,不一而足,明显之例,由以化约线性思维面对复杂生命现象的“治标害本”,到近来宇宙物质探索的迷于虚玄推论,演成知识危机……
“合乎科学的也许好,也许不好,不合乎科学的未必不好,也许更好。”为出科学必然之思的箴言。
作者简介:
江才健,资深科学记者,著有《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注: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出版的《经典》杂志,原标题为“科学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赛先生》获作者授权发布。

欢迎关注我们,投稿、授权等请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