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
别再让孩子生病了
↑这应该是大家最近共同的心声吧~
不过说真的,今年的病毒们也太猛了……
首都儿研所单日最高接诊量
已经达到9378人次
图源:新京报
在这波来势汹汹的病毒面前,全国家长现在的状态,很可能是这样的——
娃正生病——心力憔悴

娃没得病——瑟瑟发抖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让咱们有效预估病情,又能减轻孩子的不适呢?
还真有!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
- 不同症状表现可能对应的疾病
- 对症治疗(发烧、咳嗽、鼻塞等)的技巧
- 必须立即就医的情况
- 预防措施
-01-
在家怎么区分
流感、支原体肺炎、合胞病毒
流感、支原体肺炎、合胞病毒等的感染,都会引起发烧、咳嗽、鼻塞的症状。
不过,这些看似相同的症状,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比如——
大家可以对照着看一看,如果孩子刚出现症状,状态还可以,咱们心里能有个底,而不至于立即去医院做检查。
这主要是因为,发烧后的12小时内测量血常规的意义不大,白细胞、C反应蛋白还处在反应中,并没稳定下来,直接测量,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导。

另外,如果孩子状态尚佳,直接去医院,一方面路程上的奔波反倒可能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可能在医院出现交叉感染,得不偿失。
-02-
在家如何对症处理‍‍‍‍
发烧
退烧药的选择有年龄的区别。
✅ 3月龄以上——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 6月龄以上——布洛芬(美林)
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
两种药物的剂量对照表在这里↓,直接保存,一旦需要能及时找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非常推荐大家做的是:
把室温调节到26℃左右‍‍
✅ 给娃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散热
✅ 少量多次地给孩子喝水
温水擦浴或泡澡、贴退热贴等方式,或许起不到什么物理降温的效果,但如果孩子喜欢,也是可以尝试的,会有一定的“心里安慰”作用。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捂汗和酒精擦拭!
咳嗽
对于咳嗽的处理,除了可以给1岁+的娃喝点蜂蜜直接吃2.5~5 ml的蜂蜜,慢慢咽下缓解外,咱们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其他表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来源:周蓓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际部主任)
《儿科专家的宝宝健康30讲》
另外,咳嗽一般会伴随着嗓子疼
那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可以给孩子含食少量的低温食物,比如冰酸奶,有助于缓疼痛。
至于一定不能做的,就是千万别盲目服用止咳药和化痰药!
鼻塞
鼻子塞住的感觉真的很痛苦!!!

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去帮孩子减少鼻塞带来的不适。
-03-
出现这些表现‍‍‍‍‍‍‍‍‍
要立即去医院
在孩子刚生病和对症护理期间,大家需要了解一些标准,以便及时做出判定,到底要不要去医院。
来源:周蓓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际部主任)
《儿科专家的宝宝健康30讲》
此外,还有一些信号,也代表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像是观察呼吸频次

在孩子相对安静的状态下,数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如果——
- 小于2月龄的宝宝,呼吸次数≥60次/分钟;
- 2月龄-1岁的宝宝呼吸次数≥50次/分钟;
- 1-5岁的宝宝呼吸次数≥40次/分钟;
意味着呼吸频次过高,应赶紧就医。

PS:一呼一吸为1次。

-04-
如何预防
病毒攻击
以下方法能帮到我们:
① 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等,让孩子自身提前形成抗体,即便真的被感染了,不适症状也不会那么严重。
对于没有疫苗预防的病毒,咱们在日常就需要注意一下卫生习惯啦~
② 勤洗手 
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大家戳下方视频查看。
③ 遮住口鼻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平时外出戴好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胳膊大臂(不要用手)遮住口鼻。
同时不要用未洗过的手触摸眼睛、嘴巴、鼻子等部位。
④ 保持清洁 
有些病毒可以在婴儿床栏杆、玩具等硬物上存活数小时。
所以,保持浴室台面、门把手的洁净,定期清洁孩子的玩具,也是预防中的重要一环!
⑤ 保持室内通风 
室内多开窗通风,上下午各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让孩子多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稀释鼻腔内的病毒浓度,减少感染的发病率。
⑥ 远离“二手烟” 
这一点是针对合胞病毒提的。
因为有研究表明,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的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更高。
⑦ 远离人多的地方 
尽量不要带孩子前往像是商场、超市等人很多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时间。
~~~
最近的病毒非常猖狂,不光出现了单一感染,还会引发混合感染
之前就有一个3岁女孩,同时感染了5种病毒。

另外,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
腺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
可以与支原体混合感染
且患儿年龄越小
混合感染的风险越大
不管怎么说,咱们能做的,就是
尽量做好预防,掌握一定的对症护理知识,同时仔细观察孩子情况,一旦出现上面提到的就医标准,就及时去医院~
最后,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资料:
[1]《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实用防治手册》
[2]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2023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
授权转载:原创内容,欢迎转发,转载请留言。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育学园官方群
健康科普、24小时答疑...智慧妈妈都在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